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札記
- 黃侃 周勛初導讀
- 914字
- 2020-03-25 15:50:57
《札記》產生的時代背景
1934年,章太炎先生退隱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弟子分頭筆記,留下講義多種。在王乘六、諸祖耿記錄的一份講義的《文學略說》部分,提到了民國初年桐城派和《文選》派紛爭的一重公案,頗有意味。文曰:
阮蕓臺妄謂古人有文有辭,辭即散體,文即駢體,舉孔子《文言》以證文必駢體,不悟《系辭》稱“辭”,亦駢體也。劉申叔文本不工,而雅信阮說。余弟子黃季剛初亦以阮說為是,在北京時,與桐城姚仲實爭,姚自以老髦,不肯置辯?;蛘Z季剛:呵斥桐城,非姚所懼;詆以“末流”,自然心服。其后白話盛行,兩派之爭泯于無形。由今觀之,駢、散二者本難偏廢。頭緒紛繁者,當用駢;敘事者,止宜用散;議論者,駢、散各有所宜。不知當時何以各執一偏,如此其固也。
章氏論文,重魏晉而輕唐宋,但對桐城早期的一些宗師,也并不鄙薄。因此,他對駢、散之爭并無多大成見,尤其是到了文言和白話之爭興起之后,更是覺得不必同室操戈若是。只是從上述介紹中也可看到,當年的沖突是很激烈的,章氏本人也已卷入到了漩渦中去了。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桐城派的最后幾位大師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和林紓等人先后曾在京師大學堂及其后身北京大學任教,其后章太炎的門人黃侃、錢玄同、沈兼士、馬裕藻及周氏弟兄等先后進入北京大學,逐漸取代了桐城派的勢力。這是近代學術風氣演變的一大交會,其中經過,可以作些考察。
民國二年,北京大學禮聘章太炎到校講授音韻、文字之學,章氏不往,改薦弟子黃季剛(侃)先生前去任教。這就在桐城派占優勢的地盤上楔入了新的成分,引起了散文與駢文之爭。
姚永樸在北京大學講授桐城派的理論,著《文學研究法》凡二十五篇,頗得時譽。季剛先生繼起講授《文心雕龍》,那時他才二十八歲,風華正茂,其后匯集講義而成《札記》一書,亦頗得時譽。如果說,《文學研究法》是代表桐城派的一部文論名著,那么《文心雕龍札記》就是代表《文選》派的一部文論名著了。
可以說,桐城派和《文選》派之間發生的這場論爭是我國舊文學行將結束時的一場重要爭論,對散文和駢文寫作中的許多問題作了理論上的辨析和總結。因此,若要理解《文心雕龍札記》一書的價值,必須追溯我國幾千年來散文和駢文發展的歷史,才能掌握其中提出的若干重要觀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