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馳汽車維修資料速查手冊:正時校對·防盜匹配·保養燈歸零
- 文愷主編
- 8151字
- 2020-04-30 15:32:52
1.2 B級運動旅行車
1.2.1 B級車(W245底盤2005~2011)總成配置


1.2.2 B級車(W246底盤2012~2014)總成配置

1.2.3 B200車型保養燈歸零方法
①鑰匙開一擋。
②快速按儀表上左側按鈕3次,出現蓄電池電壓信息。
③按方向盤左側上下箭頭鍵,出現Service menu。
④再按按方向盤右側“+”或“-”鍵,選擇Addit work。
⑤按方向盤最左下側鍵,出現SERVICE1~20。
⑥按方向盤最左下側鍵,出現COMFIR的英文字母。
⑦關閉點火開關,完成。
1.2.4 B級車輪胎氣壓查看方法
①將點火開關置于“ON”位置。
②重復壓下方向盤的“系統選擇按鈕”(見圖1-27),直到“多功能顯示屏”上顯示主里程和短程里程表。

圖1-27 奔馳B系列(B200)方向盤和儀表
③重復壓下“前進/后退”按鈕,促進輪胎氣壓損失警告系統(RDW)的提示信息顯示在“多功能顯示屏”上。
④使用設置特定功能和音量控制“+/-”按鈕,選擇輪胎氣壓損失警告系統即可。
1.2.5 W245底盤車型保養歸零方法
此方法適用范圍:車型245(245.286除外)、車型169(169.090除外)。圖1-28為保養歸零操作按鈕位置(W169)。操作步驟如下。

圖1-28 保養歸零操作按鈕位置(W169)
1—上部系統選擇按鈕;2—亮度控制(儀表照明和復位按鈕);3—向后滾動按鈕;4—按鈕+;5—按鈕-;6—下部系統選擇按鈕;7—多功能顯示屏
①關閉發動機罩。
②關閉車門和掀開式背門。
③將電子點火開關(EIS)控制單元中的遙控鑰匙轉到“1”位置,多功能顯示屏7必須顯示標準顯示(公里數)。如有必要,反復按下系統選擇按鈕1、6。
④短暫按下亮度控制按鈕2三次,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電壓指示燈。
⑤按下向后滾動按鈕3直至多功能顯屏示屏7中顯示“保養菜單”(Service menu),“保養數據”(Service data)子菜單高亮顯示。
⑥按下系統選擇按鈕6確認選擇。顯示保養工序代碼,剩余里程和剩余天數。多位保養工序代碼與指示條一起高亮顯示。
⑦記錄接收協議中的讀取數據,保養工序代碼,剩余里程和剩余天數。
⑧反復按下上部系統選擇按鈕1直至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保養菜單”(Service menu)。
⑨使用按鈕+和-選擇“確認”(Confirmation)菜單項。
⑩按下下部系統選擇按鈕6進行確認,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確認”(Confirmation),并且“整套保養”(Full service)菜單項與指示條一起高亮顯示。
?按下下部系統選擇按鈕6確認整套保養,“保養確認”(Service confirmed)顯示在多功能顯示屏7上。
?反復按下上部系統選擇按鈕1直至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保養菜單”(Service menu)。
?使用按鈕+和-選擇“附加工作”(Additional work)菜單項。
?按下下部系統選擇按鈕6進行確認,然后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各種保養。
?使用按鈕+和-選擇“保養3”(Service 3)菜單項。
?按下下部系統選擇按鈕6進行確認。
?使用按鈕+和-選擇使用的發動機油規格,對于裝配機油選擇系統的車輛,為達到最大保養間隔(公里),汽油發動機必須使用符合工作液規格表229.5規格的發動機油并確認,柴油發動機必須使用符合工作液規格表229.51規格的發動機油并確認!根據發動機的不同,選項的數字可能不同。
?按下下部系統選擇按鈕6進行確認,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信息“位置已確認”(Position confirmed)。如果復位保養計算機后未執行或僅部分執行保養工作,必須再次將保養計算機復位到默認值。
?反復按下系統選擇按鈕1直至多功能顯示屏7中顯示標準顯示(公里數)。
?將電子點火開關(EIS)控制單元中的遙控鑰匙轉至位置“0”。以上操作涉及的部件及位置見圖1-28。
1.2.6 266.980發動機正時維修資料
266.980型發動機在車型169.0/3,245.2中的正時調校。
(1)檢查凸輪軸正時
①拆下氣缸蓋外罩。
②升起車輛。
③在皮帶滑輪2處轉動發動機,將1號汽缸的活塞定位到點火上止點。皮帶滑輪2上的上止點標記必須與正時齒輪室蓋罩的定位緣(箭頭B)對齊。1號汽缸的凸輪指向上方。
④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如有必要,在1號汽缸的點火上止點,凸輪軸和凸輪軸軸承蓋1的標記(箭頭A)的中央必須互相正對。
⑤按照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以上步驟涉及位置如圖1-29所示。

