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調查與預測(第三版)
- 寧秀君主編
- 1968字
- 2020-07-01 15:56:37
閱讀資料
調查與預測的關系
公元207年,后來成為蜀漢皇帝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蟄居隆中的諸葛亮請教統一中國的大計。諸葛亮以“隆中對”答之。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并科學地預測了其后的發展趨勢。劉備“三顧茅廬”后,當時中國的形勢基本上就是按照諸葛亮所預測的那樣發展,直至最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奥≈袑Α弊鳛橹袊鴼v史上最有名的預測,是那樣地受人推崇,以至后人對諸葛亮及其“隆中對”有“兩表(前、后出師表)酬三顧,一對(隆中對)足千秋”的評價。今天,我們重讀“隆中對”這一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預測,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發。
1.科學的預測是成功行動的指導
東漢末年,中國出現了軍閥混戰,分裂割據的局面。劉備為了謀求統一,奮斗了20多年,由于沒有正確路線的指導,屢遭失敗,寄人籬下,一無所成。公元207年,54歲的劉備和27歲的諸葛亮相會于隆中的茅廬。劉備聆聽了諸葛亮對形勢發展的科學預測,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后,形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聯孫權、敗曹操、占荊州、入西川,僅用了七年的時間,便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蜀漢政權出現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這充分說明了科學的預測對行動的指導作用。
我國的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也需要有正確的預測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開放路線,實際上就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科學預測——中國如果對內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外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借鑒國外的管理經驗,借用國外的雄厚資金,中國經濟將會有一個飛速的發展,舍此別無捷徑。
2.周密的調查是科學預測的前提
諸葛亮之所以能在“隆中對”中作出令人嘆服的預測,其主要原因是他對當時的中國局勢有著透徹的了解。例如,他指出,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因此,“不可與爭鋒”;對于孫權,由于“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因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至于其他的軍閥,荊州雖大,“而其主(劉表)不能守”,益州險塞,但“劉璋暗弱”,因此,“將軍(劉備)豈有意乎?”這樣的分析之后,未來三國鼎立的形勢就躍然紙上了。在通訊、交通極不發達,又無新聞傳播媒介的古代軍閥混戰時代,諸葛亮能對當時的局勢有如此透徹的了解,顯然是由于他廣泛接觸各界人士,作了周密的社會調查之故。這是他能作出未來天下三分的科學預測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市場預測中,同樣也需要以周密的市場調研作為基礎。美國肯德基在進入北京前,就曾先花了幾千美元請中國有關機構搞市場調研,并據此做出了“肯德基炸雞在北京大有銷路”的預測。果然,肯德基在北京一炮打響,接著在上海也開設了分店。有些外國朋友批評中國的一些公司在進入外國市場前不肯先花錢請當地的咨詢公司搞社會調研,這一批評是十分中肯的。
3.預測的成功需要人為的努力
前面講到,劉備三顧茅廬后,局勢基本上是按諸葛亮所預言的那樣發展,以致最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的預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預測本身的科學性外,劉備及其部將的努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領兵入益州;建安廿三年,劉備進軍漢中,并擊斬曹軍大將夏侯淵,都是在諸葛亮留守后方的情況下進行的。這說明,劉備作為一代雄杰,確實是采用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預期計劃,并為之實現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企業的市場預測作為一種社會經濟預測,其成功與否在很多情況下也需要企業自身的主觀努力。例如,杭州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是1987年靠8個人、14萬元資金起家的小學校辦企業。當時,他們通過市場調研,發現中老年人的補品如“青春寶”“人參蜂王漿”等充斥市場,但就是沒有適合兒童服用的營養液。因此,通過分析,他們做出了大膽的預測——若開發兒童營養液,必定前途光明。隨后,他們從浙江醫科大學購買了專利,推出了“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并一舉取得成功。到1992年,全公司的利潤達8000萬元。巨大的成功不僅得益于正確的預測,也飽含著全公司職工特別是總經理宗慶后的艱辛努力。這說明,科學的預測只有伴之以人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4.預測的進行必須基于正確的假設
所有的預測都必須基于一定的假設。諸葛亮作為一代人杰,其預測也不例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局勢最終發展的預測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但這一預測不幸沒有成為現實。究其原因,并非諸葛亮預測失誤,而是由于預測的假設或前提條件沒有滿足。因為諸葛亮作出這一預測的前提是要劉備“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顯然,這一預測的前提條件后來沒有得到滿足——劉備為了報東吳殺弟之仇,不但沒有“結好孫權”,而且御駕親征,討伐孫權,以致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兵折將,大傷元氣。因此,諸葛亮做出的“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預測沒有能夠成為現實。我們在市場預測中,同樣需要注意預測的假定或前提條件是否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