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中國:經濟學家的改革記述
- 張軍
- 1078字
- 2020-03-24 16:09:11
第四章 特區試驗場
鄧小平在1985年8月1日會見日本公明黨第十三次訪華代表團時說:“前不久我對一位外國客人說,深圳是個試驗,外面就有人議論,說什么中國的政策是不是又要改變,是不是我否定了原來關于經濟特區的判斷。所以,現在我要肯定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第二句話是,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這兩句話不矛盾。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總之,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但在開放過程中要小心謹慎。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一定要保持謙遜態度。”
今天的經濟學家也都這么說,40年來中國經濟的改革應該解讀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和制度變遷過程。這話聽起來是很震撼人心的。但是,對于40年前的中國領導人而言,制度變革并不是一個可以事先設計得當的試驗,沒有人對此有足夠的知識準備。而當改革的領導人鄧小平決定把一個鄰近香港的南方小鎮辟為中國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場的時候,迎來的多半還是阻力、懷疑、挑戰和指責。于是,這才有了上面鄧小平有所針對的那段話。
40年來盡管風雨坎坷,深圳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試驗場。它有1979年第一個引進香港“外資”興辦的來料加工企業;它有1981年在蛇口第一個采用的建筑工程招標制度;它有1983年向社會公開發行(IPO)的全國第一張寶安聯合投資公司的股票;它有1985年成立的第一個外匯交易中心;它有1987年第一個土地使用權的拍賣會;它有全國第一個勞動力市場和工資制度的改革;它還有1990年第一個探索出的國有資產三級授權經營的模式;它是建立勞動服務公司和實行勞動就業合同制的第一個嘗試者,是最早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區域,也是實行政企分離、廢除干部職務終身制和引進招聘上崗制度的先鋒。
1987年春,我有機會與我的同學一行四人坐火車南下,去了廣州、深圳和珠海。那個時候,作為經濟特區,深圳和珠海并不是可以隨便進去的,出發前我們在上海辦理好了去深圳和珠海的手續。珠海留給我的印象并不深,但深圳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當時深圳已經出現了一些現代化的建筑和購物中心,我們從深圳大學那里還搭乘小巴車去了蛇口工業區參觀。20世紀80年代去深圳的人都想方設法要去一趟地處山區的所謂“中英街”。“中英街”是在沙頭角鎮上的一條小街,一邊歸屬香港,一邊歸屬深圳。有意思的是,在“中英街”,內地人跨到街道那一邊的香港商店里,內地的警察是要喊他們出來的,因為內地人被允許逗留在“香港”的時間是有限的。我記不得我們編造了什么理由到深圳公安局拿到了去“中英街”的通行證,只記得我在“中英街”買的一塊香港的布料至今還鎖在家里的衣櫥里,不知道該派什么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