圖1-29 檢查凸輪軸正時
1—凸輪軸軸承蓋;2—皮帶滑輪
(2)設置凸輪軸正時位置
①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
②在皮帶滑輪2處轉動發動機,將1號汽缸的活塞定位到點火上止點。皮帶滑輪2上的上止點標記必須與正時齒輪室蓋罩的定位緣(箭頭B)對齊。1號汽缸的凸輪指向上方。
③拆下鏈條張緊器3。
④從凸輪軸鏈輪5上分開發動機正時鏈4,并保持其張緊狀態。
⑤用兩端開口扳手6將凸輪軸旋轉到基本位置(點火上止點),凸輪軸和凸輪軸軸承蓋1的標記(箭頭A)的中央必須互相正對。
⑥將發動機正時鏈4裝配在凸輪軸鏈輪5上。
⑦安裝鏈條張緊器3。
⑧沿發動機運轉方向轉動發動機兩次。
⑨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以上操作涉及部件及位置如圖1-30所示。

圖1-30 凸輪軸正時位置設置
1—凸輪軸軸承蓋;2—皮帶滑輪;3—鏈條張緊器;4—發動機正時鏈;5—凸輪軸鏈輪;6—兩端開口扳手
1.2.7 270.910發動機正時維修資料
以下內容適用于發動機133在車型176中,發動機270在車型117、176、242、246.2中的操作。
(1)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
①拆下凸輪軸上的兩個霍爾傳感器。
②使用車輛舉升機將車輛升起。
③打開右前翼子板內襯板的保養蓋。
④通過曲軸中央螺栓沿發動機轉動方向轉動發動機,直到1號汽缸的活塞定位到點火上止點(TDC)。皮帶輪/減震器上的上止點(TDC)標記必須與正時箱蓋罩上的定位緣對齊。
⑤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通過在汽缸蓋罩3的霍爾傳感器開口上進行目視檢查來檢查凸輪軸的基本位置。若要檢查排氣凸輪軸調節,在霍爾傳感器開口(如圖1-31所示)的中央必須可以看到扇形盤1扇形段的邊緣1a。若要檢查進氣凸輪軸調節,扇形盤2的軸承狹槽2a必須位于霍爾傳感器開口(如圖1-32所示)的中央。如果基本設定不正確則需設定凸輪軸的基本位置。

圖1-31 發動機270(檢查凸輪軸基本位置)
1—扇形盤;1a—邊緣;2—扇形盤;2a—軸承狹槽;3—汽缸蓋罩

圖1-32 發動機270(檢查進氣凸輪軸調節)
1—扇形盤;1a—邊緣;2—扇形盤;2a—軸承狹槽;3—汽缸蓋罩
⑥按照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
(2)調節凸輪軸的基本位置
以下內容為發動機270在車型117、176、242、246.2上的操作。
①拆下凸輪軸調節器3a、3e(圖1-33)。

