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詞鑒賞課
- 蔡義江
- 1523字
- 2020-03-13 19:34:28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pái)徊(huái)。
譯文
去年,也是這樣的天氣,就在這座亭臺上,我一杯在手,喝著酒,傾聽你為我唱一曲新詞。美好的時光太短暫了,猶如西下的夕陽難以久留,也不知幾時還會再來。
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眼看著花兒都紛紛零落委地了。只有燕子又飛了回來,好像是過去曾經認識似的。如今,在這落花飄香的小路上,我獨自流連徘徊。
注釋
①“無可奈何”三句:晏殊另有《假中示判官張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梁園(一作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其中有三句與此詞同,只差別一字,即“香徑”作“幽徑”。
賞析
晏殊的詞,實以這首小令最著名,主要因為有“無可奈何”兩句。如注釋所引,這兩句并見于他的七言律中,詩詞中都用,可見作者自己也十分滿意。那么,究竟是先有詩、后取而成詞呢,還是先有詞、后取而成詩,這不容易斷定。但偶句在這首詞中自好,而在律詩中就不見得怎么出色了。所以論詞者說它“自是天成一段詞,著詩不得”(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意致纏綿,語調諧婉,的是倚聲家語,若作七律,未免軟弱矣”(張宗《詞林紀事》)。王士禛甚至舉此作為詩與詞分界中能代表詞的特色的例句。(見《花草蒙拾》)可見佳句也還得置于全篇之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妙處。
“一曲新詞酒一杯”,詞的首句,說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它究竟是眼前事呢,還是去年事,或者竟是去年與眼前都有同樣的事?我們認為它說的是往事。第二句中“去年”“舊”,說的雖然是“天氣”“亭臺”,但實在也兼及聽曲、飲酒,說它非眼前之事;只是在句法安排上,讓它置于發端,以突出往昔的歡樂,其實也就間接地強調了今日的惆悵。眼前事,直到詞的末句才說出,可以說是用了一種倒敘的手法。當然,今昔是聯系著的,有人說是一種“疊影”。反正有今昔相同的,那就是環境,即天氣和亭臺;有完全不同的,那是人事,去年飲酒聽曲而如今獨自徘徊。一、二句都用上四,與下三排比或自對的形式,句法瀟灑,且增強了兩句相關的感覺。因為是說物是人非,所以接第三句就十分自然。“夕陽西下幾時回”與“送春春去幾時回”用意相似,都為表現惋惜與感慨,是不必對詰問作出回答的。李商隱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詩句,詞即借用其意。所以夕陽西下是否當時實景并不重要,寫此句主要還在借景抒發內心對好景短暫的留戀和良辰難再的感嘆。
下片“無可奈何”一聯之妙是多方面的。從對偶來看,自然工巧。歷來多有贊語,如楊慎曰:“‘無可奈何’二語工麗,天然奇偶。”(《詞品》)卓人月曰:“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詞統》)等等。從詩意蘊含來看,也耐人尋味。“花落去”,是惜花,也是惜人,也許就暗示去年唱“一曲新詞”的那位,是說她終不免“春去秋來顏色故”呢,還是別有所指,這只能憑我們的想象了。“燕歸來”,則暗示人不歸,這又增加了人事難料的感觸。詞人面對這無情的現實,除了“無可奈何”外,大概很難再找出別的詞來形容心情了。所以貼切自然。說“似曾相識”,也許是想到燕子曾是去年此地歡會的見證者,所謂“舊事飛燕能說”,那么,燕子對今昔的變化也該感到驚訝吧!總之,為人留下不少想象的余地。從兩句連接上下文來看,也特別自然緊密。“無可奈何”句很像是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的答復。因為日落與花落的象征意義完全一致,而這種事情誰也奈何不得。“花落去”與末句“香徑”相關;“燕歸來”又自然逗出個“獨”字。詞人此時追尋舊夢、悵然若失的情景,在最后點出,因為有了前面的種種描寫,反而顯得更加情意纏綿、韻味悠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