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現代中醫對不孕癥的研究

不孕癥發病率10%~15%,病因復雜,主要有排卵障礙性不孕、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及免疫性不孕,其他還有子宮因素、宮頸因素以及精液異常等原因。下面就不孕癥的中醫研究進展進行概述。

1.排卵障礙性不孕

卵子是生殖之精,藏于腎,其發育成熟與腎精充盛密切相關,而卵子的正常排出有賴于腎陽鼓動,肝之疏泄,沖任氣血調暢。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均會導致排卵功能障礙,而致不孕。腎精虧虛,卵子難以發育成熟是排卵功能障礙的根本原因。腎陽虧虛,排卵缺乏內在動力;肝氣郁結,肝失疏泄,不能疏泄卵子排出;沖任氣血瘀滯,阻礙卵子排出。

中醫辨證本病多為腎虛、肝郁、氣滯血瘀證型,治療以補腎、疏肝、活血為主。補腎為促進卵泡生長、發育并排出的關鍵。如王氏[10]用調經種子湯(菟絲子、枸杞子、紫河車、黃精、當歸、熟地黃、黨參、柴胡、女貞子、墨旱蓮、砂仁)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132例,結果半年內妊娠率67.43%,一年內妊娠率78.03%。張氏[11]用排卵湯(基本方附子、鹿角片、當歸、山茱萸各10g,熟地黃、巴戟天、菟絲子、枸杞子、淫羊藿、覆盆子各15g)治療排卵性不孕癥204例,結果治愈168例,好轉23例,未愈13例,總有效率94%。在補腎的基礎上加以健脾、疏肝、活血的藥物以提高療效。李氏[12]認為,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卵子排泄不暢,而黃體不健多與肝郁有關,造成不孕。用補腎調肝方加味(熟地黃、菟絲子、女貞子、山茱萸、柴胡、枳殼、白芍、雞血藤、丹參)補腎益精、調肝活血,對促進卵子的發育成熟有明顯作用。吳氏[13]在補腎助孕湯中配伍白芍、香附、青皮疏肝理氣及茺蔚子、赤芍、澤蘭、紅花等活血之品。

而且根據月經周期氣血陰陽的變化,在月經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方劑。如夏桂成[14]提出了月經周期的七期分類法,即:行經期為重陽必陰的轉化階段,重在活血調經,可用加減五味調經湯、加減通瘀湯、逐瘀脫膜湯及加味失笑散。經后初期是陰長的基礎階段,故應滋陰養血,以陰扶陰,可選用加減歸芍地黃湯、二至丸、二甲地黃湯、滋陰奠基湯。經后中期陰長已達中等水平,屬于陰長至重的過渡階段,治療應滋陰養血,佐以助陽,常用方有健脾滋陰湯、滋腎生肝飲。經后末期陰長水平較高,漸趨于陰長至重的水平,治療應予滋陰助陽,陰陽并調,常用方有加減補天五子種玉湯、健固湯、加減滋腎生肝飲。經間排卵期,重陰轉陽的變化階段,治療予以補腎活血,重在促新,常用方有補腎促排卵湯。經前前半期,陽長陰消,治療予以補腎助陽,扶助陽長,常用方有毓麟珠、健脾溫腎湯。經前后半期,重陽的持續期,沖任血海充盛,治療予助陽理氣,補理兼施,常用方有毓麟珠合越鞠丸、健脾溫腎湯。

中醫藥治療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主要從補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論治,結合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在治療上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2.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目前研究認為,在女性不孕的病因中,輸卵管阻塞的比例高,約占整個不孕癥人群的45%~55%[15],其中在美國約占女性不孕癥患者的30%~50%[16],據統計我國占20%~40%[17,18]

中醫學中無“輸卵管阻塞”病名,但有“不孕”的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于“癥瘕” “無子”“斷續”“絕嗣”等范疇。由于胞脈瘀阻,或兼熱邪,或兼氣滯,或兼痰濕,或兼寒濕,或兼氣虛,或兼腎虛所致。采用中醫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中醫藥辨證治療:李麗蕓教授認為輸卵管因素導致的不孕與濕邪(分外濕、內濕)關系最為密切[19]。臨床辨證分為濕熱瘀結、寒濕瘀滯、痰濕瘀滯、氣滯血瘀、氣虛血瘀、腎虛血瘀六型。治法上重視祛濕化濁散瘀,濕熱瘀結者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帶方加減;氣滯血瘀者治以行氣活血、化順通絡,膈下逐瘀湯加減;寒濕瘀滯者治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少腹逐瘀湯加減;痰濕瘀滯者治以活血化瘀、化痰調經,蒼附導痰丸加味;氣虛血瘀者治以益氣補血、活血祛瘀,當歸補血湯加減;腎虛血瘀者治以補腎活血通絡,補腎活血湯加味。