圖1-33 圖示為未裝配Camtronic的車輛
01a、01b—壓緊裝置;02a、02e—固定裝置;03—軸承托架;04—螺栓1汽缸蓋;2a—排氣凸輪軸;2e—進氣凸輪軸;3a—排氣凸輪軸調節器;3e—進氣凸輪軸調節器;4—扇形盤;4a—扇形段;5—軸承狹槽
②拆下凸輪軸2a、2e。
③通過曲軸中央螺栓沿發動機轉動方向轉動發動機,直到汽缸1到達點火上止點位置(TDC),進行以下工作步驟,確保曲軸未被轉動。皮帶輪/減震器上的上止點(TDC)標記必須與正時箱蓋罩上的定位緣對齊。
④將凸輪軸2a、2e插入到基本位置。對于裝配Camtronic的車輛,確保進氣凸輪軸2e安裝在全沖程位置(如圖1-33所示)。全沖程位置可通過托架軸10(圖1-35)和前部凸輪單元12a之間6.5mm寬的間隙11進行識別。后部凸輪單元12b和高壓泵傳動凸輪13之間不應有間隙(圖1-35箭頭所示)。如有必要,用手調節凸輪單元12a、12b。如果排氣凸輪軸2a處扇形盤4扇形段4a的邊緣(圖1-33箭頭所示)和進氣凸輪軸2e處軸承狹槽5垂直向上(如圖1-34所示),則到達凸輪軸2a、2e的基本位置(見圖1-35)。

圖1-34 操作示意圖
4—排氣凸輪軸上的扇形盤;4a—扇形段;5—進氣凸輪軸上的軸承狹槽;6—汽缸蓋罩

圖1-35 圖示為裝配Camtronic/代碼(A14)的車輛的凸輪軸
10—托架軸;11—間隙;12a—前部凸輪單元;12b—后部凸輪單元;13—高壓泵傳動凸輪
⑤安裝壓緊裝置01a、01b,確保使用固定裝置上正確的軸承托架。裝配Camtronic的車輛的凸輪軸直徑較大。在裝配螺釘/螺栓04時,將其擰入,直到軸承托架03與汽缸蓋齊平。
⑥安裝固定裝置02a、02e。不得強行安裝固定裝置02a、02e,僅可使用套筒轉動凸輪軸2a、2e,否則會損壞凸輪軸2a、2e。必要時使用套筒轉動凸輪軸2a、2e,以將固定裝置02a、02e安裝到壓緊裝置01a上。
⑦插入帶中心閥的凸輪軸調節器3a、3e,并置于正時鏈上,必須保證仍能向凸輪軸2a、2e自由轉動凸輪軸調節器3a、3e。
⑧安裝鏈條張緊器。
⑨擰緊凸輪軸調節器3a、3e的中心閥,必須用機油潤滑中心閥的螺紋和螺栓頭接觸面。必須按照力矩連續均勻地擰緊中心閥。
⑩拆下凸輪軸2a、2e的固定裝置02a、02e。
?通過曲軸中央螺栓沿發動機轉動方向轉動發動機兩圈,直到汽缸1到達點火上止點位置(TDC)。皮帶輪/減震器上的上止點(TDC)標記必須與正時箱蓋罩上的定位緣對齊。
?調節凸輪軸2a、2e的基本位置。如果排氣凸輪軸2a處扇形盤4扇形段4a的邊緣(箭頭所示)和進氣凸輪軸2e處軸承狹槽5垂直向上(如圖1-34所示),則到達凸輪軸2a、2e的基本位置(見圖1-35)。
?按照拆卸的相反順序進行安裝。
?發動機運轉時,汽車可能會自行啟動而造成事故。發動機啟動或運轉期間,在附近工作存在導致擦傷和燒傷的風險。執行發動機試運行,然后檢查發動機的功能性。固定好車輛,以防其自行移動。穿上封閉且緊身的工作服。切忌接觸高溫或旋轉的部件。
1.2.8 270.910直噴汽油發動機電控系統部件位置
發動機270.910在車型176、246中,發動機270.920在車型176、246中的電控部件位置見圖1-36~圖1-50。

