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進城
- 木杈記
- 火洲飛塵
- 1907字
- 2020-03-15 08:06:35
這些年故鄉的交通條件越來越好了,每個村子都通了公路,甚至連小胡同里都鋪上水泥路面了?;乩霞疫^春節,從爸媽的小院子門口出發,開車只要不到一個小時就到縣城了——比以前騎單車走同樣的路快了很多很多。不過,現在雖然進縣城方便快捷得多了,卻難以有什么深的印象,我反而懷念起以前進縣城的日子來了。
縣城是我打小就向往的地方,雖然距離只有三四十公里遠,卻也不是想去就去得了——甚至可以說很難——不要說小孩子,就連大人若沒有重要的事都很少進城去。因此,進城往往成了個別人引以為傲的炫耀資本。記得那時候村里只有兩三個人到縣城去得最多:一個是隔壁養貂的三叔,他經常去進飼料、送貂皮;一個是前街喜歡為人說媒的老陳,他時不時的要帶訂了親的年青人去縣百貨大樓買東西;還有一個人是村西的馬嘎子(我們當地管喜鵲叫成馬嘎子,因為這種鳥嗓門大,喜歡站在高高的大楊樹上嘎嘎地歡叫,離得幾百米遠都能聽得見;這個人也是嗓門大,而且很會說話,一旦跟人侃起來就能沒完沒了地說,故而被送了這樣一個外號),他愛做小生意,夏天的時候經常帶著兩個白色保溫箱去進城去,那箱子上有幾個紅字——“鄆城縣冰糕廠”。
這仨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衣著平時都穿得比較板正,耳朵上總夾著一只紙煙,嘴里也總叼著煙。有時候見了熟人,打招呼聊天都舍不得把煙從嘴巴里取下來,就那樣叉著腿,兩手扶著自行車車把,兩片嘴唇似掉非掉地夾住忽明忽暗的紙煙,瞇縫著眼嗚嚕嗚嚕地跟人說話,有時候嘴縫里漏出的氣流難免會吹得眼前煙灰亂飛(這也是他們要瞇縫眼睛的原因)——他們就是那么一副不知天高地厚、很光棍的樣子。
我得到進縣城的機會是在升了初中以后——記得讀初二、初三的時候,因為參加全縣的語文競賽,我被老師帶著進了兩次城。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那是一個秋天,中午熱晚上涼,老師帶著我和另一個同學坐著公交車進的城。剛上車的時候還覺得公路兩邊的景象很新鮮,我倆就一直扒著車窗往外看,不想卻一進城就轉了向,后來迷迷糊糊地不知道在哪里下了車,又跟老師左拐右拐走了一段路,進了縣師范學校的校園。
我那次進城沒有對縣城留下什么好印象。原因除了轉向之外還有一個:那天我們老師的對象為了給她和她的倆學生接風,買了兩三斤排骨要燉給我們吃,結果在他的辦公室里用蜂窩煤爐子折騰了兩三個小時都沒燉爛——原來是因為新打的煤球太濕了,半天上不來火。最后,她對象只好氣急敗壞地拆了把舊椅子,填進爐子里燒了才算把肉燉熟。那天晚上我和我同學被安排住在一間師范學生的宿舍里,睡到半夜的時候我都還在想:這縣城有啥好呢,做飯燒煤球,連燉肉都這么費事——要是在我家,只要把干劈柴往自來風灶膛里一塞,不用半小時就能把肉骨頭燉得稀爛。
不過,高中考到縣一中在學校里呆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我慢慢地轉變了對縣城的看法。我那時候上學多數時間都是騎著一輛舊的金鹿牌自行車往返,一來是為了省下幾元車票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縣城里出去轉著玩方便。高中學習任務重,壓力大,我們一般一個月利用周末回家一次,其他日子都住在學校里,這樣在不回家的時候的周末就到城里逛逛,緩解思想壓力。我那時候去的最多的是新華書店,雖然沒買過多少書。另外也去過不少別的地方,還利用一個在縣文化館上班的舅舅的關系混進縣電影院看過幾次免費電影。
現在想一想,那時候雖然學習壓力大,生活條件也不好,卻實實在在過著幸福的慢生活。記得在晚飯后,上晚自習前,我都會跟幾個要好的同學出校門逛一圈。有時候出校門左轉右拐繞過縣文化館的老電影院,然后再左拐走到唐塔附近,看一看在塔頂附近飛來飛去的云燕和蝙蝠,然后,當路燈亮的時候就開始往回走,一邊走一邊聊天,回來的時候往往走另條路,經過縣公安局的門口,再走不遠就回到校園里了。
在周末的時候,如果不回家,我也偶爾會騎上自行車跟著幾個住在縣城里或縣城附近的同學去逛街,或到他們認為有趣的郊區景點去玩。記得他們帶我去過宋金河邊,那時候河水臟臟的,這在從小看慣了黃河大水的我來說那根本不叫河,只能算個臭水溝,因而印象不深。印象深一點的是有一次去看一個什么林,規模雖比不上曲阜的孔林,但那里的上百株柏樹卻也似乎長得頗有年月了,都長得郁郁蔥蔥的,很高大。林中一塊地方或歪或正立著一些石馬、石碑和石人像,雖也都破破爛爛的,倒也還能看得出當年的氣勢。記得有塊碑上寫的是某朝的宰相某某,具體名字我現在卻無論如何都想不起來了。原來我們的小縣以前也曾經出過大人物啊。
去年的時候再回縣城,被同學開車載著在城區好好轉了幾圈,結果發現縣城里竟然到處都是新起了不幾年的高樓,已頗有點都市得模樣了。只是現在的縣城又再度讓我感到陌生了,大概是因為它變得太快而我又跟它親近的時間太少了的緣故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