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

4.1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設計的任務和步驟

4.1.1 設計任務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任務是根據機械中各機構及摩擦副的潤滑要求、使用條件、環境條件和社會要求,進行集中潤滑系統的技術設計并確定合理的潤滑系統,包括確定類型、計算及選定各種潤滑元件;對裝置的性能、規格、數量,系統中各管路的尺寸及布局等進行設計或確認。

4.1.2 設計步驟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設計步驟如下。

(1)圍繞潤滑系統設計要求、工況和環境條件,確定潤滑系統的方案。如幾何參數:最高、最低及最遠潤滑點的位置尺寸、潤滑點范圍、摩擦副有關尺寸等;工況參數:如速度、載荷及分布等;環境條件:溫度、濕度、沙塵、水汽等;運動性質:變速運動、連續運動、間歇運動、擺動等;力能參數:如傳遞功率、系統的流量、壓力等。在此基礎上考慮和確定潤滑系統方案。對于如機床主軸軸承等精密、重要部件的潤滑方案,要給以詳盡的分析、對比。

(2)計算所需潤滑油的總量。根據初步擬定的潤滑系統方案,計算潤滑各摩擦副所消耗的功率,以便計算出帶走熱量所需油量和產生油膜所需油量的大者之和即為潤滑油的總量。

計算各種典型摩擦副為克服摩擦而消耗的功率及所產生的熱量的方法,在有關手冊或資料中可以找到,此處不重復。

(3)計算及選擇潤滑泵。根據系統所消耗的潤滑油總量,供油壓力和油的黏度以及系統的組成,可確定潤滑泵的最大流量、工作壓力、潤滑泵的類型和相應的電動機。這些計算與液壓系統的計算不同,介質黏度影響泵的功率較大,一些關鍵摩擦副如機床主軸軸承、汽輪機軸承、軋鋼機的油膜軸承等,除了要求能形成一定的油膜厚度外,還要求供油量一定,而且要求使用品質優良的油品,以免造成軸承發熱、磨損,因此要求在規定的壓力范圍供油。而對于一般摩擦副及設備,壓力較小,只要保證有足夠的油供潤滑點即可,因此,注入潤滑點的油壓不高。潤滑泵的實際壓力,應為潤滑點的注入油壓及潤滑系統中各項壓力損失之和,對靜壓油膜的高壓供油應為“浮起”所需壓力再加上系統壓降。

(4)確定定量分配系統。根據各個摩擦副上安置的潤滑點數量、位置、集結程度,按盡量就近接管原則將潤滑系統劃分為若干個潤滑點群,每個潤滑點群設置若干個(片)組,按(片)組數確定相應的分配器,每組分配器的流量必須平衡,這樣才能連續按需供油,對供油量大的潤滑點,可選用大規格分配器或采用數個油口并聯的方法。然后可確定標準分配器的種類、型號和規格。

(5)油箱的設計或選擇。油箱除了要容納設備運轉時所必需儲存的油量以外,還必須考慮分離及沉積油液中的固體和液體沉淀污物并消除泡沫、散熱和冷卻,需要讓循環油在油箱內停留一定時間(見表11-1-9)所需的容積。此外,還必須留有一定的裕量(一般為油箱容積的1/5~1/4),以使系統中的油全部回到油箱時不致溢出。一般在油箱上設置相應的組件,如泄油及排污用油塞或閥、過濾器、擋板、指示儀表、通風裝置、冷卻器和加熱器等,并作相應的設計。表11-1-8~表11-1-12分別列出: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簡要計算,各類設備的典型油循環系統,過濾器過濾材料類型和特點,潤滑系統零部件技術要求,潤滑系統與元件設計注意事項等。

表11-1-8 稀油集中潤滑系統的簡要計算

注:1.吸油管路流速一般為1~2m/s,管路應盡量短些,不宜轉彎和變徑,以免出現渦流或吸空現象。
2.供油管路流速一般為2~4m/s,增大流速不僅增加阻力損失,而且容易帶走管內污物。
3.回油管路流速一般小于0.3m/s,回油管中油流不應超過管內容積的1/2以上,以使回路暢通。

表11-1-9 各類設備的典型油循環系統有關參數

表11-1-10 過濾器過濾材料類型和特點

表11-1-11 潤滑系統零部件技術要求(摘自GB/T 6576—2002)

表11-1-12 潤滑系統與元件設計注意事項(摘自GB/T 6576—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青神县| 佛学| 双牌县| 喀喇| 承德县| 容城县| 施秉县| 安康市| 道孚县| 天门市| 宁津县| 南汇区| 东山县| 舒兰市| 手游| 扶绥县| 临颍县| 青浦区| 喜德县| 如皋市| 富民县| 蓝田县| 连平县| 花莲县| 泰宁县| 大竹县| 平遥县| 从化市| 安国市| 达孜县| 常州市| 淮南市| 黎川县| 柞水县| 汽车| 杭州市| 依兰县| 泗水县| 平江县|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