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的比較成熟,這不僅得益于其發達的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也得益于眾多學者對環保產業發展研究的理論貢獻。本書從環保產業發展階段、環保產業發展方向、環保產業發展驅動因素、環境經濟分析范疇以及環境經濟度量和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方面入手,梳理總結國外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和觀點闡述。

(1)關于環保產業的發展階段方面的研究

美國學者J.B.伯克威茨(1998)探尋了環保產業作為成熟產業的典型特征,主要包括產業增速放緩、環境產品和環境服務變為普通商品、市場趨于飽和、買方的權利增加、企業兼并重組的速度加快。日本學者中村(1998)認為日本的環保產業包括環境保護部門、廢棄物處置和再生利用部門、環境恢復部門等,同時他認為日本環保產業已進入發展成熟期,這一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環境技術研究開發速度放緩、環境管理問題遇到瓶頸、生態環境面臨新的挑戰、尋求與發展中國家新的合作方式。德國學者J.沃爾奇(1998)主要研究德國環保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通過就業、生產、投資等多項數據的分析來闡述環保產業對德國經濟社會的影響,認為德國環保產業趨于成熟具有明顯的出口導向,產業競爭力居世界領先地位,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21%,超過美國、日本和意大利等國。

(2)關于環保產業發展方向的研究

美國學者萊斯特·R.布朗(2002)認為應該從根本上解決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化石能源危機。未來的環保產業將圍繞太陽能、風能、氫能重點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同時帶動研發和生產包括清潔能源儲存材料在內的新材料產業發展。他在研究環保產業發展方向問題時,提出環保產業應著眼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觀點,這是破解環境污染與資源短缺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在他看來,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發展環保產業成為必然選擇。而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3)關于環保產業發展驅動因素的研究

澳大利亞學者Daris(1985)認為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加強公眾參與度和環境政策執行力。美國學者J.B.伯克威茨(1998)提出企業要在成熟的環保市場中贏得勝利應采取一些有效的戰略,包括降低成本、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形成產業鏈、用新產品和新技術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開發國際市場。日本學者仲上鍵一(2002)以日本解決產業公害問題的經歷為切入點,提出環保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先進技術的引進、環境科技投入的加大、出口的擴大,同時,應制定發展規劃來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并給予相關企業相應的激勵政策。美國學者格蘭特·福瑞爾(2005)指出不同發展階段的驅動因素對環保產業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律法規、公眾參與程度和企業責任是環保產業形成期和發展期的主要驅動因素,而市場等經濟刺激因素是環保產業成熟期的主要驅動因素,并通過分析美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外部驅動因素證明了上述觀點。

(4)關于環境經濟分析范疇的研究

國外理論學者對環境與經濟關系的研究開展較早,并形成了一門獨立于環境學和經濟學之外的學科,即環境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將環境和經濟兩個概念有機結合,其根本任務是用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將生態環境問題、自然資源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結合起來研究的是前蘇聯經濟學家C.T.斯特魯密林(1924)。他認為,在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時不能拋開環境和資源兩大影響因素,否則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不會準確。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戴利(2000)、艾爾斯(2000)、霍肯等(2000)為代表的西方環境經濟學者進一步擴展了環境經濟分析范疇。在他們看來,對環境問題的研究不應僅局限于技術層面,還應該包括體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從而全方位地看待環境經濟問題。

(5)關于環境經濟度量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在環境經濟度量研究方面,美國經濟學家約翰·A.狄克遜(1989)提出和完善了“經濟福利量”概念。他們通過研究發現國民生產總值往往無法真實反映出經濟福利內容。他們認為,在核算國民生產總值時應該充分考慮環境污染對經濟增長量的影響,也就是說,國民生產總值應該扣除環境污染方面的經濟損失。他們的觀點在資源價值理論中得到認證。外國學者Selden和Song(1994),Crossman和Krueger(1995),Holtz-Eakin和Selden(1995),Holton和Levins(1998)等以大量的環境和經濟數據研究為基礎,發現環境污染物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基本呈倒U形關系。在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1996)提出人類發展指標HDI和Wackernagel的生態足跡等指標體系,并給出了開展評價的指標選取標準和評價操作方法,從而將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引入環境經濟學中來,使得通過數學模型對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的構想成為現實。

