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款IP打造與運營:內部創作+吸粉技巧+盈利模式
- 李偉編著
- 1391字
- 2020-07-01 17:38:12
2.3 內容性:好的內容是IP的生命線
如果說獨特性只是IP的外衣,那么內容就是其肌肉和骨干了。正所謂無內容不IP,最優質的內容才可能締造最有價值的IP。
在當前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很多人都尊崇快餐文化。快餐就是速成食品,快捷方便,口味不錯,備受年輕人青睞。但由于缺乏營養,也成為很多人抨擊的對象。這就形成了一味追求“快”的文化,結果導致做什么事情都追求速成,不注重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
當前很多IP也是這樣,因急于求成,致使內容匱乏,再加上一些內容本身并沒有價值,所以IP的“虛火”越燒越旺。一夜之間,人人都在談IP,人人都可以創作IP。當“審美”讓位于“體驗”,“創作”讓位于“生產”,“藝術”讓位于“消費”,就會出現本末倒置、顛倒是非的現象。
以影視IP為例,劇本創作本來就是個細工、慢活,需要靜下心來,用嚴密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去思考、構思和寫作。結果個別創作人員急于求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搞出一個劇本,使之變成了拼稿、湊稿;而投資方盲目追求高額利潤,不斷縮減制作成本、縮短制作時間,出來的作品也就漏洞百出。更有甚者,制片方專門找來大數據下最熱的詞語,以此為題材去拍影片,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數據采集代替了思想深度,話題炒作代替了理性判斷,貼標簽代替了性格塑造,“顏值”(形容人物容貌英俊或靚麗的數值)代替了演技,濫情代替了敘事。
這種變化已引起了社會性焦慮:難道“內容才是硬道理”這句話過時了?“IP”生產是否就與藝術追求完全對立起來了?顯然不是。一方面是IP版權費的屢創新高,另一方面是IP票房變現能力的急速降低,IP熱還能繼續嗎?
案例3
自《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上演以來,由綜藝節目改編為影片便開始火爆熒屏,并呈現出一股熱潮。2016年1月15日上映的《極限應戰之皇家瑰寶》,就脫胎于東方衛視綜藝節目《極限應戰》。從那之后,類似的電影紛紛呈現,如《奔跑吧朋友》《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我即是我》《舌尖上的新年》都是改編自相應的綜藝檔節目。
然而這些綜藝類IP影片,票房卻不容樂觀。除《極限應戰》表現稍佳之外,其他的都反應平平。與前兩年同類型的影片《爸爸去哪兒》相比,可以說是完敗。這預示著綜藝節目類IP影片很難再有突破。
對于這類IP的遇冷,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受票房補助落潮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即在內容上出了問題。綜藝節目做得很不錯,觀眾也很喜歡;但是改編成影片之后,這種勢頭就不一定會延續。因為兩種完全不同的作品,對內容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大的差異,而盲目地將兩者等同看待,遇冷的可能性就會大增。
如今人們都過于注重IP的最終效益而忽視了過程,那種簡單地用“IP+明星”的操作方法改變了影片的自身規則。尤其是本身就很好的IP作品,對編劇改編故事、導演講故事的才能要求都很高,假如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再好的IP也難以成功。更何況大多數IP都是由網絡文學轉化而來的,內容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本身就很有限,因而僅僅靠一時的點擊率是行不通的。
抱著急于求成的態度,用IP效應來掙快錢,早晚要被市場拋棄。要想打造和檢驗一個優質的IP就要注重內容,因為內容決定一切。妄圖用做快餐的方式去批量制造IP,其結果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現在是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新媒體、新技術深刻改變著媒體的格局和輿論生態,沒有好的內容勢必不會長久發展。一個IP是否足夠優秀,并不只是具有流行要素、屬于當紅作品就行,還需要滿足一定的內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