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類蔬菜病蟲害現代防治技術大全
- 石明旺 劉彥文主編
- 1517字
- 2020-05-19 11:51:51
五、西瓜白粉病
(一)癥狀
西瓜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其次是葉柄和莖,一般不危害果實。發病初期葉面或葉背產生白色近圓形星狀小粉點,以葉面居多,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粉斑迅速擴大,連接成片,成為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上面布滿白色粉末狀霉(即病菌的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整個葉面布滿白粉(圖1-33)。葉柄和莖上的白粉較少。病害逐漸由老葉向新葉蔓延。發病后期,白色霉層因菌絲老熟變為灰色,病葉枯黃、卷縮,一般不脫落。當環境條件不利于病菌繁殖或寄主衰老時,病斑上出現成堆的黃褐色的小粒點,后變黑(即病菌的閉囊殼)。
圖1-33 西瓜白粉病(病葉)
(二)病原特征
該病病原菌為瓜類單囊殼[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 Y. Zhao]、葫蘆科白粉菌(Erysipecu 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瓜類單囊殼菌絲體生于葉的兩面和葉柄上,初生白圓形斑,后展生至全葉;分生孢子腰鼓形或廣橢圓形,串生,大小(19.5~30) 微米× (12~18) 微米。子囊果球形,褐色或暗褐色,散生,大小75~90微米,壁細胞不規則,為多角形或長方形,直徑9~33微米;具4~8根附屬絲,呈絲狀至屈膝狀彎曲,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5~3倍,基部稍粗,平滑,具隔膜3~5個,無色至下部淺褐色;具1個子囊,廣橢圓形至近球狀,無柄或具短柄,壁厚,頂壁不變薄,大小為(60~70) 微米× (42~60) 微米;子囊孢子4~8個,橢圓形,大小為(19.5~28.5) 微米× (15~19.5) 微米。瓜類作物都可被此病菌侵染,瓜類單囊殼子囊果散生、子囊孢子4~8個,附屬絲無色或僅下部淡褐色,有別于單囊殼。葫蘆科白粉菌也引起西瓜白粉病。另有報道,真菌子囊菌亞門專性寄生菌單絲殼白粉菌[S. fulginea (Schlecht ex Fr.) Poll]、二孢白粉菌(E.cichorocearum)以及葎草單囊殼菌(S. humuli DC. Burro)也能引起西瓜白粉病。
(三)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病菌可在溫室、塑料棚的瓜類作物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間再侵染主要靠發病后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該病在10~25℃即可發生,濕度大、溫度較高,利于其侵入和擴展,尤其是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條件交替出現,更有利于該病流行。塑料棚或溫室栽培西瓜白粉病發生重,主要原因是白粉菌對溫濕度的要求容易得到滿足,生產中過于高溫干旱或連續陰雨對白粉病擴展有明顯抑制作用。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閉,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病重。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或有機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長期連陰雨,日照不足,易發病。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交替時發病重。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合理密植,及時整枝壓蔓,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可提抗病力。避免在陰雨天氣進行農事操作,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注意田園清潔,及時摘除病葉,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減少重復傳播病害的機會。可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2.藥劑防治
在生長前期噴灑2~3次50%硫黃懸浮劑300倍液,或硫黃粉,以有效地預防白粉病發生。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然后每隔5~7天噴一次藥,連噴3~4次。藥劑可選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可濕性硫黃6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0%防霉寶2號1000倍液,或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5%三泰隆可濕性粉劑2000倍粉劑。保護地栽培可采用5%百菌消粉塵劑,每畝1千克。采果前7天停止用藥。對上述殺菌劑產生耐藥性的地區,可選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隔20天左右1次,防治1次后,再改用上述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