總之,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普遍基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和環境承載能力及環境污染水平,研究視角多集中于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的歷程和特點,在如何解決我國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和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外部驅動機制方面的具體研究不多,相關文獻資料也比較少見。既有研究多涉及其他相關領域,受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差異的影響,相關研究結論呈現碎片化,缺乏針對性與系統性,不能完全作為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創新的有效依據。故此,本書在探討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問題時,只能部分參考和借鑒國外發展環保產業的觀點和做法。

1.2.2 國內研究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形勢的日趨嚴峻、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能源資源供給的日漸匱乏,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環境保護問題和環保產業發展問題引起了包括政府和企業在內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我國學者也積極開展基于國情的理論研究,積極探索環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本書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書從環保產業的發展動力,發展機制和發展模式,市場運行機制,投融資機制,企業技術創新機制,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六個方面的理論研究入手,梳理和借鑒我國學者業已取得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本書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借鑒。

(1)關于環保產業發展動力的研究

環保產業的出現是環境不斷惡化和能源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巨大的內外部動力。徐波、鄒東濤(2002)研究了環保產業發展動力體系的構成,提出該體系包括需求動力、供給動力、制度動力、技術動力、市場化動力,并論證了加快環保產業市場化的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將環保產業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尚杰、李大全(2007)指出我國環保產業市場化驅動力分為內、外驅動力兩個方面,并分析了各種要素對環保產業市場化的影響。

(2)關于環保產業發展機制和發展模式的研究

潘理權(2002)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尚未健全的基本國情,分析了政府在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在他看來,政府的作用不僅是規范和維護環保市場秩序,更應引導和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趙英民等(2003)認為,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市場運行機制、產業政策、環境執法監督、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問題抑制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曾賢剛(2005)提出環保產業的發展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制定行業發展規劃,還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政府主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經濟政策、發展規劃等方式發揮作用,讓企業成為環保產業市場發展的主體,創造盡可能大的市場空間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調動環保企業的積極性,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閆兆萬(2007)指出我國應正確把握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針對我國目前將環境保護置于產業發展之外的現象,提出應加強政府規制,將環保與產業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探索一條以產業環保化提升新興工業化的產業發展新路。劉京、仲偉周(2010)對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機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從政府引導機制、市場投融資機制等幾個方面研究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特點和不足,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3)關于環保產業市場運行機制的研究

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市場運行機制合理運作。耿黎輝(2000)提倡將環保產業市場作為環境保護的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應與經濟協調一致發展。促進我國環保產業市場化進程,既能為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改善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產品,也可以拉動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國環保產業長期依賴政府計劃發展,市場運行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沒有形成真正的環保市場。而只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運行機制作用,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環保市場。張開澤(2006)提出,環保產業的固有屬性導致其在市場化進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市場風險,應從變革環境管理體制、明晰環境保護事權、完善環保中介服務體系、深化環境稅費改革等方面防范環保產業市場化風險,保障環保產業市場的健康發展。胥樹凡(2007)指出由于缺乏法律的規范和政策指引,環保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與實際的需要存在較大差距,并且應對我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運營服務業的技術水平進行全面提升。段永亮(2011)研究了我國環保產業運營機制創新的目標和路徑,并據此從發展機制、激勵機制和投融資機制三方面對我國環保產業運營機制進行了創新設計。

(4)關于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的研究

在環保投融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融資政策研究和模型分析研究。張曼等(2003)提出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資本市場融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時指出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要利用多種手段、多種渠道。王帆(2008)對我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包括投資結構、投融資主體及融資渠道、投資效果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指出投融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缺乏創新、投資運行效率低等是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的主要問題。徐廣軍、孟倩、葛察忠、梁宏(2011)分析了把信托作為融資手段引入環保產業的可行性,探索了環保產業融資模式的一條新路。張曉麗(2012)提出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融資難問題,提出了諸多適用于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多主體、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方式。

