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詞鑒賞課
- 蔡義江
- 1425字
- 2020-03-13 19:34:27
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譯文
彈起音色哀怨的箏,奏一首《湘江曲》,一聲聲,把湘水綠波蕩漾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纖細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來回撥動,用心傳達出內心的怨恨。
面對筵席間的賓客,她眼波緩緩流動,箏柱斜列著,如飛雁成行。彈到最傷心的時候,她那像春山似的兩道黛眉,就低垂下去了。
注釋
①弄:奏樂。②十三弦:唐宋時教坊所用之箏均十三弦,唯清樂用十二弦。③秋水:喻雙目清澈明亮。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玉柱斜飛雁:箏上系弦的玉柱斜列如雁飛成行。④春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雜記》謂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
賞析
這一首詞寫一個彈箏女子的一次演奏,并通過對演奏的描述來表現她的幽怨情懷。
《菩薩蠻》詞調不長,才八句,上下闋各四句,兩句一換韻,自成一小節,全詞四小節,詞就據此以構成內容。先說彈什么曲和曲寫什么。“一弄”就是“一彈奏”的意思,如王維《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湘江曲》”,顧名思義,曲子是描寫湘江和湘江故事的。所以從湘江之景(“湘波綠”)說起。對景,用“寫”字,是描畫的意思。鳴箏聲聲,能令人立即聯想起湘水綠波蕩漾的情景,仿佛把境界全畫出來了。以“寫盡”二字,見箏曲之妙。這還是淺一層。再兩句就深一層,由景而情了。寫彈箏也必定要寫彈箏的人,是文士、僧人還是女子在彈,這是不一樣的。寫人寫什么?從聽眾的視角看去,無非是手指和面目表情。因為是彈奏者,撥弦的手指是淺一層的,先寫;反映內心的面目表情是深一層的,下闋專寫。“纖指”,其為年輕秀媚的女子,可以想見。“十三弦”,是其所弄之箏,也可以揣測到她大概是教坊中的樂伎,因為當時教坊所用的箏,都是十三弦的。以湘江為題的樂曲,總涉及湘妃故事,而湘妃正是淚染斑竹、懷抱“幽恨”的怨女形象。寫恨用“傳”,又著“細”字,使人體會到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細微感情變化,她都能憑借箏聲一一傳出。這“幽恨”既是樂曲中所包含的情緒,也是彈奏者自己身世遭遇的心聲,兩者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下闋的重點轉到寫女子的演奏神情。“當筵”,交代清這次彈箏是席間對賓客的表演。以“秋水”一詞代目,恰好有傳神的效果。雙眸明澈如秋水,其人之聰慧靈巧,不言可知。而“慢”字,既寫出從容專注的神態,又畫出其人柔和而能自重的性情。接一句“玉柱斜飛雁”寫箏的形狀,有點像運用電影鏡頭的剪接技巧,讓我們因此看出彈者的目光緩緩地在箏面上左右移動。寫箏,上闋提到“弦”,這里就說“柱”。一弦一柱,十三根玉柱在箏面上斜著排列,很整齊。以“飛雁”為喻,猶言“雁行”、“雁序”,故箏柱又稱“雁柱”。作者另有一首《生查子》詞曰:“雁柱十三弦,一一春鶯語。”亦是佳作。末尾,鏡頭轉為特寫,樂聲越來越悲,凄婉得令人不忍再聽。隨之,彈者的眉眼也越垂越低,不敢仰視賓客。“斷腸”與前“幽恨”照應,又是感情的高潮。曲與心通,寄托在焉。起用“湘波”,結用“春山”,卻是不同的虛像。而彈者“彈到斷腸時”難以自遏的感情波瀾,也必然沖擊著全神貫注的聽者的心扉。雖然因其低垂黛眉,我們看不見她那雙秋水般的眼眸,但不難想象,當此時刻,她的眼眶中必已滾動著晶瑩的淚水了。沈際飛評曰:“‘斷腸’二句俊極,與‘一一春鶯語’比美。”(《草堂詩余正集》)黃蓼園則曰:“寫箏耶?寄托耶?意旨卻極凄婉。末句意濃而韻遠,妙在能蘊藉。”(《蓼園詞選》)都贊這結尾兩句,是說得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