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夢寐以求找到更好的平臺
在許多人眼里,劉昕是個奇跡。
博士后出站時,導師握緊他的手說:“你一定要回來。”歡送會上,黑壓壓一屋子人,碩士、博士滿滿當當。很多人劉昕都不認識,但他們都認識劉昕——因為他出眾的科研能力。
年紀輕輕的劉昕獲得了好幾項國家專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不安分,總想捅破窗戶紙喘口氣”。
第一次捅破窗戶紙,還是三年前。
那時的劉昕,在北京讀完最后一個學位,回到家鄉的原單位——一個在當地還算不錯的科研所。科研所環境很好,綠樹成蔭,小橋流水,假山一處處,劉昕踱步其中,只覺得安逸會消磨掉他的斗志。
他忙著調動工作,并最終成功。老所長極力挽留他:“你看,我們所的工作在本市……我們所的男同志找對象……”老所長的話在劉昕耳朵里模糊成一片,但他慈祥的笑,懇切為晚輩打算的態度,劉昕這輩子都不會忘。
他婉拒老所長的挽留時說:“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出去喘口氣。”他按住沒說的是,“我不想像您那樣,一輩子就待在一個地方。我需要更大的平臺成就更好的自己。”
劉昕折騰了好一陣子,賠償了原單位幾萬元的違約金后,終于如愿以償來到本行業最尖端的科研單位。“我一個人獲得的專利,比我們辦公室所有人加起來的都多。”即便如此,重要的工作依然落不到他身上——因為他是外來戶。
他被排擠。
單位搞測評,他“被出差”,參加一個科研活動。活動結束回到單位,測評已近尾聲,且劉昕排名靠后。“太赤裸裸了,一切都明著來!”他氣憤道。
接下來,是匯報科研成果。疲憊、措手不及的他聽說論文答辯就在第二天,不得不徹夜填表、準備各種資料,這樣的事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他不由得懷念起前單位。“在那里,我沒聽說過任何人的壞話,每個人都安分守己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一如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的安逸——這曾是最讓他窒息的環境。
他曾夢寐以求到更好的平臺施展抱負,以為這份工作堪稱完美,現在卻發現內耗嚴重到他無心搞科研——平臺大、機會多,競爭也更多;智商高、學歷高的人聚在一起,爭斗的慘烈程度就更高。
“如果一份工作能像前單位那樣和諧、安詳,像現單位一樣平臺很大、機會很多,該多完美!”劉昕說。
這又像悶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房間里了,劉昕再次想到辭職出去喘口氣。他聽說,一個博士師弟正在創業,已干得有模有樣。“創業意味著更多的未知和風險。”劉昕的斗志又回來了,“沒有完美的工作,我就自己去闖。”
心理師點評
去哪里找完美的工作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動物們一旦處于某種“未被滿足”的狀態,體內就會積聚一定的動力,繼而采取一系列的行動,以便讓自己盡快恢復到下一個“滿足”的狀態之中。于是,餓了的去找食物,思春的去獻殷勤,這幾乎是每一只老鼠、大象、駱駝、狗熊都會去做的事情。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正是這種“努力尋找滿足”的行為慣性(弗洛伊德管它叫“生本能”),幾近完美地保證了這世界蕓蕓眾生的種群存續和子嗣繁衍——只是這種動物界的普遍慣性,到了我們人類這里,就變得稍微有那么一點點復雜。
因為人類會思考。
除了身體上會感受到各式各樣的“不滿足”之外,我們在心理上,也常常會體驗到各種個性化的、獨特的、哪怕僅僅對于自身才有意義的“不滿足”。而這種不滿足,又常常和個體所在的現實環境沒有絕對的對應關系。如果不是當事人,其他人也很難評判這種不滿足的參照基準到底是什么——比如說,我們今天單獨拿出來討論的有關“完美的工作”的話題。
有一些對工作的不滿足感,可以促進我們鼓起勇氣去市場上尋找更好的“下一個”。畢竟找工作這種事,就和這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樣,都有運氣好壞的可能。不同的工作單位之間,并不一定存在高下之分,很多時候僅僅是和員工存在著匹配不當的問題(比如企業文化和個人性格等)。所以,我們不能簡單批評那些多次更換工作的人就是不好的、不踏實的。現實中也的確有不少年輕人在自己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份工作上“找到感覺”,之后與工作單位十分愉快地長期合作下去。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另外有一些對工作的不滿足感,最主要的原因恰恰是我們自己太過年輕,以至于內心對一份工作的設想,美好到完全脫離現實的地步。于是,一次一次地對現實無法忍受,一次一次地換工作,卻又一次一次地更加失望。西方有句名言說“更好是好的敵人”,用到這里就十分合適。
那么,又是什么樣的人,更容易陷入這種尋找“更好的下一個”的循環之中呢?一般而言,他們的思維模式更加“年輕化”,也就是更加有熱情、有沖勁、有勇氣,愿意去努力改變外在環境;但另一方面,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也更加簡單對立、黑白分明,分析問題常常簡單歸因,相信自己面臨的困境,是僅僅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
相反,在一個心智較為成熟的成年人眼中,這個世界(包括職場)的很多事情,都很難說究竟是好還是壞。比如說一個通人情、好說話的老板,帶領團隊常常就賞罰不那么分明、不夠公平;而一個制度明晰的單位,很多事情又會讓人感到教條、刻板,缺乏靈活性。當我們接受了這世界上很多事物必然存在的復雜的兩面性時,也就會很自然地接受“哦,我只能選擇一個自己相對喜歡的工作崗位,而沒必要期待一個完美的工作”。
那些心智較為成熟的成年人還知道:每個人的工作(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都不可避免地會偶然(甚至很多時候)出現各種各樣的無趣、無聊、無意義,這不代表我們或者我們所在的環境有問題,這僅僅就是工作(當然還有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所以,他們更加能夠忍耐工作之中的種種不如意,不會遇到事情就急匆匆地去“發現”工作環境的問題,以逃避“難道是我自己有問題”的焦慮。
當然,沒有誰會在一夜之間成熟起來。對絕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我們都是在各種“不滿足”的啟發之下,在不斷地“懷疑外界——懷疑自我——懷疑外界——懷疑自我”的反復過后,一點一點調整內心中“自己”和“世界”的樣子,使其一步一步接近現實。
年輕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要求”自己特別成熟。只不過在心情低落的時候,不妨鼓勵自己去勇敢地看一看:今天的不如意,真的完全是環境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