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如今在中國,喜歡柳宗悅的人越來越多,希望進一步了解柳宗悅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了解柳宗悅的生平,了解與柳宗悅思想轉變形成相關的事項。
柳宗悅是日本的民藝運動之父。雖然“民藝”在日本的文化中并非主流,但柳宗悅卻通過民藝運動的實踐,構建起具有東方特色的思想文化體系和生活美學理念,并且以此來喚醒戰后日本社會以及民眾對文化傳統的熱情,在保護與傳承日本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隨著柳宗悅多種文字譯著的出版,他的著作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的《詩經》中,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句子,意指借助外力來完成既定行為。在當下,通過閱讀了解柳宗悅,我們或可找到可資借鑒的思想和方法,在弘揚傳統、繁榮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一
柳宗悅曾經來過中國。1916年8月,柳宗悅與友人結伴經朝鮮來到中國。9月到北京,拜訪了正在中國訪問的英國陶藝家巴納德·里奇。在北京期間,柳宗悅與友人一同游覽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對古代中國人民的創造贊嘆不已。此次的朝鮮、中國之行,給柳宗悅以極大的觸動。回到東京后,他在《白樺》
雜志的編輯手記中寫下了他的感受:“以往我們都只偏向介紹西洋藝術,今后希望能時常以新的眼界介紹東洋的作品。我們再度用嶄新的心去省視這些無論在精神上或表現上都令人驚嘆、屬于我們的固有藝術,相信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們已在異鄉汲取到應該汲取的東西,今后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國土中掘土深耕。”
此后,除了1940年到中國東北地區、1943年3月到中國臺灣地區考察訪問之外,柳宗悅再也沒有機會踏上這塊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對他的文化思想之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土地。
在四十多年后再度來到中國的,是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思想。在1985年4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工藝》雜志上,刊登了兩篇柳宗悅的文章,一篇為《民藝的性質與界限》,另一篇為《民藝館的使命》;同一期雜志的“小辭典”欄目中,也介紹了日本的“民藝”和“日本民藝運動”。這是最早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刊出的柳宗悅文章和對日本民藝與民藝運動的介紹。此后,在《裝飾》、《藝苑》等雜志上,也陸續刊出柳宗悅著作的譯文和日本民藝運動的情況介紹。日本民藝運動的情況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成為當時文化藝術界學者的關注焦點。
1991年,柳宗悅的重要著作《工藝文化》中譯本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次年在臺灣以《工藝美學》為名翻印出版;2002年,從《柳宗悅全集》中選譯的《民藝論》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中收入了柳宗悅的代表論文和田野報告共36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柳宗悅在民藝研究方面的成就。從2006年起,《工藝文化》經重大修訂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重版,并與此后陸續問世的《工藝之道》、《民藝四十年》、《日本手工藝》組成“工藝文化譯叢”,系統地介紹了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思想和生活美學的理念,在中國的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柳宗悅的書亦成為許多愛好傳統手工藝的朋友們的愛讀之物。一些由中國學者著述的關于日本民藝運動及其理論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版,中國的藝術院校中也有了與日本民藝和民藝運動相關的課程,一些研究生的論文亦以此為研究主題。如今,在中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以“民藝”為名的公司和作坊。這樣的情形,大概是柳宗悅生前沒有想到的。
二
柳宗悅出身優越,家境富裕殷實。父親是日本海軍的技術高官,對日本近代海軍的建設有著諸多貢獻,還是一位“和算”的專家,亦精于日本傳統的書畫、歌謠、茶道、烹飪,雖然在柳宗悅兩歲時病逝,但其生前舉止對柳宗悅的成長影響甚大。
從小到大,柳宗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6歲開始就在日本的貴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小學)就讀,一直到高等科(高中),成績均名列前茅,1910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日本天皇恩賜銀表。1910年9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學習宗教、科學與藝術,于1913年畢業,畢業論文是與神秘主義相關的《心理學非純粹的科學》。
