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紙品包裝結構創意與設計
- 張小藝
- 4025字
- 2020-05-20 14:35:47
第一節 紙品包裝設計的發展歷程
一、包裝的起源
包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原始人用貝殼、葫蘆瓢喝水,用蘆葦葉、芭蕉葉、竹筒包裹存儲食物,用野獸皮搬運物品,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使之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意義上的包裝,其功能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保護及容納物品。
隨著時代的變革,歷史的演進,包裝材料不斷創新,包裝也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也是古代包裝史上的巨大進步。
西漢武帝時代古墓中出土的“灞橋紙”,原料主要是大麻,摻有少量苧麻,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灞橋紙是造紙術初期階段的產物,工藝簡陋,紙質粗厚;表面皺澀,甚至有未打碎的麻繩頭;纖維帚化程度低、組織松散;交結不緊,分布不勻,不便于寫字,只能作包裹之用。東漢時,蔡倫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形成了一套較為合理的加工流程。即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漁網等原料,將其搗碎、煮熬、過濾,將殘渣鋪開曬干而制成優質紙張。這個流程于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了漢和帝的稱贊,造紙術也因此得到推廣,世人稱為“蔡侯紙”。東漢末年,佐伯總結了蔡倫的造紙技藝,將造紙工藝進一步提升,造出的紙更加光亮整潔,提升了使用價值,被稱為“左伯紙”(亦稱“子邑紙”)。南朝竟陵王蕭子良稱贊“子邑之紙,研妙輝光”,史學家蔡邕則評論“每每作書,非左伯紙不妄下筆”。從左伯紙開始,造出的紙真正具備了書寫功能,讓文字有了新的載體,使人們從在竹簡和縑帛上書寫的不便中解脫出來。但由于那時紙張的價格很高,所以紙只在特定領域作為包裝材料使用。《漢書·孝成趙皇后傳》中有紙包裝中藥的記載“筐中有裹藥一枚、赫蹄書”。到南北朝時期,造紙工藝進一步完善,選用的原材料又擴展到桑皮、藤皮,這樣紙張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在商業活動中,紙被作為食品、藥品、紡織品、化妝品、染料、火藥、鹽等物品的包裝而運用,紙也逐步替代了以往工藝復雜、成本昂貴的絹、錦、陶瓷、金屬等包裝材料,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包裝材料。這一時期,包裝的主要功能是儲存、保護產品和方便搬運。
據《新唐書》記載,唐代時已開始用厚紙板制作紙杯、紙器,并用紙包裝柑橘從四川運到唐都長安。唐代陸羽的《茶經》也有以紙囊包裝茶葉的記載。在新疆唐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藥丸一枚,外包白麻紙一層,寫有“萎蕤丸”字樣。宋代有“賣五色法豆,使五色紙袋兒盛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已能生產各種顏色的包裝紙。
印刷術的發明和進步,大大地拓展了包裝的銷售功能。早在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前后,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物佛經和佛像。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 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后人又把畢昇的膠泥活字改進為木刻活字和金屬活字。宋代(公元960~1279年)雕版印刷技術達到高峰,這時期出版印刷了大量典籍。印刷術也被運用到包裝紙的設計中,在包裝紙上印上商號、宣傳語和吉祥圖案已相當普遍。我國現存最早的印刷包裝紙資料是北宋時期山東濟南制造鋼針的劉家針鋪的包裝紙。北宋時期濟南制造鋼針的劉家針鋪設計、制作了一枚廣告印刷銅版(圖1-1-1)。這枚廣告印刷銅版以白兔兒為商品標志,長18.4厘米,寬13.2厘米,既有文字,又有圖形,近于正方形。正中為白兔抱鐵杵搗藥的插圖,相當于今天的商標;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左右兩邊印有“認門前白兔兒為記”,“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廣告印刷銅版提醒人們認準白兔品牌,下方文字:“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既強調了按時交貨、質量不凡,又清楚地告知客戶訂貨優惠更多,而且還有白兔作為防偽標記,圖文并茂,印刷精美,文字簡潔概括。正文僅用28個字,就把產品質量、服務對象、經營方式及促銷手段等內容交代得清清楚楚,已然具備了現代包裝的促銷功能。“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廣告印刷銅版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商標、印刷包裝紙和印刷廣告(圖1-1-2)。

圖1-1-1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銅版

圖1-1-2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
二、國外紙質包裝的發展歷史
紙的制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中國西北方的國家和地區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造紙術從這里傳到了阿拉伯諸國,先傳到了大馬士革,然后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后到了西班牙的愛克塞洛維亞。
公元1150年,摩爾人建起了歐洲第一座造紙廠。后來1189年在法國的何朗特,1260年在意大利的伐布雷阿諾,1389年在德國先后建立了造紙廠。此后,英格蘭有一個名叫約翰·泰特(John Tate)的倫敦商人于1498年在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開始造紙。到了19世紀,以碎布和植物為原料的紙基本上被以植物漿為原料的紙所替代。
