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園林苗圃的規劃設計與建立
第一節 園林苗圃的管理區劃
一、苗圃的合理布局
園林苗圃是培育和繁殖苗木的基地,其任務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手段,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投入,有計劃地培育出園林綠化美化所需要的喬、灌、草、花等各種類型、各種規格的苗木。因此在各個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工作中,就必須對苗圃的數量、用地、布局等進行提前選擇和規劃。
一般園林苗圃盡可能地安排在城市城區的邊緣地帶,圍繞城區分布在城市的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現許多苗圃建在交通主干線和公路的兩旁,可起到很好的廣告宣傳作用,對于產品銷售非常有利。
《城市園林育苗技術規程》規定:一個城市園林苗圃面積應該占建成區面積的2%~3%,不同規模的城市,可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園林苗圃,對大中城市來說,園林苗圃的規劃與布局顯得更為重要。苗圃以距離市中心不超過20千米為宜,并在四周均勻分布。
園林苗圃的建立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根據對樹種種類和規格的規劃選定不同規模和類型的苗圃來完成。隨著我國苗木市場的繁榮,市場經濟規律在苗圃布局中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中國花木網等苗木信息網的初步調查,我國苗圃的分布已經呈現出區域性集中分布的特點,分別圍繞我國三大經濟圈,即北京與渤海灣地區、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北方、東方、南方三大產區。經濟發展與市場變化對苗圃布局的調節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如何在合理規劃布局當地苗圃的同時統籌兼顧異地資源,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當地的政府部門、園林建設主管部門及從業人員調查研究。
二、園林苗圃用地劃分及面積計算
園林苗圃用地一般包括生產用地和輔助用地兩部分。
(一)生產用地
1.面積
生產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培育苗木的土地,包括播種繁殖區、營養繁殖區、苗木移植區、大苗培育區、設施育苗區、采種母樹區、引種馴化區等所占用的土地及暫時未使用的輪作休閑地。
生產用地一般占苗圃總面積的75%~80%以上。大型苗圃生產用地所占比例較大,通常在80%以上。隨著苗圃面積縮小,由于必需的輔助用地不可減少,所以生產用地比例一般會相應下降。
計算苗圃生產用地面積,應根據以下幾個因素來考慮,即:每年生產苗木的種類和數量;某樹種單位面積產苗量;育苗年限,也即苗木年齡;輪作制及每年苗木所占的輪作區數。
計算某樹種育苗所需面積,按該樹種苗木單位面積產量計算時,可用如下公式:
式中 S——某樹種育苗所需面積;
N——每年計劃生產該樹種苗木數量;
n——該樹種單位面積產苗量;
A——該樹種的培育年限;
B——輪作區的總區數;
C——該樹種每年育苗所占的輪作區數。
目前,我國一般不采用輪作制,而是以換茬種植為主,故B/C為1,所以所需育苗地面積為1畝(1畝=666.67米2)。
這樣按上述公式計算的結果是理論數字,在實際生產中因移植苗木、起苗、運苗、貯藏以及自然災害等都會造成一定損失,因此還需將每個樹種每年的計劃產苗量增加3%~5%,并相應增加用地面積 ,以確保如數完成育苗任務。
計算出各樹種育苗用地面積之后,將各樹種用地面積相加,再加上母樹區、引種試驗區、溫室區等面積,即可得出生產用地總面積。
2.生產用地的區劃原則
(1)耕作區是苗圃中進行育苗的基本單位。
(2)耕作區的長度依機械化程度而異,完全機械化的以200~300米為宜,畜耕者以50~100米為好。耕作區的寬度依圃地的土壤質地和地形是否有利于排水而定,排水良好時可寬,排水不良時要窄,一般寬40~100米。
(3)耕作區的方向,應根據圃地的地形、地勢、坡向、主風方向和圃地形狀等因素綜合考慮。坡度較大時,耕作區長邊應與等高線平行。一般情況下,耕作區長邊最好采用南北方向,可以使苗木受光均勻,有利于生長。
3.各育苗區的配置
(1)播種區 播種區是播種育苗的生產區,是圃地完成觀賞灌木苗木繁殖任務的關鍵區域。由于幼苗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弱,對土壤條件及水肥條件的要求較高。應選擇全圃自然條件和經營條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段作為插種區。要求其地勢較高而平坦,坡度小于2°;接近水源,灌排方便;土質優良,深厚肥沃;背風向陽,便于防霜凍;且靠近管理區。
(2)營養繁殖區 是指在圃地中培育扦插苗、壓條苗、分株苗和嫁接苗的地區,與播種區要求基本相同,應設在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高、灌排方便的地方。嫁接苗區要同播種區相同。扦插苗區可適當用較低洼的地方。珍貴樹種扦插則應用最好的地方,且靠近管理區。
(3)移植區 即培育各種規格移植苗的區域。由播種區、營養繁殖區中繁殖出來的苗木,需要進一步培養成較大苗木時,則多移入移植區中進行培育。依規格要求和生長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2~3年還要再移幾次,逐漸擴大株行距,增加營養面積。所以移植區占地面積相對較大,一般可設在土壤條件中等、地塊大而整齊的地方,同時也要依苗木的不同習性進行合理安排。
(4)大苗區 大苗區是培育樹齡較大、根系發達、經過整形有一定樹形、能夠直接用于園林綠化的各類大規格苗木的生產區。在大苗區培育的苗木,體型、苗齡均較大,出圃的不再進行移植,培育年限較長。大苗區的特點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積大,培育苗木大。一般選用土層較厚、地下水位較低而且地塊整齊的地區。為了出圃時運輸方便,最好能設在靠近苗圃的主干道或苗圃的外圍運輸方便處。
(5)母樹區 在永久性苗圃中,為了獲得優良的種子、插條、接穗、根蘗等繁殖材料,需設立采種、采條、挖蘗的母樹區。本區占地面積小,可利用零散地,但要土壤深厚、肥沃及地下水位較低。對一些鄉土樹種可結合防護林帶和溝邊、渠旁、路邊進行栽植。
(6)引種馴化與展示區 用于引入新的樹種或品種,進而推廣,豐富圃地苗木種類。其中的實驗區和馴化區可單獨設置,也可混合設置。在國外,很多的苗圃都將二者結合設置成展示區或展示園,把優質種質資源和苗木品種的展示結合在一起,效果良好(圖2-1)。