自擬專方治療,宋春輝等[20]將該病分為氣滯血瘀和邪毒內蘊兩型,認為氣滯、血瘀、毒壅是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3個主要病理癥結。肝氣不疏(氣滯)是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發病的始因,濕熱邪毒外侵或內生(毒壅)是其發病的內在基礎,血瘀是發病的中心環節,貫穿病變的始終。理氣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是治療的首選治則。運用自擬桃紅通管膠囊(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白芍、黃柏、魚腥草、白花蛇舌草、路路通、王不留行、荔枝核、柴胡等)治療48例該患者,配合輸卵管通液術,經治1年后,有效率95.8%。

周期論治法:付金榮[21]總結蔡小蓀教授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經驗:經期注重攻邪,藥多選四物湯加敗醬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活血化瘀、理氣通滯清熱,服至經期干凈;排卵前攻邪為主,育腎為輔,予以通絡方加減(云茯苓、生地黃、懷牛膝、路路通、炙穿山甲片、公丁香、淫羊藿、石楠葉、制黃精、桂枝、王不留行、廣地龍、皂角刺);排卵后則注重益腎溫煦(云茯苓、生地黃、熟地黃、仙茅、淫羊藿、鹿角霜、女貞子、紫石英、巴戟天、麥冬、山茱萸)。

內服中藥的基礎上,結合外治法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一是直腸給藥:顧華等[22]將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的8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西藥組32例,治療組采用婦炎湯(三棱10g、莪術15g、丹參25g、延胡索20g、枳殼15g、川楝子15g、牛膝20g、土茯苓20g、魚腥草20g、連翹20g)保留灌腸,西藥組用慶大霉素注射液加生理鹽水、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宮腔注藥,治療后中藥組在輸卵管復通率、妊娠率、癥狀改善方面顯著優于西藥組(P<0.005)。二是中藥外敷:主要有穴位敷貼療法、敷臍療法、藥包熱敷療法等。史淑榮[23]應用藥物:透骨草100g、伸筋草100g、紅藤150g、赤芍15g、路路通150g、三棱150g、莪術150g、牡丹皮100g、水蛭10g、虻蟲100g、皂角刺200g、沒藥150g、乳香150g、艾葉30g、當歸300g,外敷于少腹部,使溫度持續在40℃左右。每晚1次,每次50min,5天更換藥袋1次。行經期間停用,15天為1個療程。17例患者經過4個療程治療,輸卵管通暢9例。5~8個療程后輸卵管通暢再有8例,總有效率為100%。此外外治法還有溫針灸、中藥通液、宮腔注藥、中藥離子導入、耳穴等方法。

3.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是指生殖系統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種免疫引起的不孕癥。在不孕癥中20%~40%由免疫因素引起。其免疫因素以抗精子抗體(AsAb)、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抗卵巢抗體(AoAb)、抗透明帶抗體(PzAb)、抗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抗體(HCGAb)、抗心磷脂抗體(ACA)等多見,西醫多采用避孕套隔絕療法、免疫抑制療法、宮腔內人工授精等方法治療,效果欠佳,且有副作用,近年來中醫在治療本病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將其研究概況綜述如下。

關于免疫性不孕病因,大多數醫家認為女多為本虛標實,主要病因病機為腎虛為本,濕瘀互結為標。腎虛是免疫性不孕癥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瘀與濕熱是免疫性不孕癥的主要致病因素。夏桂成[24]認為該病以肝腎陰陽氣血失調為本,瘀血濕熱為標。來葉根[25]認為該病以腎虛為本,瘀血、熱毒為標。趙凱[26]認為AsAb陽性不孕病機為腎虛、沖任損傷,精血凝集,痰瘀夾雜,結于胞中,阻礙攝精故不能成孕。劉靜君等[27]認為本病的發生腎虛為本,血瘀為標,虛實夾雜是其特點。