學習成績優秀的柳宗悅,從心底厭煩大學刻板的學習方式。1913年6月23日,崇尚自由的柳宗悅在給戀人中島兼子的信中說:“方才剛考完試。我再也不想踏入大學了,我想永遠與書院和大學斷絕關系。”
在學習院讀高中時,柳宗悅與同學兼好友志賀直哉、武者小路實篤
、里見弴
等人創辦了《白樺》雜志,并發表多篇文章和譯文,內容涉及西方文化的多個方面。1911年10月,柳宗悅的第一本著作《科學與人生》由籾山書店
出版。此時的日本社會,依然延續著明治以來的“脫亞入歐”
西化風氣,青年時期的柳宗悅受此影響甚多,在其發表的文章中,以介紹西方哲學、西方美術、西方文學和基督教神學的內容為多。
1914年的9月,新婚不久的柳宗悅在其千葉縣我孫子町手賀沼附近的寓所中,接待了在其學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客人,一位名叫淺川伯教的朝鮮青年。他的到訪,是希望能夠親眼看到法國雕刻家羅丹
送給《白樺》雜志的三件雕刻作品,作為初次上門的見面禮,他帶了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送給柳宗悅。這件美麗的瓷器,引發了柳宗悅對民藝的興趣。在同年12月號《白樺》雜志的“我孫子來函”欄目中,柳宗悅寫下了他的感想:“首先,想敘述一項最近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這種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于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事物的形體是無限的’,當意識到這個單純的命題時,對自己而言就是一片新的神秘領域。要從冰涼的泥土中感受到人類的溫暖、高貴與莊嚴,此前我從未想過。就我所知的范圍內,對此造型美有強烈感受的民族是古代的朝鮮人,能夠與之比肩的恐怕就是中國人了。”這樣的認識,在此后對民藝的考察、研究過程中不斷地得以強化,影響了柳宗悅一生。
三
“民藝”一詞是柳宗悅創造的新詞,意指“民眾的工藝”。在柳宗悅的“民藝”出現以前,這些“民眾的工藝”一般被叫作“雜器”、“雜具”、“粗貨”、“不值錢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是“不斷使用的物品,任何人都離不開的日用品,與每天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物品,這些都可以叫作民藝品。其并非珍貴之物,而是大量制作的、到處可見的、能夠便宜買到的、任何地方都有的,這就是民藝品。”
在柳宗悅看來,“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于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于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并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
這樣的認識來自柳宗悅的調查與實踐。1920年代,為中國古代藝術和朝鮮李朝瓷器所震撼的柳宗悅開始了他的東洋之美的探求。在此期間,主要是對朝鮮的李朝瓷器和日本的木喰佛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在考察的過程中,柳宗悅再次為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所吸引,并且進行了記錄與采集。這些民眾的生活用品,是十多年后日本民藝館陳列的主要展品。
1915年8月,柳宗悅第一次到朝鮮考察,經釜山到晉州
,接著去海印寺
、慶州石窟庵
訪問考察,然后去了京城
,住在淺川伯教的弟弟淺川巧
家中。淺川巧是年2月剛結婚,家里的日常用品是一般朝鮮民眾使用的工藝品,這些物品同樣給予柳宗悅以極大的震撼,使他更加確信朝鮮民族固有的造型美具有普遍的意義。多年后他回憶往事時寫道,“朝鮮的民藝之美讓我大開眼界”。
在淺川兄弟的陪同下,柳宗悅在考察京城古跡的同時,還到古董店去尋訪李朝瓷器和其他的古代藝術品。柳宗悅還對朝鮮的獨立運動極為關心,曾經發表文章表示聲援
。
這一階段的考察研究工作成果,初步體現在1921年5月7日于東京市神田區流逸莊舉辦的“朝鮮民族美術展覽會”和1924年4月在漢城景福宮內的緝敬堂“朝鮮民族美術館”的陳列中,更多的影響則顯現在此后的相關研究中。
1924年1月,柳宗悅去山梨縣甲府池田村村長小宮山清三的家中調研其收藏的李朝瓷器,為小宮山家中收藏的一尊三體木喰佛像所吸引。木喰佛是指木喰上人
所雕刻的面帶微笑的佛像。長期以來,這些江戶時期的作品被當作拙劣的半成品,散落在各地不為人們所重視。1925年,柳宗悅在回顧初見木喰上人作品的過程時寫道:“我的生活一天也不能離開美的世界,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心能夠因為美而快速跳動。如此,無論怎樣也能夠發現很多以往隱藏于世界中的美。當令人驚訝的上人作品映入我之眼簾的一剎那,我的心已經為其所吸引。在給友人的信中,我毫不遲疑地寫下‘上人是江戶幕府末期最大的雕刻家’。上人使得我如此清醒,與其說是我發現上人,還不如說我被上人所發現。”
這一過程被柳宗悅視為“特殊的緣分”,因而發愿對木喰佛進行研究。
第一次的“木喰五行上人木雕佛展覽會”于1925年4月在東京帝國大學的佛教青年會館舉行,柳宗悅曾親臨會場講解。在展覽期間,柳宗悅結識了前來觀看展覽的陶藝家河井寬次郎和浜田莊司
,交談中發現相互的理念甚為接近。自此,彼此成為終生的重要朋友。
