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玉器鑒賞
- 王昶 申柯婭 李坤編著
- 3179字
- 2020-04-30 18:44:21
第一節 紅山文化玉器
一、概述
紅山文化遺址以今遼寧省西部建平縣牛河梁的陵廟為主要地點,其生活遺址雖尚未發現,但推測相距牛河梁不遠,所以可以認為牛河梁及其附近地區為紅山文化的統治、宗廟、祭祀、陵墓的所在地,其文化輻射的范圍波及今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及河北省北部等地區,其時間大約跨自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一千余年,它無疑是影響中國文化之源的因素之一。紅山文化的早期與興隆洼文化關系緊密,而晚期則成了影響小河沿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整體風格上,紅山文化玉器既充分吸收了北方土著文化——興隆洼文化的營養,又融合了南方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精髓。
學術界普遍認為紅山文化玉器與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紅山文化玉器審美特征上的發展受到了自然環境、主體觀念與細石器制作與技術層面的影響。紅山先民從自然環境中獲得了創作的靈感,又在“唯玉為葬”思想的影響下,使玉器從日常實用的器皿中獨立出來,而逐漸成為祭祀先人的寶物,因而在其形制和紋飾上趨于精細的追求和創造力的發揮,而此前根深蒂固的細石器傳統則為玉器的制作和審美理想的物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
二、紅山文化玉器的形制
紅山文化時期的自然環境為紅山先民玉器創造的形制和紋飾帶來了靈感。當時溫暖潮濕的氣候使紅山文化時期的動植物數量和種類異常繁多,為日后的先民進行器物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紅山文化玉器中出現了很多動物形玉器。也許是由于溫帶森林中盛產鸮(xiāo)鳥的緣故,紅山先民才有了創作形態逼真的“玉鸮”的靈感(圖3-1)。

圖3-1 玉鸮
(紅山文化,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該玉鸮高6.6cm,寬6cm,厚1.8cm。頭部居中,呈三角形,兩只大圓眼向上觀望,喙如鷹,向下垂至近胸部,握爪,作攀附狀,神態含蓄,表現出高度概括、夸張的能力。此外,紅山文化的動物形玉器的出現,也間接地受益于周圍環境,如紅山文化玉器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獸形玉、玉豬龍、獸首玉璜、人首三孔器等,這些玉器的形制都是紅山先民,基于當時生活的所聞所見的真實動物的啟發,對其進行融合和變體而設計琢制而成的。紅山文化玉器的形制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1. 圓形的玉器
紅山文化器物中有豐富的外形呈圓形的玉器。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雙人首三孔器 1984年,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17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物長6.8cm、高3.1cm、厚0.6cm,孔徑1.5cm。顏色呈白色,器形呈長方體,頂部呈三聯弧形,底部平直,呈托座狀,中部并排3個較大的圓孔,靠近底部邊緣有3個小圓孔。大、小孔之間凸起一條橫向棱帶,其上雕刻一排短斜線紋。兩端各雕琢一神人首形,頭上似戴冠或裹巾,面部狹長,眉額略高,高鼻梁,鼻端尖銳,頰溝深,下頜長,口唇則一人厚,一人薄,二人整體面容略有不同(圖3-2)。

圖3-2 雙人首三孔器
(2)雙聯璧 器物高13cm,寬8cm,最厚處1cm。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體扁平,形若兩個不甚圓的璧,豎向相連,上小下大,兩璧皆中有圓孔(圖3-3)。

圖3-3 雙聯璧
(3)馬蹄形玉箍形器 器物高14cm,上口徑10cm,下口徑8cm,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馬蹄形玉箍形器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典型的器物之一,由于它的形狀似馬的蹄子,故稱為馬蹄形玉箍形器。呈扁圓筒狀,一端作平口,一端為斜口,一部分的這種形器平口兩側各有一小孔,還有一部分的兩側沒有小孔,整體斜口外敞,制作此器極為費時費工。馬蹄形玉箍形器的用途究竟如何,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護臂器或祭祀中的樂器,但多數學者推測為束發器,因出土時一般置于頭骨下。還有學者認為,玉箍形器上下貫通,其一端設計為斜口朝向天空,是要最大限度地尋找天與地、人與神,聯系溝通的切入點,也便于神靈的自由出入,馬蹄形玉箍形器就是紅山先民祭祀的通天器(圖3-4)。

