- 吳易風經濟思想評說(第二輯)
- 朱勇 宋勁松 徐廣軍 毛增余 周清杰 韓玉玲
- 1157字
- 2020-06-25 06:55:19
艱難的求學經歷
我1932年出生在江蘇省高郵縣臨澤鎮汲水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家鄉水特別多,“臨澤”的意思就是“面臨水鄉澤國”。我們那村子叫“汲水村”,到處都是水。
我小的時候,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軍在我們家鄉燒殺搶掠,也親眼看到新四軍英勇抗日的場面。這些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為家境貧寒,我沒有讀過正規小學和中學。那時候我們村有位老先生辦了一所私塾,他一個人教一大群孩子。孩子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學的內容也不一樣,他只能采取個別教學的方式。我從識字開始,先認方塊字。之后,老先生開始教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后教“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些我全都死記硬背,基本上不解其意。老先生的要求也就是背,考試也是考背書。除此之外,別的什么課程都沒有。
后來,我看到別人上正規小學,有很多像算術、自然常識這樣的課程,我一點都不懂,當時就跟家長提出能不能去考個插班生。因為我那時年齡也過了,不可能再從小學一年級讀起。后來家長勉強同意了。我另請一位私塾老師幫我參謀能報考哪一個年級。這位老師說:“初小你就別考了,考高小吧!”結果我居然考上了。高小錄取名單上我排名第一。當時我感到奇怪,怎么會是第一名呢?后來老師解釋了,說我作文寫得不錯,而且是用文言文寫的。實際上,我沒有學過白話文,根本不會用白話文寫作,只能用文言文寫。真沒想到老師覺得還不錯。
小學我只上了半年。因為我們村里沒有小學,我上的是鎮上的小學,離家比較遠,解決不了吃午飯的問題。如果回家吃飯,就趕不上下午的課了。小學沒有食堂,附近有為小學生提供午飯的飯鋪。吃這樣一頓午飯交的錢,盡管現在看來并不多,但當時對我家來說差不多夠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費了。因為家里實在承受不起,所以我只好輟學,又去讀私塾。“四書”已經全部讀過了,所以開始選讀“五經”中比較容易的部分。仍然是死記硬背。
到1947年,我15歲了,離我們家40里路的界首鄉村師范學校吸引了我。當時,如果讀縣里的中學,除了交學費外,還要交伙食費、住宿費等各種費用,這對我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我想都不想。而鄉村師范學校不同于縣里的中學,不交學費,不交伙食費,也不交住宿費,自己能買點書、本子和簡單文具就行了。我知道這個消息后,覺得這個機會太好了,不用家里花錢。這樣,我就決定報考鄉村初級師范。鄉村初級師范比不上初中,因為它的培養對象是農村初級小學教師,農村初級小學有哪些課程,它就相應地開哪些課程,沒有的它就不開,比方物理、化學這樣的課程就沒有。我考取并就讀了這個鄉村初級師范,一直到1949年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我就讀的界首鄉村師范合并到揚州師范,我在揚州師范初師部讀了一年,1950年畢業。其實加在一塊兒,我讀初級師范總共也就兩年多時間。當時看人家讀揚州中學這樣的重點中學很羨慕,但我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