不久,在赴和歌山考察木喰佛的旅途中,柳宗悅和他的朋友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創造了“民藝”一詞
,并且萌生了建立民藝美術館的想法。
四
經過十年的籌備,在社會多方面的支持下,日本民藝館于1936年10月開館,柳宗悅擔任首任館長,與同是由柳宗悅擔任會長的、成立于1934年的日本民藝協會
一道,在推廣日本民藝運動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事實上,自1926年4月發布《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以來,柳宗悅和他的朋友們一直為籌建日本民藝館做準備工作。當時的社會上,對于“民藝”的觀念還處于半信半疑的時期,有人認為(歷史上一直認為)這是“粗貨”,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不值得為此進行工作。柳宗悅則認為:“對于這些一直得到贊譽的物品,我們往往感到缺乏美感;反而倒是生活中每天使用的器具,激發了我們強烈的愛意。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并沒有基于某種理論,也不是預先有什么決定。我們除了直接觀察物品之外,并未再下任何功夫。是在了解之前,在此為我們展示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場面。我們想把這樣的喜悅傳達給他人;我們想通過物之媒介來訴說已被人們忘卻的美;我們感到可以在這一新的領域從事以往從未有過的工作。就這樣,我們終于自覺地擔當起這一應該完成的任務——建立美術館。”
此后的民藝調查,有了更強的目的性和動力。
從1927年6月22日起,柳宗悅及其同仁在東京銀座鳩居堂舉辦了為期5天的“日本民藝展覽會”。關于這個展覽會,柳宗悅的想法是:“在這次展覽會上,我們想以物品為媒介,向世人展示我們所見到的正宗的工藝。這在許多性質上,跟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此找不到一件有名款的作品,全部是出自無名工匠之手的作品。平凡的工匠顯示了非凡之美。以前這些器物的價值都沒有被認識,這些廉價的作品訴說的是美。我們并不指望展覽能有怎樣的成效,而是坦率地向人們傾訴發現了美的喜悅。”
這次展覽之后,雖然又在各地舉辦了幾次民藝的展覽,但是關于“民藝”的爭論仍在社會上持續。然而,“對時代很敏感的山中定次郎
老先生,預計到將來民藝品會成為古董的前景,便以日本第一古董商山中商會的身份,打出了‘民藝展’的招牌,很快就于昭和五年(1930)在東京及大阪舉辦了展覽會,‘民藝’這一新的詞匯便也推向了社會。……最先被新村出博士所編的《辭苑》所收錄。”
日本民藝館開館后,每年都要更換四五次展品,讓經常來民藝館的觀眾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還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特別展覽,如“朝鮮工藝之美展”、“沖繩工藝展”、“中國彩陶展”、“印度染織作品展”、“墨西哥面具展”等,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每年春季由日本民藝協會舉辦的民藝新作展,則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展覽。柳宗悅認為:“如果將美的問題囿于過去的歷史,那么,這只是玩賞性的鑒賞。對于我們來說,為新作品的誕生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進而通過生產來發展。因此,我們對于影響未來的新作品的展示,也必須全神貫注。跟未來的聯系,要比跟過去的聯系更為重要。民藝館必定與人們今天和明天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感到,在民藝館中介紹我們信任的個人作家的作品以及現在仍然健在的地方民藝,是我們的重大使命。”通過這樣的展覽,民藝館推出了一大批民藝新人和新的民藝作品,使民藝的傳統在當代的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
日本民藝協會是以振興日本民藝運動為宗旨的團體,是日本各地三十余家民藝協會的聯合體。從1947年起,每年都要舉行全國會員大會,從1973年起,每年夏季要在各地舉辦短期的民藝學校,以訪問作坊、體驗民藝的方式,輔之以理論的講授,促進大眾對民藝的正確理解,推動民藝運動的深入。創刊于1939年4月的《民藝》雜志,中間曾因戰爭而休刊,1957年10月開始作為日本民藝協會機關刊物發行,在介紹各地民藝的同時,還曾發表大量理論文章,是民藝研究的標尺,如今已經出版了760期。
1961年5月3日,柳宗悅病逝;7日,日本民藝館為其舉行了館葬儀式。
此后,接替柳宗悅擔任日本民藝館長的是其摯友浜田莊司,而接任日本民藝協會會長的是大原總一郎。浜田莊司是日本著名陶藝家,曾經長期追隨柳宗悅;大原總一郎雖然是企業家,但其家族曾長期贊助民藝事業。這兩位都是與民藝運動有著密切關聯的人,在他們的主持下,民藝運動的事業能夠沿著柳宗悅確定的方向健康發展。
五
柳宗悅曾經是西方文化的擁躉,后來在朋友的影響下,通過對傳統的學習和對社會生活的調研,終于將其研究的重點轉向了日本的傳統,并通過推廣民藝運動促進了日本社會對民眾的工藝暨民間日常生活的重視和關注,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色的以“用之美”為核心的“美之思想”。柳宗悅思想觀念的轉變、形成、發展的軌跡,大致可以從他所發表的文章和著作的內容及時間上看出端倪。從1916年起,柳宗悅文章的主要內容為:“朝鮮工藝(從明治[1868—1912]末至大正[1912—1926])、木喰佛(大正末至昭和[1926—1989]初)、各國工藝品(昭和初至今)、美術館建設、訪問沖繩、茶道問題、美的問題。”
