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文獻
一、引言
余家所保存之古物中,有鄂省革命軍告示及其他要件。茲謄錄于此,故以《辛亥文獻》為題。惟辛亥秋之突然革命,突然成功,其經過已為今日二十歲左右之青年所不能明;非約略說明,不足以見本篇所錄各件之意義。因此,先講故事:
辛亥年(公歷一九一一年)八月,武昌之成功,有謂“出乎意外”者,實則由于預備也。先此,清政不綱,民心離怨,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從事革命,即以“澄清天下”為目的。其乙未(一八九五年)廣州之役,庚子(一九〇〇年)惠州之役,丁未(一九〇七年)潮惠欽廉之役,鎮南河口之役,及丙午(一九〇六年)安慶徐錫麟之刺恩銘,辛亥三月黃花崗之七十二烈士,皆為武昌成功之基礎。并且革命黨同時有三合會,哥老會,同盟會等等組織,莫不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是故武昌之成功,雖似偶然,實有布置,雖是天意,實為人力。
武昌成功之突然,另有一因,即清廷之嚴防,搜捕,殺戮,與窮治也。此四者為之不得法,故自短其生命。八月十七、十八兩日,鄂督瑞澂,于全城搜捕黨人之時,發現印成之告示(其文字見本篇后幅),即將彭楚藩,劉汝夔,楊宏勝等正法。又于督署內查見炸藥一箱,教練隊軍士兩名,視為形跡可疑,即在署前處死。黨人見機關已破,同志被捕,又因黨冊搜去,恐按冊窮治,為救死計,遂有八月十九日之事。工程營首先發動,以“同心協力”為暗號,掣下肩章,手纏白布,號稱民軍。推吳兆麟為總指揮,攻楚望臺,旗兵被殺者數十人。遂趨火藥局劫取子彈,運至蛇山。其時十五協兵士,已齊集大操場,與工程兵合,即大呼“攻督署”。瑞澂,張彪遁去。民軍擁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長,宣布獨立。除北方之直隸,河南,與南方之張勛困守南京外,其他各省均立時響應民軍。
故事已畢,茲先引民軍起義前,瑞澂所搜得之告示全文。
二、民軍告示
下錄民軍告示之原本,不用年月,請注意之:
蓋聞歸仁就義,千古有必順之人心;返本歸原,百年無不回之國運。自昔周不幸,胡虜分張——一見迫于玁狁,再見辱于匈奴。秦漢而還,四夷兇悍。以秦皇之雄鷙,僅拒于長城之外;以漢高之豪武,卒圍于白登之間。雖漢武雄才大略,匈奴之患稍平,終不能犁庭而掃穴。晉魏以來,五胡迭興遞盛,橫攘于河北者二百余年。李唐平之,亦不能斬根而刈蔓。降及宋世,為患尤酷;遼攘于前,金擾于后。及蒙古繼起,竟屋宋社而墟之。我漢族首受軛于游牧威權下者,又垂及百年。自明興而勢始弱矣。崇禎時李闖致亂,三桂作奸。借寇以御敵,迎□以為君,俾彼夜郎自大之心,得以東方入寇,奪我天子乃文之號,儼然南面稱尊。而乃蠻夷大長,既竊帝號以自娛,種族相抗,復殺生民以示武。揚州十日,飛毒雨而漫天;嘉定三屠,匝猩風于遍地。六七族之士民遭殃,數千年之由河變制。編發似尾,同人近于牛馬;剃頭如瓜,變華夏為蠻夷——辱我黃帝軒轅之苗裔,污我堯舜湯武之規模。且也旗員眾多,大權執之掌握,重加誅戮而不恤;漢官寥落,偶爾得參國政,大逞壓制以為快。漢族視若犬馬,□人保如珍珠。罹于萬劫,又經二百余年。嗚呼,決決神州,攘攘貴族,顧乃踐蹴于鐵騎之下,豈無仰首伸眉以與之抗者!今我同胞坐于涂炭,彼異族愈加苛刻。為拯甚矣!尚忍言哉?是以大舉義師,除滅奸(?)賊——憫我漢族于水火,解我漢族于倒懸;令上國衣冠勿淪夷狄,逐異地犬狼,還我河山。凡我漢族,各事如常。從者奮然而來,居者安然自處。毋庸侵擾,各使聞知!
