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季節
- 馮敏飛
- 989字
- 2020-04-07 11:47:03
官員救災與國君救災之爭
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嚴重的情形,可以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中窺豹一斑。史書大事記中常見,但一般寥寥幾個字,讀不出感覺。如《資治通鑒》記本年(公元95年):“九月,地震。”這地震多嚴重?有沒有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如何救災?一概給省略了。所幸從《后漢書》人物傳中摘到數語:
(曹褒)出為河內太守。時春夏大旱,糧谷踴貴。褒到,乃省吏并職,退去奸殘,澍雨數降。其秋大孰,百姓給足,流冗皆還。
曹褒,“少篤志,有大度……博雅疏通,尤好禮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備”。后來舉孝廉,任圉縣令。曾有鄰郡盜徒5人入圉,被抓獲,太守要殺。曹褒說:“夫絕人命者,天亦絕之。皋陶不為盜制死刑,管仲遇盜而升諸公。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其罰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結果抗命不殺,被批軟弱,免官歸郡,為功曹。后來漢章帝征拜曹褒為博士,命其制定新禮。漢和帝即位后擢褒“監羽林左騎”,后升“射聲校尉”。他志在像周公那樣制禮作樂,繼續編纂《漢禮》,不想有人告他“破亂圣術,宜加刑誅”。漢和帝雖然網開一面,不予加罪,但《漢禮》就不能施行了。
本年曹褒出任河內太守,遇旱災,糧價飛漲,他便精減政府職員。結果這年秋季大豐收,流離失所的人全都返鄉。
鄧云特(鄧拓)《中國救荒史》有“消極之救災”與“積極之預防”之說。關于災后補救,包括“安輯”“蠲緩”“放貸”與“節約”。該書寫道:
災荒饑饉之后,糧食不足,經濟因窘,非節約自無以度難關。故歷代有節約之義。雖然古人之論節約者,多有慮暴殄天物,致重傷時和,故其倡節約也。猶寓有穰弭之意于其中。然就大體言之,古人對于荒年,節省物力、財力之重要作用,亦頗不乏正確之認識。
可見,曹褒舉措得當,中規中矩。然而,事后卻有人說他救災不力,又被免職。不久有人替他做證,說他夠盡力,才復職。曹褒這官也當得真累!
那人怎么說曹褒救災不力呢?原文僅簡略一語:“后坐上災害不實免。有頃征,再遷,復為侍中。”詳情無考。無獨有偶。《孔子家語》卷二:子路在蒲地作縣令,率民眾修渠防災,給民工每人發一簞飯一瓢水。孔子聞訊,立即派子貢去勸阻,責備說:“你既然知道民眾在挨餓,為何不向國君報告,請他來發放救濟呢?你這樣私自救濟,就彰顯國君沒有美德了,還不快停止,會獲罪的!”用現代話來說,你子路、曹褒搶領導的鏡頭了。孔子真有“遠見”啊!看來,曹褒讀了一輩子儒書,還是沒讀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