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玉器鑒賞
-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 3357字
- 2020-04-30 18:44:18
第四節 中國玉文化的特征
一、中國玉文化概述
玉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特色文化,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玉文化不僅深深地影響了我國古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更成了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玉石屬礦產資源范疇,但玉石資源又有著不同于其他礦產資源的顯著特點。中國傳統的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玉已不單是物質的,同時也是社會的、文化的綜合觀念,三者合一的獨特的“玉意識”不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思想建樹之一,而且成為中國玉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內涵。
玉既是高貴的,也是美麗的。它是純潔、友誼、吉祥、幸福的象征。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玉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被我國各族人民雕琢成無以計數的各種精美玉器,從中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高雅風格。玉器是我國勞動人民藝術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象征,同時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從古至今,精美的玉器一直被譽為“東方藝術”。
中國玉文化的延續時間、內容的豐富程度、范圍的廣泛程度、影響的深遠程度,與絲綢文化、茶葉文化、瓷器文化等歷史文化相比毫不遜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把美麗的玉石作為珍品,開通了古老的“玉石之路”,參與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創造。中華民族愛玉、賞玉、敬玉,以玉為貴,以玉為榮,以玉為美,以玉為溝通媒介,由此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同時也帶來了東西方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交往的空前繁榮。《后漢書》記載了當時經濟交流的情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即使時至今日,美麗的玉石仍在經濟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玉文化的分期
文物典章制度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文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玉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玉文化是人類在社會與自然交互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借助玉石材料特殊的自然屬性,寄托和展現著人類思想意識、社會倫理和價值形態的一種文化現象。雖然玉器的某些功能,如裝飾、財富、身份、禮儀、宗教等,在不同的時代都有著一定的表現,但其主要的社會功能,卻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由此,促成了中國玉文化不同的發展階段。
綜觀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其大致可以分為孕育、初始、發展、成熟、完善、嬗變和世俗七個發展階段。
1. 孕育期
玉質石器出現于廣義的玉概念形成之前,相對年代約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古代先民在打制石器和選擇裝飾品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玉質石器與其他石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石器的表面光澤和亮度、顏色、硬度、質感等。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廣義的玉石概念漸趨形成,呼之欲出。換句話說,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產生和發展是玉文化得以產生的最直接的初始誘因。
2. 初始期
玉文化初始期的主要標志是廣義玉石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廣義玉器的出現,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前段。雖然目前尚未發現確切的證據,但是根據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如興隆洼文化(距今約8200年)發現的玉玦、玉鑿、玉錛和玉管推測,廣義玉器出現在這一時期應該是可以確定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處于萌芽狀態的石器磨制技術日趨成熟,石器制作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到來。石器磨制工藝的不斷推廣,使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玉質石器制品光潔、潤澤的魅力。舊石器時代即已出現的原始宗教觀念找到了更為合適的物質載體,“美石”開始有了靈氣,廣義的玉石概念初步形成,這是玉文化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哲學因素。
