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九〇七年
- 柳亞子詩全注全解
- 邵盈午
- 3524字
- 2020-03-18 12:57:21
聞萍醴義師失敗有作
嗚咽笳聲怨,南朝王氣消。[112]
赤烏吳正朔,[113]黃犢漢歌謠。[114]
胡運百年永,[115]楚風三戶凋。[116]
招魂何處是?江漢水迢迢[117]。
題解
萍瀏醴起義,又稱“丙午萍瀏之役”。是同盟會策動會黨和礦工舉行的武裝起義。1905年,湖南發生水災,官僚豪紳乘機哄拾米價,饑民載道。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等從日本回到湖南聯絡會黨,宣傳同盟會綱領,醞釀起義,相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于12月初爆發后,各路義軍遍布附近幾縣,數日內即占領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鎮,推會黨首領龔春臺為起義都督,發布中華國民軍起義檄文,以同盟會政綱為號召,屢敗清軍,聲勢浩大。清政府調集湘鄂贛及江寧軍隊數萬人鎮壓。起義軍被迫分散作戰,至月中潰敗。劉道一等死難。柳亞子本人并未直接參與此次起義,故曰“聞萍醴義師失敗有作”。
吊鑒湖秋女士(四首)
惡耗驚傳痛哭來,吳山越水兩堪哀!
未殲朱果[118]留遺恨,誰信紅顏是黨魁!
缺陷應彌流血史,[119]精魂還傍斷頭臺。
他年記取黃龍飲[120],要向軒亭[121]酹一杯。
黃金意氣鐵肝腸[122],革命運中最擅場[123]。
天壤因緣悲道韞,[124]中原旗鼓走平陽。[125]
飄零錦瑟無家[126]別,慷慨歐刀有國殤[127]。
一笑人間癡女子,如君端不愧媧皇[128]。
飲刃匆匆別鑒湖[129],秋風秋雨[130]血模糊。
填平滄海憐精衛,[131]啼斷空山泣鷓鴣。[132]
馬革裹尸[133]原不負,蛾眉[134]短命競何如!
憑君莫把沉冤說,十日揚州[135]抵得無。
漫說天飛六月霜[136],珠沉玉碎[137]不須傷。
已拚俠骨成孤注,贏得英名震萬方。
碧血摧殘酬祖國,[138]怒潮嗚咽怨錢塘。[139]
于祠岳廟[140]中間路,留取荒墳葬女郎。
題解
此詩作于1907年。這一年正是我國近代歷史上的“多事之秋”:徐錫麟在安慶謀刺恩銘,秋瑾于紹興就義,楊卓霖遇害,潮州黃岡、惠州起義先后受挫;黃興兩番進攻欽、廉一帶,并偕胡漢民襲取廣西鎮南關,亦相繼失敗……這一系列事件無疑會給詩人的心頭籠上濃重的陰影。在此詩中,詩人將秋瑾喻為銜石填海的精衛,足見詩人并不甘沉淪,一種殄滅仇讎、光復河山的拯世宏愿盈溢于墨楮之中。至若“六月飛霜”“錢塘怒潮”諸典的化用,皆有無窮悲慨寄焉。由于第四首前三聯的超大容量,尾聯一出,足以收綰全篇——一腔忠烈的鑒湖女俠,自當與于忠肅、岳武穆名垂千古矣。按:秋瑾,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1904年留學日本,次年先后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1906年為反對日本取締留日學生而歸國。在上海主編《中國女報》,力倡女權,昌言革命。1907年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發動皖、浙兩省起義。徐起義失敗后,清軍于同年7月13日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不屈。是月15日就義于紹興古軒亭口。
無題
偕劉申叔、何志劍、楊篤生、鄧秋枚、黃晦聞、陳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張聘齋海上酒樓小飲,約為結社之舉,即席賦此。
慷慨蘇菲亞[141],艱難布魯東[142]。
佳人[143]真絕世,余子[144]亦英雄。
憂患平生事,文章感慨中。
相逢拚一醉,莫放酒樽空。
題解
柳亞子與陳去病、高天梅因傾心反清革命,夙有結社之愿。1907年冬,為醞釀組織南社,曾在上海相約諸友酒樓小飲,柳氏即席賦成此詩。約2年后,南社正式成立。此詩極贊無政府主義者蘇菲亞、布魯東,并將其視為楷模。此激壯之聲,雄杰之態,無疑是詩人力拯國運的政治激情的外化。按:劉申叔,名師培,又名光漢,號左庵;何志劍,名震,為劉氏之妻。二人皆為江蘇儀征人,曾在日本創刊《天義報》,宣傳無政府主義。1909年,劉申叔為清兩江總督端方收買,出賣革命黨人。故南社正式成立時,劉、何并未加入。
楊篤生,名守仁。湖南長沙人。曾任《神州日報》主筆, 1911年以痛憤國事,在英國利物浦蹈海自殺。未加入南社。
鄧秋枚,名實。廣東順德人。曾發起“國學保存會”,出版《國粹學報》《神州國光集》等,宣傳反清革命。后未加入南社。
黃晦聞,名節。廣東順德人。與鄧實等組織“國學保存會”,并創辦《國粹學報》,后加入南社,以詩文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為北京大學教授,政治上趨于保守。
張聘齋,名家珍。江蘇金山人。南社成員。
四月二十五日(四首)
傷心今日是何日?忍死遺民[145]淚眼枯。
從此中原虛正朔[146],遂令驕虜擅皇都[147]。
魂依鳳輦排閶闔,[148]血灑龍髯泣鼎湖[149]。
二百年來仇未復,普天猶自奉胡雛[150]。