圖1-36 車型246的車輛視圖
A1—儀表盤;A1e4—燃油存量指示燈;A1e58—發動機診斷指示燈;A1p13—多功能顯示屏;A89—限距控制系統(DTR)電控單元[裝配增強型限距控制系統(DISTRONICPLUS)];B37—油門踏板傳感器;B64/1—制動器真空傳感器;B79/3—手動變速箱中央換擋軸位置傳感器(適用于手動變速箱);G1—車載電氣系統蓄電池;M4/7—風扇電動機;N2/10—輔助防護系統控制單元;N3/10—電控多端順序燃料噴注/點火系統(ME-SFI)[ME]控制單元;N10—信號采集及促動控制模組(SAM)控制單元;N22/7—自動空調控制和操作單元;N30/4—電控車輛穩定行駛系統(ESP)控制單元;N37/4—氮氧化物(NOx)傳感器控制單元(適用于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N69/1—左前車門控制單元;N72/1—上部控制面板控制單元;N72/1s50—ECO啟動/停止功能按鈕;N73—電子點火開關控制單元;N80—轉向柱模塊控制單元;N118—燃油泵控制單元;S9/1—制動燈開關;S40/3—離合器踏板開關(裝配手動變速箱的車輛);S40/4—定速巡航控制桿;S40/5—離合器踏板允許啟動開關(適用于手動變速箱);X11/4—診斷連接器;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裝配雙離合器變速箱);Y58/1—凈化控制閥;Y84—散熱器百葉窗促動器

圖1-37 發動機前視圖(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除外,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1—空氣濾清器外殼;19—燃油系統高壓泵;50—渦輪增壓器;50/2—增壓壓力控制閥真空室;50/3—消聲器;158—三元催化轉換器;B28/5—空氣濾清器下游的壓力傳感器;G2—發電機;G3/1—催化轉換器下游的氧傳感器;G3/2—催化轉換器上游的氧傳感器;M16/6—節氣門促動器;N3/10—電控多端順序燃料噴注/點火系統(ME-SFI)[ME]控制單元;R39/2—全負荷工作通風管加熱器元件;Y94—油量控制閥;Y101—空氣分流轉換閥

圖1-38 發動機俯視圖(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B4/25—燃油壓力和溫度傳感器;B6/15—進氣凸輪軸霍爾傳感器;B6/16—排氣凸輪軸霍爾傳感器;B17/9—節氣門下游的增壓空氣溫度傳感器;B28/7—節氣門下游的壓力傳感器;T1/1—汽缸1的點火線圈;T1/2—汽缸2的點火線圈;T1/3—汽缸3的點火線圈;T1/4—汽缸4的點火線圈;Y49/1—進氣凸輪軸電磁閥;Y49/2—排氣凸輪軸電磁閥;Y76/1—汽缸1的噴油器;Y76/2—汽缸2的噴油器;Y76/3—汽缸3的噴油器;Y76/4—汽缸4的噴油器

圖1-39 發動機后視圖(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除外,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A16/1—爆震傳感器1;A16/2—爆震傳感器2;B70—曲軸霍爾傳感器(帶轉動方向識別);S43—機油液位檢查開關;Y58/2—部分載荷工作曲軸箱通風系統閥;Y130—發動機油泵閥門

圖1-40 發動機左視圖(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除外,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1—空氣濾清器外殼;B17/7—節氣門上游的增壓空氣溫度傳感器;B28/6—節氣門上游的壓力傳感器;M16/6—節氣門促動器;N3/10—電控多端順序燃料噴注/點火系統(ME-SFI)[ME]控制單元

