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成型模具設計及實踐
- 張昌松 葛正浩編著
- 1395字
- 2020-07-01 15:52:31
2.2 項目:塑料制件結構工藝性分析
2.2.1 發現與分析生活中的塑料制件
如圖2-41(a)所示塑料盆的脫模斜度,能夠輕易地使產品由模具脫離出來。
如圖2-41(b)所示塑料盆整個底面為支承面,設計的凹形和加強筋。提高了塑料盆的平穩效果,又可延長塑料盆的使用壽命。
如圖2-41(c)所示塑料盆邊緣設計成卷曲狀,提高其抗變形能力。

圖2-41 塑料盆的結構
由圖2-42可見塑料凳子下表面設計的加強筋。

圖2-42 塑料凳子
圖2-43塑料收納盒蓋子大平面設計為波形的凹凸狀。

圖2-43 塑料收納盒
圖2-44為典型的手機后蓋結構設計分析。

圖2-44 手機后蓋
2.2.2 對典型塑料制件進行結構工藝性分析
2.2.2.1 尺寸精度要求
尺寸主要是滿足使用要求及安裝要求,同時要考慮模具的加工制造要求、設備的性能,還要考慮塑料的流動性。加工精度影響因素很多,有模具制造精度、塑料的成分和工藝條件等,因此有必要對公差進行規定。
名義尺寸:通常在設計的2D圖中,名義尺寸及公差值標注至小數點后2位數字。如(20.25±0.05)mm。
配作尺寸:對于某些尺寸如膠殼外形尺寸、鉸鏈孔等,在設計上要求較為嚴格。這類尺寸要按公差要求去做是難以做到的,應當采用配作的方法來加以實現。例如:為使兩件殼體相配斷差不大于0.1mm,就必須對每件分別提出±0.05mm的公差要求,而這樣高的要求往往是達不到的。而采用配作時,既能滿足設計要求,其誤差值也可放寬到±0.1mm。
配合尺寸:這類尺寸均應根據配合性質要求標注公差,一般應采用基孔制標出單向公差。
自由尺寸:這類尺寸的公差值在國標中有嚴格規定。而實際上這些尺寸因對公差值無特殊要求,在圖中的尺寸上可不標注公差。如必要時,可標注雙向公差如±0.20mm。
2.2.2.2 表面粗糙度要求
表面粗糙度:由模具表面的粗糙度決定,故一般模具表面粗糙度比制品的表面粗糙度要高一級。
火花紋粗糙度:按標準樣板規定0~45共有14檔,手機外表面一般取18~21。
手工拋光:不能滿足膠殼表面光亮要求時,可選擇手工拋光。拋光等級從鏡面至1000號、800號共分12檔次,即A1~A12。
內模某些局部表面不用火花加工,而是在磨床或CNC上直接切削加工的。其表面粗糙度一般為0.8~1.6μm。
2.2.2.3 脫模斜度的要求
由于塑件在模腔內產生冷卻收縮現象,使塑件緊抱模腔中型芯和型腔中的凸出部分,使塑件取出困難,強行取出會導致塑件表面擦傷、拉模,為了方便脫模,塑件設計時必須考慮與脫模(及軸芯)方向平行的內外表面,設計足夠的脫模斜度,一般1°30'~2°30'。一般型芯斜度要比型腔的大。
2.2.2.4 壁厚的要求
根據塑件使用要求(強度、剛度)和制品結構特點及模具成型工藝的要求而定:壁厚太小,強度及剛度不足,塑料填充困難;壁厚太大,增加冷卻時間,降低生產率,產生氣泡、縮孔等缺陷。
因此,要求壁厚盡可能均勻一致,否則由于冷卻和固化速度不一樣易產生內應力,引起塑件的變形及開裂。
2.2.2.5 加強筋
加強筋在塑料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分,加強筋有效地如“工”字鐵般增加產品的剛性和強度而無需大幅增加產品切面面積,但沒有如“工”字鐵般出現倒扣難于成型的形狀問題,對一些經常受到壓力、扭力、彎曲的塑料產品尤其適用。此外,加強筋更可充當內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對幫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節部分有很大的作用。
加強筋設計原則如下:中間加強筋要低于外壁0.5mm以上,使支承面易于平直;應避免或減小塑料的局部聚積;筋的排列要順著型腔內的流動方向。
2.2.2.6 圓角
要求塑件有轉角處都要以圓角(圓弧)過渡,因尖角容易應力集中。塑件有圓角有利于塑料的流動充模及塑件的頂出,塑件的外觀好,有利于模具的強度及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