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把打開自我探索大門的鑰匙
阿明的內心總是不斷詢問著“為何別人不理解我的與眾不同”;阿麗經常抱怨丈夫不解風情,不懂得浪漫;小張經常在酒吧和朋友傾訴自己如何辛苦地履行丈夫的責任,卻得不到妻子的理解;王總時常困擾于辦公室所有的人都與自己過不去……
我們身處在社會環境中,總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處理紛亂復雜的關系,因此也就總是會遇到上面提到的各種內心困惑,之后便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探索內心不理解問題之答案,可有些時候,卻是越探索越迷惑。其實,當我們站在人格的角度去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動機、信念和情感的時候,一切的疑惑似乎可以一下子解開,內心也真的感受到了一份釋懷的輕松,情緒就在這一瞬間得以宣泄了。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卻絕非易事。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心理學中的人格理論和研究受到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其研究過程以及結果需要用大量的數據以量化的分析表明。這就使得基于自然科學或者統計學方法的人格研究大量集中在行為特征方面。同時,對于行為背后的動機、信念和情感這些描述感覺的元素,又很難用邏輯的、具體的文字進行表達。這是人格學說本身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其二,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產生內心困擾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指向外部環境或人,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希望外在的環境以及身邊的人可以發生改變,而很少真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更談不上真正地去覺察自己內心所追尋的價值感與成就感的滿足是什么了。即便是正在學習心理學或人格技術者,往往也希望能夠應用這些技術去改變別人,對峙環境。而當我們只是一味地運用技術去改變他人和環境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內心的困惑以及不滿更加強烈,甚至讓自己陷入了事與愿違的惡性循環中。總結來說,由于人格學說研究方法本身的匱乏以及人們思維習慣的原因,導致我們總是被不理解的事情所困擾,并因為困擾產生情緒,由情緒阻礙我們內在自我價值的探索。
在多年應用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以及全國各地人格技術工作坊的活動中我發現,人們對人格特質的探索熱情與日俱增,這正好印證了心理學界曾經流行的一個假設:人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答案的探索熱情是與生俱來的。通過對當今眾多的工作坊以及書籍的研究發現,大部分人群對人格學說所研究的領域以及人格本身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最主要的表現在,第一,混淆人格與性格的概念。性格是針對人們一系列行為表現,以及行為本身在現象方面的意義進行的研究。也就是說,將一系列有共同行為特征的人進行歸類,并以相同行為在現象上的意義為核心劃分性格維度。比如著名的卡特爾十六種人格量表、DISC量表就屬于性格研究的范疇。人格是研究人們行為背后的動機、信念和情感,并把相同的動機、信念和情感進行歸類,從而劃分人格維度,并以此作為幫助人們探索內在深層渴望與恐懼的有效工具。在人格與性格的比較中我們得出結論,人格是對人們在一系列相同行為以及行為現象意義背后所流露出來的不同感覺的研究和分析,是通過行為觀察與性格評價技術,探索內在價值與成就取向的應用心理學技術。
人們對人格本身的誤區還表現在人格研究技術本身所帶來的心理暗示效應。雖然人格研究是針對人們行為背后的動機、信念和情感開展的,但最后仍舊需要用文字標簽來定義人格維度,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對人格維度的分析。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標簽以及文字描述所帶來的暗示效果。由于大多數人并不是心理學家或者是心理學專業人士,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慣性思維的原因,導致人們很少愿意去覺察文字背后的感覺。這就讓很多業余研究心理學或人格學的人們實際從事了性格研究的工作,給自己以及他人帶來了困惑。
