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聚乙烯醇的結構和性質

3.1 聚乙烯醇的化學結構

聚乙烯醇是白色粉末狀樹脂。從其化學式可以看出,其分子鏈上含有大量的側基——羥基,因此聚乙烯醇也被看成一種大分子多元醇,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正是側基—OH的存在使聚乙烯醇具有許多獨特的特性。聚乙烯醇分子內和分子間均存在很強的氫鍵,分子間作用力極大,導致其流動性差。

為了確定聚乙烯醇的具體化學結構,格羅斯和雷斯金研究了聚乙烯醇在不同溫度下的紅外吸收光譜,發現微分曲線有兩個最大值:一個在λ≈3.16μm處,另一個在λ≈2.79μm處。在3.16μm的最大值所在區域恰好相當于氫鍵“締合”的羥基的振動,而2.79μm的最大值則相當于游離羥基的振動。所以,在聚乙烯醇中,既存在以氫鍵締合的—OH,也存在有游離的—OH。在室溫下,約70%的羥基處于締合狀態,加熱至聚乙烯醇的軟化點時,氫鍵開始被破壞,締合的—OH數目也隨之減少,溫度繼續升高時,游離—OH的數目增加。茹科夫和列文也用光譜法研究了聚乙烯醇,發現聚乙烯醇光譜中有三條最大值為1.75μm、1.60μm和1.49μm的吸收譜帶,加熱至50~60℃以上時,光譜發生明顯變化。“締合”羥基譜帶(1.60μm附近)強度減低,同時1.49μm譜帶吸收增強。聚合物冷卻時,自由基的羥基又重新變為氫鍵締合,聚乙烯醇高彈態開始出現時表明氫鍵開始被破壞[1]

Staudinger從有關聚乙烯醇結構的一般概念出發,認為聚乙烯醇的結構是一級化學鍵結合的單體鍵節,并提出如下兩種結構式:

Staudinger在研究了用高錳酸鉀水溶液及濃硝酸中氧化聚乙烯醇的過程后確定,在水溶液中氧化時,可制得少量草酸,而在濃硝酸中氧化時,可制得含微量丁二酸的草酸。他由此得出結論,聚乙烯醇中的主要結構是1,3-乙二醇結構,也就是“頭-尾”結構(因為草酸只能由1,3-乙二醇氧化而成,不能由1,2-乙二醇氧化而成)。很多學者已經通過不同的方法證明聚乙烯醇中“頭-尾”結構含量占了很大部分。例如,聚乙烯醇與醛反應時,通常多生成不是交聯結構的縮醛,這是因為由1,3-乙二醇結構能夠生成穩定的六元環之故:

在與草酸二乙酯進行酯交換反應時(將3g聚乙烯醇與10g草酸二乙酯放入裝有空氣冷凝器的燒瓶內,140~160℃加熱1.5h),經過濾、醚洗和干燥后,所得產物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約有8%的羥基被酯化,生成交聯鍵的原因是1,3-乙二醇結構的聚乙烯醇在進行酯交換反應時其分子鏈生成八元環:

聚乙烯醇的1,3-乙二醇結構也可以從2,4-戊二醇及聚乙烯醇的紫外吸收光譜得到進一步證實。這兩種化合物的最高吸收峰均約2754?(1?=10-10m)。以2,3-二醇進行實驗結果表明,它并不吸收紫外線。由此可見,聚乙烯醇的基本結構是1,3-乙二醇。醋酸乙烯酯聚合過程的特性決定了聚乙烯醇的1,3-二醇結構,聚合時,單體與帶有增長自由基的鏈進行的加成反應具有選擇性[2]。“頭-尾”結構之所以占據主要地位可以由自由基鏈增長機理加以證明。自由基可能按下列兩種方式之一加成單體:

   (3.1)   

   (3.2)   

式中X是取代基或原子(如—OCOCH3、—C6H5、—Cl等)。

如果加成反應是連續進行的,則得到的是“頭-尾”結構。增長自由基在反應式(3.1)中加成在沒有取代基的碳原子上,在反應式(3.2)中,則不發生這種加成作用。在這些反應活化階段,一般遵循能量最低原則。因此反應式(3.1)的可能性最大。上述假定從加成選擇上說明了“頭-尾”結構占優勢的原因,同時也得出結論,“頭-頭”結構和“尾-尾”結構也是可能的,特別是在X為Cl或—OCOCH3的情況下更有可能。換言之,在任何情況下,取代基(X)的穩定效應都不會大到同步使競爭反應(3.2)可以忽略的程度。一般在聚乙烯醇中,約有2%羥基為1,2-乙二醇構型,這恰與馬維爾所用的化學測定法得到的結果相近。