閩越金陵蔓草荒,[151]桂林靈氣擁真皇。[152]
三忠[153]戮力身先殉,半壁偏安[154]事可傷。
西粵存亡歸閣部[155],南云慘淡話中湘[156]。
最憐[157]日暮途窮后,猶有揮戈李晉王[158]。
翠華[159]搖落百蠻中,姬、姒[160]河山夢已空。
辛苦鶚音還粵地,[161]猖狂狼子脅秦封[162]。
蒙塵豈是徽欽主?[163]鐫石爭夸弘范功。[164]
回首高皇[165]干凈土,神州依舊混華戎。
天南義旅[166]起堂堂,司隸威儀[167]舊帝鄉。
小挫縱然聞洱海,[168]大勛終望集昆陽[169]。
一成興夏誅寒浞,[170]三戶[171]亡秦憶楚王。
好待收京傳露布[172],十三陵[173]畔奠先皇。
題解
關于此詩,作者另有詩題云:“四月二十五日,前明永歷皇帝殉國紀念節也。”按:永歷帝,即桂王朱由榔。據《南疆逸史·永歷帝》載:“十二月丙午朔,大清兵至,白文選(南明將領,桂王時,功封鞏昌王)自木邦(在云南龍陵縣南邊外潞江之西)降;戊申,緬送上與太子至軍前。明年三月丙戌,至云南府;四月戊午望日蒙難……蒙難之日,暴風雷雨,晝晦,士卒皆出涕。叢葬于北門之外。”按:清末愛國志士鼓吹民族革命,往往以追思明朝亡國之痛,寄托悲憤,此即柳亞子以《四月二十五日》制題之所由。如陳去病在給高旭的信中便痛切陳詞道:四月二十五“為漢族最慘苦、最傷痛之一日。蓋永歷英主生為俘囚亦既已矣,而身受絞殺,死后更遭揚灰之戚,較諸楊璉真珈搗毀宋六陵,取理宗頂骨為飲器,其殘忍為甚。……故特告君及安如(即柳亞子),務必來西湖向蒼水墓上一哭,以泄吾無窮之悲。”在《永明皇帝殉國實紀》一文中,陳氏又說,歷史上的這一天是“吾皇漢民族永墮于奴隸牛馬之第一日也”。而在現實中,革命黨人現在已經在云南發動了起義:“一剝而不復者,終古無是理也;有因而弗革者,吾又未之聞也。是以一發千鈞,卜生機于碩果,普天同憤,須有待于今時。爰紀確聞,以告同志,庶幾勖勵,用報大仇……而我今國民軍政府之進攻云南者,當共見有彩幢羽葆,立云中指麾,而益鼓動震奮以殺賊也,必矣。”(《永明皇帝殉國實紀》)陳去病相信天道的循環往復本身將為“革”提供便利。
陳去病的上述知見,在柳亞子的心中激起強烈的共鳴。他深信發生在“舊帝鄉”的云南起義一定會得到更多的庇佑。一旦起義成功,則一定要用勝利的歡呼,告慰明朝歷代皇帝的英靈:“好待收京傳露布,十三陵畔奠先皇。”全詩充溢著對清廷懼外媚敵的無恥行徑的極度鄙夷,對外夷憑陵、清廷顢頇無能的現狀深致憂慮,對發生在“舊帝鄉”的云南起義寄予厚望,詩人的一腔憂國憂民的血淚真情,奪紙而出。
自題磨劍室詩詞后
劍態簫心不可羈[174],已教終古負初期[175]。
能為頑石方除恨,便作詞人亦大癡。[176]
但覺[177]高歌動神鬼,不妨入世任妍媸[178]。
只慚洛下書生詠[179],灑淚新亭[180]又一時。
題解
1903年,柳亞子自題詩稿曰:“磨劍室詩集”,且自稱“磨劍室主”,蓋取意于唐詩人賈島《俠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借以自道行藏;柳亞子之所以崇尚作為“內美”之象征的“劍氣”,無疑與詩人那種渴望建功立業的郁勃襟懷、沛然莫可御之的正大之氣互為表里。
無題
南社會于虎丘之張東陽祠,同邑陳巢南、吳縣朱梁任、虞山龐檗子、云間陳陶公、上海朱少屏、婁東俞劍華、馮心俠、寶山趙夷門、丹陽林力山、毗陵張采甄、張季龍、魏塘沈道非、山陰諸貞壯、胡栗長、歙縣黃濱虹、順德蔡哲夫、福州林秋葉、太原景秋陸咸來蒞止,蓋自社事零替以來,三百年無此盛矣!詩以紀之寂寞湖山歌舞盡,無端豪俊[181]又重來。
天邊鴻雁聯群至,籬角芙蓉[182]晚艷開。
莫笑過江典午鯽[183],豈無橫槊建安才[184]。
登高能賦[185]尋常事,要挽銀河[186]注酒杯。
題解
此詩系柳亞子為紀念南社成立而作。為增加“史”的因素,詩人巧妙地發揮了詩題這種“附加成分”的敘事功能,將南社成立的地素、人素(文本涉及的人物)、時素(文本涉及的時間范疇),通過詩題錨定在特定的歷史規約的系統上,從而解決了以詩紀事的困難,然后便可騰出手來,盡情地感事抒懷,用心在焉。按:南社為辛亥革命時期進步的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旭、柳亞子發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對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起過積極作用。
南社早期參加者多為同盟會會員,民國政要黃興、宋教仁、陳英士等皆曾隸社籍。其后社員達千余人,但政治思想面貌趨于復雜: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員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隨著革命的發展,少數人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少人則投靠北洋軍閥和反動政治派系,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反對者。1923年終于因內部分化而停止活動。社員所作詩、詞與文章,輯為《南社叢刻》,共出2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