圖3-4 馬蹄形玉箍形器
2. 動物造型的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中的許多動物造型,存在著明顯的“龍”崇拜現象。
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C”形玉龍 這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其形狀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缺口的圓環。器物高26cm,最寬處6.2cm,橫截面最大直徑為2.9cm。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吻上翹前伸,嘴微張,雙眼流線型凸起,額及顎底皆刻細密的方格網紋。頸脊長鬣飛揚,活現了一條飛龍升騰的雄姿,整體造型灑脫、飄逸、自然,生動莊嚴。這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龍形玉制品,在龍的藝術和玉器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自古以來龍被認為是神圣之物,因為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崇拜物,對它的具體造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們的說法不盡相同(圖3-5)。

圖3-5 “C”形玉龍
(2)玉豬龍 器物高15cm,最寬處10cm,最厚處4cm,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這是紅山文化遺址中常見的一種形狀奇特的玉獸,出土時多發現于墓主的腹部或腰間兩側,形象抽象,顯示出猙獰、威嚴與神秘。獸首肥大,約占整件的二分之一,兩只近三角形的大耳豎立于頭頂,面部陰刻圓形目,目外有雙圈扇形眼眶,鼻間有多道陰刻皺紋,嘴部前突,口微張,外露一對獠牙,首尾相互銜接,并以一道割而不斷的切口相隔,中間有一大圓孔,背部前頸處有一個圓穿,是由兩面對穿而成,可供穿系佩戴,整體扁圓而光潔(圖3-6)。

圖3-6 玉豬龍
(3)雙龍首玉璜 器物長4.1cm。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體呈彎曲的弧形,橫截面呈扁圓狀,兩端雕琢形制龍首造型。菱形目,長吻上揚,口微啟,體中部正面凹凸起伏,背面光素(圖3-7)。

圖3-7 雙龍首玉璜
(4)玉鳳 器物長19.5cm,高12.5cm,厚1.2cm。2003年,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遺址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為淺綠色,局部夾雜灰白色沁。體呈扁薄片狀,正面雕琢鳳體,背面光平。鳳呈臥姿曲頸回首狀,高冠,圓目,扁喙帶鉤,背羽上揚,尾羽下垂,鳳爪隱露,背面有四組橫穿洞孔(圖3-8)。

圖3-8 玉鳳
(5)玉龜 器物長4.8cm,寬2.8cm,厚0.5cm。1973年,遼寧阜新化石戈鄉臺吉營子村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玉為淡綠色,有褐色斑沁,頭部近似三角形,頸部前伸,嘴部呈圓尖狀,背部略呈弧形,尾部較短,呈三角形(圖3-9)。

圖3-9 玉龜
3. 鏤空形的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中,出現有較多的鏤空形器物,說明紅山文化玉器的琢制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琢玉過程中的圓雕和透雕技術。其代表性器物包括:
(1)勾云形器(一) 器物長18.2cm,寬10.58cm,厚0.64~0.7cm。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斯臺遺址出土,現藏于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博物館。器體扁薄,呈長方形,中心部位鏤空,作一勾云狀卷角。外圍琢磨出相應走向的淺凹槽,兩側各外伸一對勾角,主體部分上、下側各外伸3個小凸,靠近上側邊緣中部有2個圓形小孔(圖3-10)。

圖3-10 勾云形器
(一)
(2)勾云形器(二) 器物長28.6cm,寬9.5cm,最厚處0.6cm。1995年,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呈深綠色,夾雜有淺黃色瑕斑。器體呈圓角長方形,上、下兩側長邊平直,左、右兩側略呈弧形。中部偏上有3個小圓孔,呈三角形排列,下面2個小圓孔的斜上方各有一道較窄的弧形鏤空。左、右兩側中部各伸出一對方形小凸起,下側兩端尖角明顯內收,中部外伸5個規整的長方形小凸,小凸下緣正中均有1個倒“V”形缺口。器物下部兩側均有弧形淺凹槽(圖3-11)。

圖3-11 勾云形器
(二)
(3)勾云形器(三) 器物長22.5cm,寬11.5cm,厚0.5cm。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遺址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玉為綠色,器體呈長方形,中部彎弧狀鏤空,凸顯一勾角,左、右兩側各外伸一對勾角,彎勾甚不明顯,上、下側邊緣分別向外伸出2個和3個圓弧狀小凸。正面琢磨出與形制相應的淺凹槽紋,背面平整(圖3-12)。

圖3-12 勾云形器
(三)
綜上所述,在“唯玉為葬”的思想影響下,推動著紅山文化的器物,向著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實用相分離的方向發展。因此,有效地推動了玉器超越實用的范疇,而更講究其審美價值。形成了以體現自然奔放的生命力為主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