中醫藥治療免疫性不孕有明顯的優勢。湯月萍[28]運用夏桂成教授的臨床驗方滋陰抑抗湯治療,藥用炒當歸、赤芍、白芍、淮山藥、干地黃、柴胡、牡丹皮、生蒲黃、白花蛇舌草、鉤藤、山茱萸等。對血AsAb和EmAb的治療效果呈正相關(P<0.01),說明該方在降低血AsAb滴定度的同時,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自身免疫,消除自身抗體的產生。黃健等[29]用滋腎消抗方(組成:生地黃15g,山茱萸10g,桑寄生15g,桑椹15g,枸杞子15g,何首烏10g,茯苓15g,薏苡仁30g,黃柏6g,赤芍15g),日1劑,治療1個療程后,單一AsAb陽性12例轉陰11例;單一EmAb陽性16例轉陰13例,兩種抗體陽性57例僅AsAb轉陰14例,僅EmAb轉陰2例,兩種抗體均轉陰37例,兩種抗體均未轉陰4例。抗體轉陰后臨床妊娠33例(AsAb轉陰11例,EmAb轉陰5例,兩種抗體陽性轉陰17例),占38.8%。奚嘉等[30]用自擬消抗靈合劑(藥物組成:紅藤、敗醬草、茵陳、黃芩、虎杖、當歸、丹參、川芎、麥冬、生地黃、茯苓、澤瀉、香附、菟絲子等)治療免疫性不孕抗精子抗體陽性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工具避孕,轉陰率81.25%,妊娠率53.13%。

4.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是子宮內膜腺體和組織出現在子宮腔以外的一種疾病。不孕婦女中EMs的發生率為25%~40%,而EMs患者中不孕的發生率為30%~50%,目前現代醫學對EMs不孕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癥的病機關鍵為“瘀血阻滯”。蔡小蓀[31]認為“宿瘀內結”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夏桂成[32]提出瘀血內停為本病基本病理,認為“氣、血、痰”為本病關鍵。“瘀久夾痰,漸成瘕”為病機演變特征。指出腎氣不足是其本,血瘀凝結是其標。褚玉霞、歐陽惠卿教授認為該病基本病機為“腎虛血瘀”[33,34],認為腎精虧少則沖任胞脈失于濡養,沖任氣血不足,氣血易滯而瘀阻,瘀血壅阻于沖任、胞宮、胞脈、胞絡,影響氣血運行,出現不通則痛,引起痛經、月經不調;瘀積日久,癥瘕形成,阻礙精卵結合,導致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性不孕癥的治療以活血化瘀為原則。夏桂成[32]治療內異癥性不孕以活血化瘀祛痰治其標,溫腎益氣治其本,根據不同的證型靈活用藥。經前期及經期采用因勢利導的方法,重活血化痰,兼以溫陽止痛。常用方藥為夏老經驗方內異止痛方:肉桂5g,五靈脂(包煎)、三棱、莪術、芥子、續斷、杜仲各10g,延胡索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平時燮理陰陽,調周助孕(經后期補腎活血生精;排卵期補腎助陽調氣血,推動卵子排出;經前期予以毓麟珠合七制香附丸助陽疏肝、理氣化瘀);并結合局部中藥灌腸,使藥到病所,提高療效。

褚玉霞[33]治療該病以“補腎益精、活血祛瘀并重”為原則。擬定由紫石英、紫河車、淫羊藿、熟地黃、菟絲子、枸杞子、當歸、川芎、丹參、香附、川牛膝組成基本方治療本病。結合婦女月經周期特點進行辨證施治,非經期以“癥瘕”的表現為主,宜適當加用軟堅消癥之品如鱉甲、生牡蠣、雞內金等以消除癥塊。經期則主要表現為“痛經”的癥狀,自擬方潮舒煎劑加減治療(桃仁、紅花、川芎、澤蘭、肉桂、延胡索、烏藥、川牛膝、香附),共奏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若痛甚可選用水蛭、土鱉蟲等蟲類藥以加強止痛之功;痛甚致惡心、嘔吐者可選用吳茱萸以溫經散寒止嘔;痛甚致腹瀉者可減桃仁,加山藥健脾止瀉。