圖2-1 苗圃展示區
(7)溫室和大棚區 通過必要的設施提高育苗效率或苗木質量,是苗圃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主要措施。根據各苗圃的具體育苗任務和要求,可設立溫室、大棚、溫床、蔭棚、噴灌與噴霧等設施,以適應環境調控育苗的要求。近年來在我國的苗圃逐漸增多,溫室和大棚已成為新的育苗技術的主要方式。溫室和大棚投資較大,但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在北方可一年四季進行育苗。在南方溫室和大棚可以提高苗木的質量,生產獨特的苗木產品。該區要選擇距離管理區較近、土壤條件好、比較高燥的地區(圖2-2)。

圖2-2 溫室栽培區
(二)輔助用地
1.面積
輔助用地又稱非生產用地,是指苗圃的管理區建筑用地和苗圃道路、排灌系統、防護林帶、晾曬場、積肥場及倉儲建筑等占用的土地。
苗圃輔助用地面積一般不超過總面積的20%~25%,大型苗圃輔助用地一般占15%~20%,中、小型苗圃一般占18%~25%。依據適度規模經營原則,應減少小型苗圃建設數量,特別是不要建設綜合性的小型苗圃,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輔助用地的規劃設置
苗圃的輔助用地主要包括道路系統、排灌系統、防護林帶、管理區的房屋、場地等,這些用地是直接為生產苗木服務的,要求既要能滿足生產需要,又要設計合理,減少用地。
(1)道路系統的設置 苗圃中的道路是連接各耕作區與開展育苗工作有關的各類設施的脈絡(圖2-3、圖2-4)。一般設有一、二、三級道路和環路。一級路,也叫主干道,是苗圃內部和對外運輸的主要道路,多以辦公室、管理處為中心設置一條或相互垂直的兩條路為主干道,通常寬6~8米,其標高應高于耕作區20厘米。二級路,通常與主干道相垂直,與各耕作區相連接,一般寬4米,其標高應高于耕作區10厘米。三級路,是溝通各耕作區的作業路,一般寬2米。環路是指在大型苗圃中,為了車輛、機具等機械回轉方便,依需要設置的道路。在設計出圃道路時,要在保證管理和運輸方便的前提下盡量節省用地。中小型苗圃可不設二級路,但主路不可過窄,一般苗圃中道路的占地面積不應超過苗圃總面積的7%~10%。

