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無人機的發展
無人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14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的卡德爾和皮切爾兩位將軍向英國軍事航空學會提出了一項建議:研制一種不用人駕駛而用無線電操縱的小型飛機,使其能夠飛到敵方某一目標區上空,投下事先裝好的炸彈。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逐步成熟,到了20世紀30年代,英國政府決定研制一種無人靶機,用于校驗戰列艦上的火炮對目標的攻擊效果。1933年1月,由“費雷爾”水上飛機改裝成的“費雷爾·昆士”無人機試飛成功。此后不久,英國又研制出一種全木結構的雙翼無人靶機,命名為“德·哈維蘭燈蛾”。在1934~1943年間,英國一共生產了420架這種無人機,并重新命名為“蜂王”。

新型共軸反槳旋翼無人機
到了20世紀60年代“冷戰”期間,美國U-2有人駕駛偵察飛機前往蘇聯偵查導彈基地,被擊落且飛行員被俘,使得美國的國際處境艱難。美國軍方在改用間諜衛星從事相關活動后仍無法達到有人偵察機的偵察效果,由此引發了采用無人機進行偵察的想法。早期的
AQM-34“火蜂”洛克希德D-21無人機,主要功能是照相偵察。越南戰爭期間進一步發展了BQM-34輕型無人機,增加了實時影像、電子情報、電子對抗、實時通信、散發傳單、戰場毀傷評估等功能。1982年6月,有名的貝卡谷地戰役中,以色列研制的“偵察兵”“猛犬”等無人機,在收集敘利亞的火力配置和戰場情況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戰果,引起各國震驚。
隨著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無人機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品類眾多、功能各異的無人駕駛飛機,必將成為廣闊天空中的“百變幽靈”,無處不在。時至今日,世界上研制生產的各類無人機已達數千種。各種性能不同、技術先進、用途廣泛的新型無人機,如長航時無人機、無人攻擊機、垂直起降無人機和微型無人機不斷涌現。而隨著計算機技術、自動駕駛技術、遙控遙測技術的發展和在無人機中的應用,以及對無人機戰術研究的深入,未來無人機不僅能用于戰術和戰略等信息偵察,而且可用于防空系統壓制、奪取制空權等多種任務中并最終參與空中格斗。
可見,隨著航空工藝、材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無人駕駛飛機在未來的20年間將會真正崛起,成為高技術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