蔡小蓀[31]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適時加用補腎調周法進行治療,使體內腎精、腎氣充足,有利于提高受孕率。治療首先通因通用,以通促孕。由于瘀血阻滯引起內異癥痛經、月經失調的表現,予以活血化瘀使瘀血去,新血安,沖任調和,方可經調而種子。蔡老師自擬內異系列方,內異Ⅰ方(當歸、川芎、赤芍、丹參、川牛膝、制香附、生蒲黃等),功效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內異Ⅱ方(當歸、生地黃、丹參、白芍、生蒲黃、花蕊石等),功效活血調經,化瘀止崩,二方用于經期,意在讓瘀血隨經而下;內異Ⅲ方(茯苓、桂枝、赤芍、牡丹皮、桃仁、皂角刺、石見穿等) 功效活血消癥,用于經凈后。以此三方為基礎進行治療,使瘀血散而新血通,則中期出血、經前出血等癥可愈,亦不會錯失受孕時機。二是辨期辨病,中西合璧。結合月經周期調治法,在經后期加用孕Ⅰ方(茯苓、生地黃、熟地黃、牛膝、路路通、淫羊藿、黃精等)育腎通絡;根據基礎體溫情況,黃體期則改用孕Ⅱ方(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巴戟天、山茱萸等)維持黃體功能,有利于受孕。三是靈活用藥,輕重自如。根據病情,靈活用藥,小劑量常用至3~5g,大劑量則多至30g。四是注重情志,顧護脾胃。由于痛經、不孕易出現肝氣郁結,情志抑郁不暢,除精神疏導外,加疏肝解郁之品如制香附、柴胡、郁金等,助其條暢氣機,疏導情志。由于癥瘕以及活血化瘀藥物容易損傷脾胃,治療常加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等健脾益氣,以后天養先天。

5.其他因素

引起不孕的還有子宮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維生素和礦物質、遺傳因素等原因。子宮性因素有先天性子宮畸形,包括無子宮、雙角子宮或單角子宮及子宮縱隔、幼稚子宮;子宮頸管狹窄、宮頸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慢性子宮內膜炎、子宮腔粘連,這些因素完全或部分阻礙了精液進入宮腔,從而導致不孕。由于人工流產、放置宮內節育器及其他宮腔操作造成的宮腔感染和粘連,也可導致不孕癥發生。社會心理因素是導致不孕的一個重要原因。人的生殖周期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控制,社會心理因素的刺激傳入大腦皮質后,通過性腺軸釋放出激素,影響生殖內分泌功能,導致持續不排卵和排卵功能障礙,出現不孕。不良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如抽煙、減肥過度或過于肥胖,部分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C)和礦物質的減少和缺乏也成為影響女性生殖功能,導致不孕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孕癥的辨證,主要依據月經的變化、帶下病的輕重程度,以及全身癥狀及舌脈,明確臟腑、氣血、寒熱、虛實,以指導治療。治療重點是溫養腎氣,調理氣血,使經調病除,則胎孕可成。李彩霞等[35]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辨病的方法來治療不孕癥,同時將中藥人工周期療法、補腎法和輸卵不通的治療方法融會貫通,經過配合的中藥方劑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而且副作用少。楊家林[36]認為引起不孕癥的原因腎虛是重要因素,治療上調治月經的方法以補腎為主,主張在補腎的同時要節欲保精。孫臘梅和張紅[37]灸藥配合治療不孕癥,藥物選用張錫純的理沖湯灌腸,灸穴選神闕穴,取得76%總有效率的好療效。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不孕癥主要從補腎助排卵、補腎健脾調理機體功能,養血滋陰,活血通經,通暢輸卵管,清熱利濕,消除炎癥下手。據現代藥理研究,活血化瘀藥物有促進卵泡發育、子宮內膜修復及受精卵著床、改善內分泌功能和促進炎癥吸收及粘連松解等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类乌齐县| 壤塘县| 离岛区| 石城县| 西乡县| 江阴市| 灵山县| 丰原市| 亳州市| 右玉县| 博罗县| 科技| 黑河市| 龙里县| 皮山县| 泰顺县| 哈尔滨市| 两当县| 且末县| 阜新| 太白县| 安新县| 遵化市| 罗城| 霸州市| 柳河县| 普兰店市| 梨树县| 交口县| 河东区| 白沙| 灵璧县| 曲阜市| 肃北| 富源县| 伊川县| 朝阳县| 隆化县| 腾冲县|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