紙的制作成本低,能大量而快速地生產,這點對書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書是1457年德國出版的《古騰堡圣經》,此書用來紀念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這位來自梅錫(Mainz)的金飾匠發明了第一個活用鉛字印刷板。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職業文學家的創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商品的交易面不斷擴大,市場范圍從一村一縣擴展至全國乃至全世界。尤其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大量生產、消費的經濟模式由此產生,產品成本大幅度下降,形成廣大的消費市場。包裝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大量的流通包裝隨之產生。19世紀早期,美、英、法等國開始研發硬紙盒生產技術,直到1850年前后,美國有人發明了折疊式的紙盒和生產技術。1856年,英國人愛德華·西利(Edward Healey)和愛德華·埃倫(Edward Ellen) 申請并獲得瓦楞紙板制造技術的專利,瓦楞紙板技術正式誕生。但當時的瓦楞紙板技術只是用來作為禮帽的內襯,便于透出汗氣,而非作為包裝材料使用。1871年,美國的阿爾貝特·L.喬治率先使用無面紙的坑形紙板,用來作為緩沖材料,取代草和鋸末,這時瓦楞紙板才真正開始作為包裝材料。1870年左右,最原始的坑機被制造出來。與此同時,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和機械制造技術的顯著進步,在1874年,美國的奧利佛·倫格開發出貼上面紙的瓦楞紙板,開始用于瓶子、壇子的包裝。1880年前后,人們又陸續設計出糨糊機等相關的設備。1890年,美國發明了第一臺瓦楞紙板制造機;1894年,美國首度將瓦楞紙板制成瓦楞紙箱,并在運輸包裝上應用,為運輸包裝的革新做出了貢獻。1895年以后,首臺單面機誕生。由于紙板制造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需求的迅速擴大,美國的紙箱逐漸取代木箱成為最主要的包裝容器。然而,直至19世紀末,產品包裝的意義仍集中在“保護商品”這一主題上。
1909年, 日本紙板產業創始人井上貞治郎(聯合公司創始人)經歷千辛萬苦,成功地實現了坑機的國產化。他將紡棉機改造成坑機并成功生產出日本第一塊紙板。隨后,他又在東京的北品川北馬場成立了三盛舍(之后改稱三成社,為聯合公司的前身),這是國產化的開始,可視為日本紙板行業的起源。最初的產品均為“坑紙”和“見坑紙”,并沒有成箱設備,制箱工藝作采用刀片加尺子的手工操作。但隨著市場的需求增加,后來從德國引進了成箱設備,并將紙箱作為取代木箱的容器,積極地推向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后,紙品包裝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飛速發展。一系列包裝新材料得以發明,零售自助超市產生,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企業欲立足市場,必須重視買方市場的意愿,于是使用保護與促銷雙重功能的包裝勢在必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后,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意識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大力推動紙品包裝的發展,更進一步刺激了市場對紙質材料的需求。1942年,出現了第一個自我服務商店。自我服務商店即現在的超級市場銷售方式具有快捷、方便、節省人力,使消費者能自由自在地購物,不受售貨員的冷遇和不感到拘束等優點,到1950年發展到500多個。從1950~1960年的十年,是從柜臺服務銷售方式到自我服務銷售方式過渡的十年,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復蘇、不斷發展的十年。這一時期紙質材料使用范圍更加擴大,酒類、調味品、奶制品、水果、家電、藥品、紡織品等多種類型的產品包裝開始使用紙質材料。隨著經濟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高消費的年代,自我銷售商店發展成為大型自我服務商店,商場面積一般都在1000㎡以上,稱為超級市場。歐美消費市場的變化,使消費形態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使商品競爭更趨激烈,而商品的包裝則成為這場競爭的利器,形成了新的售賣形式和包裝形態。隨著紙品制造技術的飛躍發展,紙品包裝的使用范圍日漸擴展,工藝品、農產品、水產品各領域都開始使用紙品包裝作為銷售包裝,運輸包裝也由木箱包裝向紙箱包裝轉型。
三、紙質包裝材料的生產現狀
紙作為包裝材料在使用數量上不斷擴大的同時,客戶開始有多種多樣的需求,紙張也開始由單一的普通形,開始出現耐水的、美觀的、可裝重物的多樣化包裝材料。行業內各廠家為了滿足多種多樣的客戶需求,在開發新產品、新領域方面傾注了很大精力,經過長期不斷的努力,紙箱成功代替木箱、席籠、麻袋等成為最重要的運輸包裝容器。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紙箱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紙箱的產量更是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根據銳思公司統計,我國紙與紙板的產量從2009年起超越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13年世界紙與紙板產量首次超過4億噸,達4.036億噸的新紀錄,比上年增長0.7%。2013年我國紙與紙板的產量為1.01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25.1%,同年我國紙與紙板消費量為978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24.2%,居世界首位。亞洲紙與紙板消費量在各大洲中最多,從2000年起已連續17年超過1億噸。2017年我國紙及紙板的產量為1.113億噸,較上年增長2.53%;消費量1.0897萬噸,較上年增長4.59%。2008~2017年,我國紙及紙板的生產量年均增長率為3.77%,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3.59%。2017年我國包裝用紙生產量為695萬噸,較上年增長2.96%;消費量707萬噸,較上年增長2.61%。2008~2017年我國包裝用紙生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43%,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2.44%。
在今天的國際市場中,紙質材料已成為包裝產業構成中不可忽視和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