圖1-41 發動機艙俯視圖(截至2012年款M12/X,天然氣驅動裝置除外)
Y77/1—增壓壓力控制真空傳感器

圖1-42 發動機后視圖(始自2012年款M12/X,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B11/4—冷卻液溫度傳感器;B17/9—節氣門下游的增壓空氣溫度傳感器;R48—冷卻液節溫器加熱元件;Y58/2—部分載荷工作曲軸箱通風系統閥;Y77/1—增壓壓力控制真空傳感器;Y133—冷卻液泵轉換閥

圖1-43 發動機前視圖(適用于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除外)
B2/5—熱膜式空氣質量流量傳感器;B5/5—廢氣再循環壓力傳感器1;B5/6—廢氣再循環壓力傳感器2;G3/1—催化轉換器下游的氧傳感器;G3/2—催化轉換器上游的氧傳感器;M16/6—節氣門促動器;Y27/1—廢氣再循環閥

圖1-44 發動機俯視圖(適用于發動機電子操作系統)
Y49/1—進氣凸輪軸電磁閥;Y49/2—排氣凸輪軸電磁閥;Y49/8—進氣凸輪軸氣門升程切換促動器;Y49/8b1—進氣凸輪軸氣門升程切換霍爾傳感器

圖1-45 車型246的排氣系統(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除外)
158—三元催化轉換器;159—中部消聲器;160—后消聲器;G3/1—催化轉換器下游的氧傳感器;G3/2—催化轉換器上游的氧傳感器

圖1-46 車型246的排氣系統(適用于采用層狀進氣的汽油直接噴注系統)
158—三元催化轉換器;159—氮氧化物(NOx)存儲催化轉換器;160—后消聲器;B16—氮氧化物(NOx)存儲催化轉換器上游的溫度傳感器;G3/1—催化轉換器下游的氧傳感器;G3/2—催化轉換器上游的氧傳感器;N37/4—氮氧化物(NOx)傳感器控制單元;N37/4b1—氮氧化物(NOx)傳感器

圖1-47 發動機270和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前視圖(適用于雙離合器變速箱)
M13/7—變速箱油冷卻系統冷卻液循環泵;65—變速箱油熱交換器;A—出油管;B—進油管

圖1-48 車型246的燃油箱(加拿大版或美國版除外)
45—燃油加注接管;55—供油模塊;55/2—燃油濾清器;75—燃油箱;77—活性炭罐;B4/2—燃油箱燃油液位指示器液位傳感器,右側;B4/7—燃油壓力傳感器;M3—燃油泵

圖1-49 車型246的燃油箱(適用于加拿大版)
45—燃油加注接管;55—供油模塊;55/2—燃油濾清器;75—燃油箱;77—活性炭罐;B4/2—燃油箱燃油液位指示器液位傳感器,右側;B4/3—燃油箱壓力傳感器;B4/7—燃油壓力傳感器;M3—燃油泵;Y58/4—活性炭過濾器關閉閥

圖1-50 圖示為車型246的發動機艙保險絲和繼電器模塊
F58—發動機艙保險絲和繼電器模塊;F58kM—啟動機電路50繼電器;F58kN—電路87M繼電器; F58kO—變速箱油冷卻系統冷卻液循環泵繼電器;F58kR—電路15繼電器
1.2.9 724.0雙離合器變速箱系統部件位置
變速箱724.0在車型117、176、242、246中的部件位置見圖1-51~圖1-64。