三、軍令
上錄告示后,有軍令七條如下:
革命軍令
一、私逃者斬。
一、奸淫良民婦女者斬。
一、擄掠民間財資者斬。
一、蠱惑軍心者暫。
一、泄漏軍機者斬。
一、擅離職守者斬。
一、不聽調遣者斬。
上錄之軍令,不用引號,請閱眾注意之。
四、六言告示
黎元洪為都督后,即出六言告示。其時不用“民國某年”,而用“黃帝紀元某年某月某日”也。請閱六言告示(不用引號):
中國軍政府大都督黎
今奉軍政府命,告我國民知之:
凡我義軍到處,爾等毋庸猜疑。
我為救民而起,并非貪功自私。
拔爾等于水火,補爾等之瘡痍。
爾等前次受辱,甚于苦海沉迷。
只因異族專制,故此棄爾如遺。
須告今日□奴,并非我漢家兒。
縱有沖天義憤,報復竟無所施。
我今為此不忍,赫然首舉義旗。
第一為民除害,與眾戮力驅馳。
所有漢奸民賊,不許殘息久支。
賊昔食我之肉,我今寢賤之皮。
有人急于大義,宜速執鞭來歸。
共圖光復事業,漢家中興立期。
建立中華民國,同胞無所差池。
士農工商爾眾,必定同逐蠻夷。
軍行素有紀律,一體相待不欺。
愿我親愛同胞,人人敬聽我詞。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廿八日立。
五、宜昌告示
下面所錄(亦不用引號)者,民軍未至宜昌時,先在城中所貼之告示也:
大清政府惡劣,同胞共見共聞。
處處與民爭利,還說寬仁厚澤。
苛稅雜捐日增,用途何人曉得。
違背先朝諭旨,假意國有政策。
本軍順天應民,已從川楚施設。
克日大軍到宜,同胞莫切驚駭。
決不擾害商民,其各自安生業。
漢官倒戈來降,一體務其本業。
六、傳單
當時民軍凡到一地,除告示外,必發傳單,所以安民也。茲錄全文如下:
為傳知事:照得本軍政府奉命天討,原為興漢滅□起見。蓋國以民為本,民以君為戴。本軍政府以安民為本,決不誅降戮服,以致擾害良民。凡爾等人民,務須各守爾職,各安爾業;士不退學,農不變耕,工不改作,商不變其貿易。凡爾人民,一體知悉。須至傳單者!
傳單上各鈐“大漢國民軍司令處關防印”十一字。黎元洪之六言告示(見前)則鈐“中華民國軍政府鄂省都督印”十二字篆文方印。
七、旗式
民軍所用之旗,大概為長方形,其文字如下:
革命軍復漢排□,保教安民。
當辛亥七、八月間,四川成都有乩筆云,“勤吹笙,懶務花,打開煙明自漢家。君不久揚鞭走馬,廷不久鼓角交加。且看麥子一場花,若問太平日,東邊一團瓜。”說者謂此指民軍之旗也,含“民國軍”及“漢”四字。乩筆與文獻無關,姑錄之以見當時人之迷信。
八、附錄
下面影印者,同盟會及國民黨之收據也,皆壬子年(公歷一九一二年)事,故入附錄。
(甲)同盟會據
收據上鈐“中國同盟本部會計之印”十字朱文方印。其付款人姓氏,因非本人,故余特用墨釘以消除之。

同盟會據

國民黨據
(乙)國民黨據
此據鈐“理財科”圓印,又鈐“國民公黨本部”方印。當時之國民黨,自稱“國民公黨”,吾人應注意之。付款人姓氏,亦用墨釘消除矣。
原載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中華月報》第六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