(5)關于環保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研究

許建等(1999)在研究我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后,發現我國環保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速度較慢、商業化質量和效益不高。他同時給出了解決方法:其一是充分發揮政府促進技術創新和進步的引導作用;其二是通過環保技術創新機制變革來促進環保企業成為環保技術產業化和商業化運作的主體;其三是要健全和充分發揮環境技術擴散機制在促進環保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中的積極作用。袁明鵬(2001)的觀點與許建等類似,他也積極主張我國環保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實現。劉助仁(2001)通過對發達國家環保技術進步歷程的系統分析,認為對于促進我國環保產業技術快速發展、跨時代發展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與轉化。結合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將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本土化。他同時警告,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時要注意成本問題和技術的適用性問題。魏澄榮(2003)高度重視市場對于環保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作用,認為受我國環保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技術成果市場交易制度不完善、排污費征收制度和執法監督不嚴格等因素影響,環保市場沒有充分發揮市場運行機制對環保技術創新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6)關于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的研究

國內很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環保產業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開展了富有成效的評價工作,并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在評價模型構建和指標選擇原則方面為本書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吳麗萍、劉月敏(2005)構建了環保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涵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內容。經濟效益指標包括總產值、人均收入產值、產業投資、產業投資占GDP比重、全社會GDP;社會效益指標包括環保產業從業人數、環保產業就業貢獻率、每萬人擁有科技申請專利數、每萬人擁有科技授權專利數、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勵數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邊小平(2008)在研究農業環保產業指標體系構建時,依據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原則和實用性原則,篩選出該產業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借鑒國際上常用的“社會—經濟—環境”三分量模式,構建經濟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三大子系統。在此基礎上,分列各子系統的指標。王文哲(2011)建立了低碳環境保護指標體系,從經濟、科技、社會、環境和政策五個方面反映區域的低碳型環境保護的水平。他為進一步評價該體系指標的可行性,構建和完善了我國環保產業低碳指標評價模型,并結合其中的22項指標進行了實例評價,全面分析了我國低碳環境保護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建議。辛志偉、顧培亮(2001)提出了數學模型可以為環保產業綜合評價提供方法借鑒,強調要建立和完善適合評價環保產業綜合發展的指標體系,通過對各級指標的數據調查和模型計算,實現對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根據環保產業的特點,他們提出了環保產業綜合評判的一般數學模型和評價方法。李嵐(2003)在全面闡述我國環保產業的定義和分類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全面反映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標體系,并采用綜合評價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并結合評價結果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為相關管理部門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支撐。陳旭(2013)構建了一套基于突變級數法的環保產業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集聚程度、產業規模、發展能力、供給水平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和18個三級指標,采用綜合評價方法對環保產業集聚效應進行對比分析。張雪梅(2014)選取在2008~2012年上市的29家西部地區環保企業為研究對象開展效率評價,采用DEA-Malmquist指數對其進行動靜態分析,進而明確要全面推動西部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充分發揮上市企業的行業“龍頭”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關于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研究也比較深入和具體,為本書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論支撐和研究思路。但研究多集中在機制的部分內容,鮮見關于系統性地“一攬子”提出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機制的研究。同時,已有機制方面的研究多依據定性分析,少見針對產業發展水平的定量分析,所提出產業發展政策和發展機制方面缺乏足夠的科學論據。以上存在的不足正是本書研究的著重點,本書旨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深入開展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石城县| 如东县| 惠安县| 清水河县| 黔西| 社旗县| 吴忠市| 佳木斯市| 东源县| 武川县| 万山特区| 邹城市| 白水县| 元氏县| 江口县| 克山县| 商城县| 教育| 集安市| 安福县| 萨嘎县| 娄烦县| 东山县| 岱山县| 荣成市| 信丰县| 交口县| 湾仔区| 赣榆县| 东光县| 渭南市| 淮北市| 友谊县| 波密县| 芜湖市| 皋兰县| 郸城县| 土默特左旗| 永靖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