圖2-3 圃地主干道

圖2-4 園林苗圃工作道
(2)灌溉系統的設置 苗圃必須有完善的灌排水系統,以保證供給苗木充足的水分。灌溉系統包括水源、提水設備和引水設施三部分。常見的灌溉形式有渠道灌溉、管道灌溉和移動噴灌。
渠道灌溉,土渠流速慢、滲水快、蒸發量大、占地多,不能節約用水。現都采用水泥槽作水渠,既節水又經久耐用。水渠一般分三級:一級渠道是永久性大渠道,一般主渠頂寬1.5~2.5米;二級渠道一般頂寬1~1.5米;三級渠道是臨時性小水渠,一般寬度為1米左右。一、二級渠道水槽底部應高出地面。三級渠(毛渠)應平于或略低于地面,以免把活沙沖入畦中,埋沒幼苗。各級渠道的設置常與各級道路相配合,渠道方向與耕作區方向一致,各級渠道相互垂直。渠道還應有一定的坡降,以保證水流速度。
管道灌溉,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響機械化耕作為度,開關設在地端使用方便。用高壓水泵直接將水送入管道或先將水壓入水池或水塔再流入灌水管道。出水口可直接灌溉,也可安裝噴頭進行噴灌或用滴管進行滴灌(圖2-5、圖2-6)。

圖2-5 苗圃地噴灌

圖2-6 苗圃地滴灌
移動噴灌,主水管和支管均在地表,可進行隨意安裝和移動(圖2-7)。按照噴射半徑,以相互能重疊噴灌安裝噴頭,噴灌完一塊地區的苗木后,再移動到另一地區。此方法一般節水20%~40%,節省耕地,不產生深層滲漏和地表徑流,土壤不板結。并且,可結合施肥、噴藥、防治病蟲害等撫育措施,節省勞力,同時可調節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這是今后園林苗木灌溉的發展方向。

圖2-7 移動式加壓滴灌
(3)排水系統的設置 排水系統對地勢低、地下水位高及降雨量集中的地區更為重要。排水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溝組成。大排水溝應設在圃地最低處,直接通入河、湖或市區排水系統。中小排水溝通常設在路旁,耕作區的小排水溝與小區步道相結合。在地形、坡向一致時,排水溝和灌溉渠往往各居道路一側,溝、路、渠并列。排水溝與路渠相交處應設涵洞或橋梁。一般大排水溝寬1米以上,深0.5~1.0米;耕作區內小排水溝寬0.3~1米,深0.3~0.6米。排水系統占地一般為苗圃面積的1%~5%。
(4)防護林帶的設置 在風沙危害地區,要設防風護林帶(圖2-8)。防風林帶能降低風速,減少地面蒸發和苗木的蒸騰量,提高地面空氣濕度,改善林帶內的小氣候;還能防止風蝕圃地表土;防止風吹、沙打和沙壓苗木;在冬季有積雪的地區,防風林帶能增加積雪,改善土壤墑情,并有保溫作用。因此在風沙危害的地區,設置防風林帶是提高苗木產量和質量的有效措施。防風林帶的主林帶與主風向垂直,寬度根據圃地面積大小和氣候條件確定。

圖2-8 苗圃防護林
為防止野獸、家畜及人為侵入圃地,可在苗圃周圍設置生籬或死籬。生籬要選生長快、萌芽力強、根系不太擴展并有刺的樹種,如女貞、木槿、野薔薇、側柏等。死籬可用樹干、木樁、竹枝等編制而成,有條件的地方可砌圍墻。近年來,在國外為了節省用地和勞力,也有用塑料制成的防風網、防護網,占地少且耐用(圖2-9)。

圖2-9 圃地防護網
(5)辦公管理區的設置 該區域包括房屋建筑和圃地場院等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辦公室、宿舍、食堂、倉庫、工具房等,后者包括運動場、曬場、肥場等(圖2-10、圖2-11)。苗圃管理區應該設在交通方便,地勢干燥,接近水源、電源,但不適于種苗種植的區域,可設在苗圃的中央區域以便于管理。在國外,可以在管理區周邊結合綠化展示本圃的優良種苗,可以使前來購買的人馬上看到景觀效果或綠化效果,一箭雙雕。

圖2-10 圃地辦公區

圖2-11 苗圃規劃設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