圖1-51 車型246車輛視圖
A1—儀表盤;A1e58—發動機診斷指示燈;A1p12—擋位指示器;A1p13—多功能顯示屏;A1p16—行駛程序顯示;A85s1—左前車門旋鈕;B37—油門踏板傳感器;F58—發動機艙保險絲和繼電器模塊;F58kO—變速箱油冷卻系統冷卻液循環泵繼電器;L6/1—左前軸轉速傳感器;L6/2—右前軸轉速傳感器;L6/3—左后軸轉速傳感器;L6/4—右后軸轉速傳感器;N3/9—共軌噴射系統柴油機(CDI)控制單元(適用于柴油發動機);N3/10—電控多端順序燃料噴注/點火系統(ME-SFI)控制單元(適用于汽油發動機);N10—信號采集及促動控制模組(SAM)控制單元;N30/4—電控車輛穩定行駛系統(ESP)控制單元;N69/1—左前車門控制單元;N72/1—上部控制面板控制單元;N73—電子點火開關控制單元;N80—轉向柱模塊控制單元;N128—電動駐車制動器控制單元;N135—方向盤電子設備;S9/1—制動燈開關;S16/12—自動變速箱行駛程序按鈕;S16/13—直接選擋(DIRECT SELECT)換擋桿;S76/15—電動駐車制動器開關;S110/1—方向盤降擋按鈕;S111/1—方向盤升擋按鈕;X11/4—診斷連接器;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

圖1-52 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系統控制單元(Y3/14)的俯視圖
30a—支撐體;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A—電氣連接器

圖1-53 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的分解
30a—支撐體;30b—閥體;30c—中間板;30d—滑閥外殼;M42—電動輔助機油泵;Y3/14y1—擋位控制系統控制閥,1擋/5擋;Y3/14y2—擋位控制系統控制閥,2擋/4擋;Y3/14y3—擋位控制系統控制閥,3擋/7擋;Y3/14y4—擋位控制系統控制閥,6擋/R擋;Y3/14y5—駐車止動爪轉換閥;Y3/14y6—系統壓力控制閥;Y3/14y7—離合器控制閥K1;Y3/14y8—離合器控制閥K2;Y3/14y9—換擋缸壓力控制閥

圖1-54 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系統控制單元仰視圖
30a—支撐體;Y3/14b1—離合器壓力傳感器K1;Y3/14b2—離合器壓力傳感器K2;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

圖1-55 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系統控制單元俯視圖
Y3/14b3—離合器溫度傳感器;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

圖1-56 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系統控制單元俯視圖
Y3/14n1—雙離合器變速箱內軸轉速傳感器;Y3/14n2—雙離合器變速箱空心軸轉速傳感器;Y3/14n3—發動機轉速傳感器

圖1-57 雙離合器變速箱的剖面圖
21—換擋撥叉;30a—支撐體;87—永磁體;Y3/14s3—換擋撥叉位置傳感器3
說明:換擋撥叉1,換擋撥叉2和換擋撥叉4的位置傳感器(Y3/14s1、Y3/14s2、Y3/14s4)也位于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系統控制單元上。

圖1-58 帶駐車止動爪的變速箱外殼的剖面圖
24—駐車止動爪齒輪;81—駐車止動塊;82—活塞;83—活塞彈簧;84—圓錐形滾柱彈簧;85—圓錐形滾柱;86—拉桿;87—永磁體;88—螺旋彈簧;89—導向軸套;Y3/14l1—駐車止動爪提升電磁閥;Y3/14s5—駐車止動爪位置傳感器;A—壓力室(位置“P”);B—壓力室(“P”以外的位置)

圖1-59 發動機270和雙離合器變速箱視圖
65—變速箱油熱交換器;M13/7—變速箱油冷卻系統冷卻液循環泵;A—出油管;B—進油管

圖1-60 變速器齒輪組視圖
1—內軸;2—空心軸;3—輸出軸1;4—輸出軸2;5—7擋惰齒輪;6—3擋惰齒輪;7—倒擋惰齒輪;8—6擋惰齒輪;9—輸出軸2固定齒輪;10—內軸固定齒輪(5擋/7擋);11—內軸固定齒輪(3擋);12—內軸固定齒輪(1擋);13—空心軸固定齒輪(2擋);14—空心軸固定齒輪(4擋/6擋);15—5擋惰齒輪;16—1擋惰齒輪;17—2擋惰齒輪;18—4擋惰齒輪;19—輸出軸1固定齒輪;20—正齒輪(錐形齒輪差速器);21—換擋撥叉;22—滑動套筒;23—換擋軸;24—駐車止動爪齒輪;25—傳感器齒輪;26—換擋缸;A—圓錐滾柱軸承

