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機制研究
- 易欣 邱慧
- 2845字
- 2020-05-07 16:26:30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
1.4.1 研究目標與研究思路
2004和2007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先后提出并完善了PPP模式公共項目的治理原則[97~98]。
①項目的透明性。包括項目的設計、發起、采購和選擇過程透明,公眾有權知道自身利益是否受到保護;
②項目應具有經濟價值,而且若項目獲得政府補貼,公眾對于補貼的具體情況必須有知情權;
③項目有明確且可以實現的目標;
④保證各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
⑤授予合同過程的公正,依據預先確定的標準完成。
根據上述原則,從PPP軌道交通項目的特點著眼,結合前述國內外項目治理理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書認為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應該達成以下主要目標。
①根據PPP項目完全不同于傳統公共項目發起、融資、建設和運營等全過程的特點,明確公私合作的意義,以及公、私營部門在項目中各自的合理角色定位;
②完善項目外部治理機制。首先,采用公開、公平、公正的合理方式選擇私營合作伙伴,并設置合理的私營部門準入、優選、變更和退出機制;其次,確保項目公共屬性,優先滿足社會福利和公眾需求,所有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信息應及時公布,主動尋求政府監管和公眾的監督;
③完善項目內部治理機制。首先,明確公私雙方在項目內的利益分配關系,有效地激勵被治理對象,使雙方均能充分發揮各自所長;其次,在項目內采用恰當的風險分擔措施,不斷提高此類項目的風險應對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思路。
①研究目標:引入項目治理理論,從組織和制度層面來研究PPP軌道交通項目,為保障公私雙方有效合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推動軌道交通項目更廣泛地應用PPP模式,解決其資金與效率兩個發展瓶頸,促進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健康發展。
②研究思路:首先,借鑒項目治理理論已有的研究成果,將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分解為外部治理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如圖1-4所示。

圖1-4 PPP軌道交通項目的治理結構圖
圖1-4中的外部治理對象是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外部環境,目的是為項目營造一種良好的制度保障,需要通過外部治理機制來實現,比如市場競爭選擇合作伙伴,構建政府監管體系和公眾參與監督等;而內部治理對象則是PPP軌道交通項目組織內部的直接參與方——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目的是為項目內部提供和維持一種健康的合作秩序,需要通過內部治理機制來實現,比如雙方的利益分配談判、風險分擔安排等。
依據PPP軌道交通項目的治理結構圖,本書將分別從內、外部治理機制兩大模塊展開具體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首先,結合目前軌道交通建設現實背景,充分考慮軌道交通項目的特點,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和項目區分理論來論證其采用PPP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在總結國內外項目治理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本書研究對象的內、外部治理結構,并基于此對其外部和內部治理機制展開詳細研究。然后,充分調研國內外已有的工程實例,通過問卷等各種調查手段獲取相關數據,采用實證分析對項目的公私合作績效進行定量評價研究,以便針對性地反饋和完善原有研究框架。詳細研究技術路線,如圖1-5所示。

圖1-5 論文的研究技術路線圖
總之,本書將從項目治理的視角來研究PPP軌道交通項目,以期通過外部治理機制確立私營部門的準入門檻,進行有效的合作伙伴優選,監管雙方合作全過程以規范各種投機行為,為項目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夯實公私雙方的合作基礎;通過內部治理機制有效地協調公私雙方利益訴求和風險分擔,在項目組織內部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最終,在確保項目公共屬性的基本前提下,推動PPP軌道交通項目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1.4.2 研究內容與框架結構
圍繞這些問題,本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7章,框架結構見圖1-6,具體分述如下。

圖1-6 研究框架結構
第1章,緒論。提出研究問題并明確選題價值,認真梳理國內外有關PPP的相關文獻資料,介紹項目治理理論以及評述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的研究現狀。選取適當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論研究與實踐調查相結合的原則,確定論文研究框架和技術路線。
第2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相關理論分析。本章是全文重要的理論基礎和邏輯先導。首先,要從公共產品和制度變遷的視角對PPP軌道交通項目作出經濟學的解釋,并對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可行性與運作模式等進行闡述,界定出本書的研究對象;其次,剖析PPP軌道交通項目治理的內涵,并以“合力”來形象詮釋項目治理機制對PPP軌道交通項目獲得成功的重要作用;最后,根據PPP軌道交通項目的組織結構特點,分別對公共部門以及私營部門相應的角色定位展開具體研究。
第3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合作伙伴選擇機制。從項目治理結構來看,這屬于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外部治理機制之一。首先,需要從政策規制的角度,研究私營部門進入PPP軌道交通項目的準入門檻,以便提供初篩后合格的合作伙伴候選人;其次,需要研究如何構建有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立恰當的選擇程序,特別是科學的量化優選方法,以便找到真正適合的合作伙伴;最后,研究如何通過設立協商談判階段來完善公私部門的各項合作細節。
第4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監管機制。從項目治理結構來看,這也是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外部治理機制之一。由于政府在公私合作模式中控制權被一定程度弱化,政府如不嚴格監管的話,PPP軌道交通項目可能從國有壟斷演變成私營壟斷。首先,分析我國PPP項目監管的必要性和現狀;然后,借鑒國外PPP項目監管的經驗,結合軌道交通項目特點,構建合理的監管組織,厘清監管目標和監管內容;最后,從政府監管和項目監管兩個層面,研究監管機構及項目公司的激勵機制設計,以期既能防止監管機構不作為或尋租,也能防止項目公司極端逐利。
第5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風險分擔機制。從項目治理結構來看,從本章開始研究項目的內部治理機制。首先,需要分析項目的風險合理分擔的概念,明確分擔原則,其次,考慮到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復雜性,將結合霍爾三維結構圖構建風險合理分擔的理論框架;最后,以三維結構中知識維、邏輯維和時間維的風險集成管理為實施路徑,分別從風險的識別、初步分擔、共擔風險比例分配、分擔效果的持續跟蹤與動態調整四個階段,深入探討PPP軌道交通項目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
第6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利益分配機制。從項目治理結構來看,這也是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內部治理機制之一。首先充分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深入剖析PPP軌道交通項目利益分配的特點和實質,得出它是一種PPP軌道交通項目定價機制下的公私雙方利益分配格局;其次,對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定價進行理論分析,提出融合市場機制與政府規制的定價原則;再次,從滿足政府、公眾和項目公司三方需求的角度進行定價目標系統分析,并根據國內外現行定價模式,結合PPP軌道交通項目的運營特點,提出基于動態多目標視角的定價機制和模型;最后,考慮到項目未來發展的需要,研究相應的調價原則、方式和程序等。
第7章,PPP軌道交通項目的合作績效評價。首先,需要定義公私合作績效的概念,研究合理的公私合作績效評價指標設置;其次,能夠采用科學的定量方法對合作績效做出有效的分析評價;最后,結合已有的工程實例進行實證分析,以期能對前述項目內、外部治理機制進行有效反饋和針對完善。
根據上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本書的基本框架結構如圖1-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