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磁性源于電流
——物質的磁性源于原子中電子的運動
早在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就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第一次揭示了磁與電存在著聯系,從而把電學和磁學聯系起來。安培認為,任何物質的分子中都存在著環形電流,稱為分子電流,而分子電流相當于一個基元磁體。當物質在宏觀上不存在磁性時,這些分子電流做的取向是無規則的,它們對外界所產生的磁效應互相抵消,故使整個物體不顯磁性。
在外磁場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體的各個分子電流將傾向于沿外磁場方向取向,而使物體顯示磁性。這說明,磁性源于電流,而物質的磁性源于原子中電子的運動。
人們常用磁矩來描述磁性。運動的電子具有磁矩,電子磁矩由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組成。在晶體中,電子的軌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變化的,不能形成一個聯合磁矩,對外沒有磁性作用。因此,物質的磁性不是由電子的軌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每個電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個波爾磁子。波爾磁子是原子磁矩的單位。圖1-3表示物質磁性與原子磁矩的關系。
因為原子核比電子約重1840倍,其運動速度僅為電子速度的幾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僅為電子的千分之幾,可以忽略不計。孤立原子的磁矩決定于原子的結構。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滿的電子殼層,其電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
按物質對磁場的反應對其可分為圖1-3及圖1-4所示的四類:①強烈吸引的物質:鐵磁性(包括亞鐵磁性);②輕微吸引的物質:順磁性,反鐵磁性(弱磁性);③輕微排斥的物質:抗磁性;④強烈排斥的物質:完全抗磁性(超導體)。
圖1-3 物質磁性與原子磁矩的關系

圖1-4 磁力線在不同物質中的分布

本節重點
(1)物質磁性及磁現象的根源是什么?
(2)物質的磁性主要由電子的軌道磁矩還是自旋磁矩決定?
(3)說說你對抗磁性、順磁性、反鐵磁性、鐵磁性、亞鐵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