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履約成效評估監測的背景和意義

1.1 履約成效評估監測的背景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有機污染物中最受關注和最為重要的一類污染物。一般而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下列4大特點。

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半揮發性,能夠通過蒸發-冷凝、大氣和水的輸送進行長距離傳輸影響區域和全球。作為長距離傳輸的結果,目前幾乎在地球的任何角落或介質都可以檢測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氯聯苯(PCBs)或滴滴涕(DDT)的存在。

②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具有很長的半衰期,難以在環境介質中降解,可以長期在環境介質中滯留。

③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高脂溶性,其水溶性很低,可以在食物鏈中濃縮、富集和放大。

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較強的毒性,其中許多污染物不僅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的“三致”作用,而且具有環境內分泌干擾作用,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具有較大的潛在威脅。

鑒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威脅,國際社會自1995年起開始籌備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以便采取國際行動,其間組織了138個國家參加的8次區域或次區域專家討論會,召開了7次關于公約的政府談判委員會會議。2001年5月23日公約外交全權代表大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持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27個國家的代表通過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并開放供各國簽署,旨在通過全球努力共同淘汰和消除POPs污染,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POPs的危害。目前《公約》的簽字國已達151個,并在上百個國家獲得批準。斯德哥爾摩公約已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我國是最早批準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國家之一。

《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第16條第1款規定,締約方大會應自《公約》生效之日起四年之內、并嗣后按照締約方大會所決定的時間間隔定期對其成效進行評估。第16條第2款規定,締約方大會應在其第一屆會議上著手做出旨在獲得關于附件A、B和C所列化學品的存在情況,以及在區域和全球環境中的遷移情況的可比監測數據的安排。第16條第3款規定,應根據現有的科學、環境、技術和經濟信息和資料進行評估,其中包括:a.依照第2款提供的報告和其他監測結果信息;b.依照第15條提交的國家報告;c.依照第17條所訂立的程序提供的不遵守情事方面的信息。

2005年5月2~6日在烏拉圭召開的《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第一屆大會(COP1)上做出的第SC-1/13號決定中提出著手POPs監測相應安排,以便獲得可進行對比的監測數據,從而根據這些數據對《公約》的成效進行評估。各締約方應:a.利用現行各項監測方案并酌情利用現有的數據集向締約方大會提供可進行比較的監測數據;b.以可獲得相應資金為限,在國家或區域范圍內實地測試秘書處在其相關說明(文件UNEP/POPS/COP.1/21)中所列述的各項安排,并向締約方大會第三屆會議匯報實地測試結果;c.編擬一份關于訂立全球監測計劃的背景介紹文件,供締約方大會第二屆會議審議。

2006年3月14~16日在曼谷召開了討論制定一項全球監測計劃的磋商會議,該次磋商會議的報告已提供給締約方大會第二屆會議。2006年5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第二屆大會(COP2)。本次大會審議了進行成效評估的相關安排,此議題實際成為了本次大會的焦點議題。成效評估的主體工作是擬定和實施一項“全球(區域基礎的)POPs監測計劃”,基本監測指標是POPs在人體和環境中濃度及其在區域/全球傳輸情況的變化。COP2對評估工作的時間做出如下安排:成效評估工作應自《公約》生效之日起4年后開始進行。締約方大會常會的時間安排在2007年和2009年,為此需要在2007年舉行的第三屆締約方大會(COP3)上就評估工作的安排問題做出決定,2009年的第四屆締約方大會(COP4)上完成首次成效評估。成效評估采用的標準包括如下各項: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環境中存在的程度;b.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人體中存在的程度;c.在《公約》下繼續實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豁免的必要性。

COP2決議文件對第一次公約成效評估提出了最低要求,即核心監測數據為具有區域代表性的空氣、人血或母乳中POPs濃度,盡可能利用已有的監測計劃;并同意立即采取行動,對長期全球監測計劃的資金需求做出安排,包括開展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等;大會決定由公約秘書處對區域POPs監測計劃,包括有利于全球監測計劃的活動進行調查,以考慮納入第一次公約成效評估中;并決定成立包含10~15名人員的特設技術工作小組以組織協調并監察全球監測計劃的執行情況。COP2散發了一些有關成效評估的指導文件如UNEP/POPS/COP.2/21以及一些相關參考如UNEP/POPS/COP.2/INF/10、UNEP/POPS/COP.2/INF/15等,這些文件為各國制定國家監測方案提供了依據。根據第二次締約國大會決議(decision SC-2/13),公約秘書處2006年10月9~12日在捷克Brno組織召開了第一次技術專家組工作會議[first meeting of the provisional Ad Hoc technical working group(TWG)],并于2007年1月30日~2月3日召開了第二次專家組會。會議通過了全球環境監測導則,明確監測介質為大氣和人血/母乳,并制訂了實施計劃的草案。根據該計劃,各區域數據收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2008年5月份完成區域報告,2009年2月份向公約秘書處提交首次評估報告,并提交第四次締約方大會審議。

全球監測計劃提出以下幾條。

①制訂一個戰略的、有效的方法,期望能科學獲得環境和人體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水平,為履行公約進行成效評估提供適當的和具有可比性的監測數據。

②要實際、可行,具有可持續性。

③應該覆蓋全球,至少包括所有核心地區代表性數據。

④應在第一次監測報告的基礎上,建立所有具有代表性地區的長效評估機制。

⑤提供所有補充數據,如果需要應考慮地區差異,監測能力差異等,在監測時應該考慮提升這些能力。

⑥提升締約國的能力,為成效評估提供可比性監測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凌海市| 湾仔区| 信丰县| 永修县| 西吉县| 永康市| 徐州市| 八宿县| 什邡市| 西丰县| 库尔勒市| 育儿| 吉木乃县| 新津县| 岑溪市| 新竹县| 邻水| 卓资县| 老河口市| 岳普湖县| 涪陵区| 泗洪县| 山阳县| 四子王旗| 镇宁| 泗水县| 长白| 新巴尔虎左旗| 武胜县| 内江市| 原阳县| 应城市| 赤壁市| 连南| 手游| 大余县| 紫云| 岑巩县| 普兰县|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