3. 發展期
玉文化發展期的主要標志是各種非實用性玉石制品的大量出現,玉器的制作工藝和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晚段,延續至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見于興隆洼文化、河姆渡文化和新樂文化。一些源于工具或兵器類的玉器,在形制上與同類石器尚無明顯的區別,但磨制的工藝更加精致,且基本沒有使用的痕跡。隨著石器磨制工藝的廣泛應用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初露端倪。此外,原始宗教的進一步發展、祭祀活動的多樣化和愛美欲望的不斷增強,促使制玉工藝的不斷進步和玉器數量的持續增多,這是玉文化得以不斷發展的社會因素。
4. 成熟期
玉文化成熟期的主要標志是玉璧、玉圭、玉琮、玉璜、玉璋、玉琥等主要禮器基本形成,玉器的各種社會功能逐漸完善,制玉工藝日趨成熟。源于工具、兵器類的玉器,在形制上與同類石器已有了明顯的區別,如造型美觀、形體變薄、制作精細、工藝精湛。源于裝飾類和少數源于工具的器類已脫離其初制形制的制約,演化成全新的形態,如玉圭、玉琮、玉龍鳳、玉牌、玉人等。成熟期的相對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并用時代,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和龍山文化各重要遺址為代表,這一階段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或文明初期。據考古研究發現,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出現,龍山時代各考古學文化城址的普遍存在,標志著“城邦式”古國已初步形成,社會剩余財富增多,社會分化加劇。部落酋長、軍事盟主或“古國君主”出于顯示財富、宣示權力和渲染王權神授的需要,極力地強化玉器的社會倫理功能和祭祀功能,表示首領或王權身份的權杖和玉圭相繼出現,這是玉文化得以飛速發展的政治因素。
5. 完善期
玉文化完善期的主要標志是玉禮器及其他種類的玉器形制、社會功能的進一步完善,相對年代約為夏代,延續至兩周時期。以河南偃師二里頭、河南安陽殷墟、陜西西安張家坡、陜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和同期各重要方國的重要遺址、大墓為代表。隨著社會的分裂和中央王朝的出現,用玉制度更加完備,使用范圍更加廣泛,普遍見于吉、兇、喜、喪、會、盟、賓、嘉、軍、兵等各種場合,等級制度、禮樂制度的形成和玉器社會功能的持續加強,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政治需要。
隨著用玉制度的不斷完善,青銅鑄造技術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青銅禮器迅速取代了當時并未得到充分發展的陶制禮器,且經常用作祭祀、宴會、典禮等大型場合及殯葬禮儀的主要道具。青銅器充當著統治階層顯示權貴身份和地位的標識物,大有與玉制禮器并駕齊驅的態勢。在其后段,玉佩飾日趨增多,玉器的世俗化傾向已經顯現。
6. 嬗變期
玉文化嬗變期的主要標志是玉制禮器的數量明顯減少,禮儀功能逐漸減弱或消退,相對年代約為戰國至兩漢時期。這個時期玉佩飾器不斷增多,尤其是出現了玉制組佩器,以及玉制器皿、陳設器、玉人、玉制瑞獸等世俗類玉器明顯增多,玉禮器的社會功能加速世俗化,這一歷史時期是中國社會的轉型期,由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到中央集權的確立,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禮制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政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反映到禮儀制度上,就是玉制禮器和青銅禮器的世俗化。此外,由于玉璽的出現和發展,權貴們不再以玉圭、玉璋和玉佩飾作為宣示身份和地位的主要標識物,漢代大墓中出土的裹尸玉衣、玉璧、玉枕等,雖然還有表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作用,但主要的卻是出于防止精氣泄散、保護尸身不腐的愿望,九竅玉塞的出現就是最好的例證。在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玉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日趨濃郁。漆器、金銀器以及瓷器制作工藝的出現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玉器唯我獨尊的地位,玉器所蘊含的禮儀功能和社會功能逐漸因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漸趨弱化。
7. 世俗期
玉文化世俗期的主要標志是玉器的功能完全世俗化,玉器的禮儀功能幾乎完全消失,包括東漢末年以后的全部歷史時期。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數百年的戰爭使民生凋敝,玉文化的發展也隨之步入歷史上的低潮期。隋唐時期玉文化又再度興盛,但是在選題、創意和風格上受到業已相當發達的繪畫、雕塑和金銀器制作風格的影響,玉雕人物、花卉、動物的造型在浪漫的情調中力求逼真。宋代的玉器選取日常生活中的題材進行創作,使玉器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到了明、清時期,玉器基本上完全成為藝術、財富和賞玩的代名詞。玉器這種古老、歷久不衰的藝術瑰寶終于摘下了其高貴、圣潔、無所不能的神秘面紗,走出神權、王權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還原為蕓蕓眾生共鑒共賞的美麗石頭。這是思想、技術進步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