Flory也證明了聚乙烯醇是由“頭-尾”結構結合而成的,并含有少量的(約2%)1,2-乙二醇(“頭-頭”結構)鏈節。后一種鏈節的存在,是乙酸乙烯酯聚合時單體與增長鏈偶然發生的異常加成的結果。Flory還提出了醋酸乙烯聚合鏈生長歷程[3]

   (3.3)   

一般自由基反應,由于單體結構的空間效應及靜電效應,K1?K2,因此式(3.3)中,式(1)反應占絕對優勢,因此聚醋酸乙烯在水解后生成的聚乙烯醇絕大部分是“頭-尾”結構,只有少數是“頭-頭”結構。隨聚合溫度的下降,“頭-頭”結構含量減少,不同聚合溫度導致聚乙烯醇性能改變的原因是聚乙烯醇分子結構中“頭-頭”結構含量的變化。早在1954年,林·崗村也證明了聚合溫度與頭頭相接含量成正比。

應當指出,有關文獻中還有著關于聚乙烯醇結構的另一些觀點,例如,Ushinski認為,聚乙烯醇是具有真正碳鏈結構的高分子酮式糖結構:

但這純粹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并沒有得到實驗證實。

關于聚乙烯醇大分子中的末端基結構,在Staudinger提出關于環閉合假定之后,又有學者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很多學者通過努力希望能夠證實聚乙烯醇鏈端存在醛基,但是經過各種方法的嘗試和證明,至今仍不能說明醛基的存在。Clarbe,Blout[4]研究了聚乙烯醇、各種酮和醛以及它們的對位硝基苯腙和水解產物的吸收光譜,從而得出結論,在聚乙烯醇光譜中存在著羰基吸收峰(275~280nm)以及αβ-不飽和酮所特有的225nm附加吸收峰,還用化學法測定了羰基的含量,研究結果表明羰基具有酮的吸收峰性質。山口格在研究聚乙烯醇的變色理論時,通過紫外光譜證明了聚乙烯醇中含有共軛雙鍵。

茨維克(Zwick)總結了30多年來有關聚乙烯醇的化學結構,認為聚乙烯醇具有化學結構不規整性,主要是由于聚合、醇解及熱處理等方法不同所致,現列于圖3.1和表3.1[5]

圖3.1 聚乙烯醇結構不規整性及其產生原因

表3.1 聚乙烯醇結構不規整性

支鏈形成主要在鏈增長階段,醋酸乙烯聚合過程還存在下列兩種鏈轉移[5]

(1)分子內相互轉移

   (3.4)   

自由基的位置被轉移到乙酰基團的甲基部分,因此乙酰基中的氫原子被轉移到原來自由基的位置上。

(2)分子間相互轉移

   (3.5)   

   (3.6)   

式(3.4)、式(3.6)兩反應式的支鏈與式(3.5)性質不同,前者是鏈轉移于乙酰基上,而后者直接轉移在主鏈上,式(3.4)、式(3.6)兩反應式在醇解時支鏈斷裂下來,而式(3.5)在醇解過程中中不會發生斷裂,而形成具有支鏈的聚乙烯醇。

關于支鏈的存在,迄今尚無直接證明,但通過聚合動力學及溶液性質研究,人們認為支鏈是通過聚合時鏈轉移而產生的,目前有三種說法:

①認為支鏈產生于乙酰基上,因此經水解和皂化后支鏈消失,所得聚乙烯醇的聚合度與轉化率無關,因此所得聚乙烯醇基本是線型分子。

②井本將三甲基醋酸乙烯與醋酸乙烯作接枝聚合試驗,證明產生于乙酰基上的支鏈大于主鏈上的支鏈,兩者相差40倍。

③Wheeler[6]根據聚合動力學分析,證明主鏈與側鏈的支鏈是同時產生的,他提出六種反應歷程,并測定了反應速率常數之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西平县| 庆阳市| 建平县| 定日县| 卢氏县| 长乐市| 沾益县| 邯郸县| 永福县| 河北区| 双流县| 南投县| 南平市| 江孜县| 深州市| 枣庄市| 阳朔县| 黔东| 武义县| 丰镇市| 弋阳县| 河南省| 台州市| 双城市| 曲水县| 沅江市| 巩留县| 靖远县| 股票| 浑源县| 阿克| 班戈县| 潜山县| 资溪县| 望都县| 永修县| 金沙县| 天长市| 望谟县|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