圖1-61 變速器輸出軸1的剖面圖
15—5擋惰齒輪;16—1擋惰齒輪;17—2擋惰齒輪;18—4擋惰齒輪;19—輸出軸1固定齒輪;22—滑動套筒;24—駐車止動爪齒輪;70—錐形環(1擋);71—同步環(1擋);72—帶止推件的同步體(1擋/5擋);73—帶摩擦襯墊的摩擦環(1擋);74—針柱軸承;75—錐形環(4擋);76—摩擦環(4擋);77—同步環(4擋);78—帶止推件的同步體(2擋/4擋);A—圓錐滾柱軸承

圖1-62 雙離合器的剖面圖(AMG以外的情形)
1—內軸;2—空心軸;40—離合器外板托架K1;41—離合器內板托架K1;42—離合器外板托架K2;43—離合器內板托架K2;44—離合器外板K1;45—離合器內板K1;46—離合器外板K2;47—離合器內板K2;52—帶回位壓縮彈簧組件的離心力補償室;53—驅動盤;60b—驅動齒輪(機油泵)

圖1-63 帶雙離合器和機油泵的驅動軸組件的前視圖
60—機油泵(雙沖程葉輪泵);60a—機油泵齒輪;60b—驅動齒輪

圖1-64 閥體的俯視圖
90—擋位控制系統換擋閥(1擋/5擋);91—P換擋閥;92—駐車止動爪換擋閥;93—供壓調節閥;94—緊急換擋閥;95—擋位控制系統換擋閥(6擋/倒擋);96—擋位控制系統換擋閥(3擋/7擋);97—潤滑壓力調節閥;98—離合器冷卻調節閥;99—冷卻換擋閥;100—系統壓力調節閥;101—齒輪定位器調節閥;102—擋位控制系統換擋閥(2擋/4擋)
1.2.10 B級車自動調控四輪驅動(4MATIC)系統部件位置
車型117、176、246裝配變速箱724.0帶有全自動四輪驅動系統,部件位置見圖1-65~圖1-68。

圖1-65 車型176四輪驅動系統部件位置
A1—儀表盤;A1p13—多功能顯示屏;A7/3—牽引系統液壓單元;L6/1—左前軸轉速傳感器;L6/2—右后軸轉速傳感器;L6/3—右前軸轉速傳感器;L6/4—左后軸轉速傳感器;N3/10—電控多端順序燃料噴注/點火系統(ME-SFI)[ME]控制單元;N10—信號采集及促動控制模組(SAM)控制單元;N30/4—電控車輛穩定行駛系統(ESP)控制單元;N45—全輪驅動控制單元;N49—方向盤轉角傳感器;N72/1—上部控制面板控制單元;N73—電子點火開關控制單元;N80—轉向柱模塊控制單元;S9/1—電子點火開關控制單元;S16/12—自動變速箱行駛程序按鈕;X11/4—診斷連接器;Y3/14n4—雙離合器變速箱全集成化變速箱控制單元

圖1-66 傳動系統組成部件
1—雙離合器變速箱;2—左前驅動軸;3—右前驅動軸;4—動力輸出裝置;5—后軸傳動軸;6—多片式離合器;7—左后驅動軸;8—后軸齒輪;9—右后驅動軸;Y68/3—全輪驅動電磁閥

圖1-67 雙離合器變速箱和動力輸出裝置
1—雙離合器變速箱;2—左前驅動軸;3—右前驅動軸;4—動力輸出裝置

圖1-68 后軸差速器部件結構
6—多片式離合器;8—后軸齒輪;10—機油泵;Y68/3—全輪驅動電磁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