九型人格學說則是近些年來公認的比較有效的分析行為背后的動機、信念和情感的一門身心靈科學。其核心是應用人格評價技術,結合人性哲學等人本主義理論,通過觀察、傾聽、發問、體悟四個階段(有些類似中醫中的望、聞、問、切),把握人們內心的深層渴望與恐懼,從而找到有效理解并對質他人和環境的方法。這里,出現了九型人格學說的一個關鍵核心,即“深層渴望與深層恐懼”。深層渴望,是人們行為背后所要滿足的內在價值感和成就感;深層恐懼,是人們行為背后所要規避的匱乏感與挫敗感。身心靈學科認為,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源自兩種情緒,一種是愛,即九型人格中的深層渴望;一種是恐懼,即九型人格中的深層恐懼。但我們在現實中并不能時刻清楚區分這兩種情緒所主導的行為,因為我們總是被外界的各種現實價值(如財富、頭銜、地位等)影響著,從而產生事與愿違的內心困擾。通過九型人格技術,我們可以真正透過行為去覺察自己內在的深層渴望及困擾自己的深層恐懼究竟是什么。當一切都在自我內心得到解答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站在了對方的立場理解和接納他們。那些原本存在的對人的困惑,如為什么他樂觀我消極、他動力十足我懶懶散散、他浪漫我現實、他充滿愛心我霸氣十足等等,才能夠得到最本質的解答。換句話說,只有當我們同時關注到自己內在的深層渴望與恐懼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發現價值感與成就感的本質來源,并始終專注在這份本質價值上,持續地收獲成功的喜悅。然而,柏拉圖曾經說過,“人們無法通過任何一種形式習得諸如愛、喜悅、感恩、價值感、勇氣等這些本質價值,人們只能在生活中憶起這些本質價值”!九型人格可以說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探索并回憶這些本質價值的途徑,這途徑就是,通過對深層渴望與恐懼的探索,不斷覺察自我內在的成就與價值感來源,并專注于不斷滿足深層渴望的行為中。
九型人格學說結合深層渴望與恐懼,將人格劃分為九類。但朋友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九類并不是簡單地將渴望與恐懼區分開,并讓大家追尋渴望、規避恐懼,而是了解渴望與恐懼并存這一概念,如:
1號人格,渴望事事完美(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自卑情結(深層恐懼)。
2號人格,渴望一切被關愛(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無價值感(深層恐懼)。
3號人格,渴望成功后的鮮花掌聲(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平庸感(深層恐懼)。
4號人格,渴望與眾不同的人生(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不被理解(深層恐懼)。
5號人格,渴望了解一切知識(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孤獨感(深層恐懼)。
6號人格,渴望安全感(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虛榮(深層恐懼)。
7號人格,渴望新鮮刺激(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焦慮(深層恐懼)。
8號人格,渴望一切盡在掌握中(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脆弱(深層恐懼);
9號人格,渴望和諧(深層渴望),是為了對抗內在的迷茫(深層恐懼)。
如上所述,人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深層渴望與深層恐懼同時存在。本書將盡可能在分別闡述每一種人格的深層渴望與恐懼時,用大量實際生活、工作案例,幫助讀者體悟渴望與恐懼相互依存的關系,并通過對人格對治方法的闡述,讓讀者在學習九型人格學說的同時,掌握九型人格在自我身心靈發展、職場生存、人際關系處理、情感婚姻發展等方面的實踐功夫。當然,本書仍舊不能避免文字標簽以及文字描述帶給讀者的暗示效應,我們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從案例以及插畫師精心為大家描繪的畫幅中,細細體悟文字背后傳達的指引行為的動機、信念和情感。
學習九型人格,不在于對峙他人,而在于覺察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并以此體諒他人、接納他人、支持他人,從而實現共贏的效果。畢竟,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當然,本書還會有一些不足與未盡完善之處,還望讀者諒解與指正,以幫助我在今后予以完善,畢竟“我是誰?我的人生將怎樣?”的答案需要朋友們一起用生命探索!
感謝我的父母賦予我生命,并能夠讓我用生命與朋友們分享喜悅。
感謝我的妻子給予我無私的愛與支持,讓我有勇氣在應用心理學研究的道路上堅持。
感謝我的朋友們為我提供寫作素材以及無私地分享案例。
感謝我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因為你們的存在讓我每天都生活在喜悅中。
最后,感謝正在閱讀本書的您,正是您的耐心讓這本書能夠在更多人的手中傳遞,讓更多人擁有這把開啟探索內在自我大門的鑰匙!
祝您閱讀愉快!
黃信景
2010年于北京快樂心理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