柳宗悅年輕時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是由李朝瓷器引發的,后來“由于鐘情于李朝的工藝品而多次赴朝”,對朝鮮民間的社會生活和文物古跡的狀況極為關注。1919年朝鮮發生民族獨立運動
時,柳宗悅以他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1920年底,柳宗悅在征求了淺川巧的意見后,發表了《關于朝鮮民族美術館的設立》一文,文中寫道:“令人難以忘懷的李朝時期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基于積極的理由可以判斷,詰問李朝作品之美是否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是缺乏洞察力的偏見。一朝的勃興需要對文化藝術予以新的方向和刺激。李朝時期的作品擁有特別風韻,能夠觸動人的心靈。五百年來,這些物品每天都與民族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我們能夠從這些日常的器具中,感受到朝鮮民族的特質以及溫熱的血之流動。實際上,這些物品一直在持續發揮著作用。若是要了解今日之朝鮮,就要準確了解朝鮮近代的藝術,這是非常迫切的。今后,根據這些收集的作品,李朝之美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自從在考察李朝瓷器的過程中與木喰佛邂逅,柳宗悅從1924年起花了兩年的時間集中全力進行考察研究。1924年6月,柳宗悅在木喰上人的出生地甲斐國古關村丸畑考察時發現了木喰上人的親筆記錄文書。這一發現,使柳宗悅的研究更加翔實可靠。兩年中,柳宗悅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文章;從1925年5月在“木喰五行研究會”的會刊上連載《木喰五行上人研究》,并作為特別號結集出版。
在探尋木喰上人行跡的旅行中,他也考察了日本各地的手工藝品,這些樣式純樸的民眾的作品打動了柳宗悅。他認為實用與美是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東西,是不受任何美之理論影響的無心之作,是在貧窮的農家和鄉村工場中生產出來的。簡言之,是真正的地方的、鄉土的、民間的東西。是自然中涌現的、不做作的產品,其中真正的美之法則是值得注意的。”“器物在任何地方都與當地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只有正直地生活者,才會天降洪福。用和美不是叛逆的世界,而是物心一如所至。”
六
隨著時間的推移,柳宗悅及由其倡導的民藝與民藝運動的事業,以及柳宗悅的思想和民藝運動的意義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新認識。
事實上,民藝之所指的界限是籠統的。柳宗悅只是告訴人們:民藝是“民眾的工藝”,至于其概念、分類、歷史、特征等,基本上沒有進行論說。因為柳宗悅認為:“試圖在事先獲得知識者,是不能完全理解美的。茶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是先看,是對物的直觀。”他在這里提出的“直觀”,是來自實踐的體會。在分析了古代茶人如何選擇茶器的過程后,柳宗悅總結出:“一旦直觀,就能夠清晰地通過直觀去發揮作用。他們無須依賴文獻,也不會依賴銘文,不用詢問是誰之作,也不跟從別人的評論,更不是為古老而愛。直觀,是物與眼之間沒有遮擋,是直接的、鮮明的印象。眼無點塵,所以才能夠毫不猶豫地判斷。”
這樣的想法,與佛教的“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的思想相一致,可謂異曲同工。
柳宗悅提出:“美即是生活,這樣實用的民藝是唯一的。只有這樣有特色的民藝,才有如實表現民族獨立性的力量。必須認識到,民藝的健康的發育與美之國度的實現有著最為密切的緣分。”“為了充實這樣的理想,在人們的生活即日常生活中融入美才是至關重要的。……民藝品必然是生活中的用具,所以任何民藝品都是重要的。為了美之國度的再現,只有使民眾與美結緣,生活與美的距離才能縮短。此時,民藝的使命是何等了得。”
這樣的思想,在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發展成為生活美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行動準則。
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東漸,中國人在接受西方事物的同時,也放棄了許多優良的傳統,丟掉了很多好的東西。曾經有一段時期,傳統手工藝被視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要予以淘汰,而其中具有審美傾向的工藝美術,也在努力地脫離“工藝”,向著“美術”發展,直接導致傳統手工藝成為了對象化的事物——觀賞的對象、研究的對象、討論的對象、保護的對象,完全脫離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而某些其他行業的專家們也時常給這個行業出一些“高大上”的主意,使得這個行業的人們無所適從。
如今,在國家倡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背景下,傳統手工藝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自當重新認識傳統手工藝的優秀傳統,梳理傳統手工藝的知識體系,構建傳統手工藝的新的傳承途徑,以新的創造服務于人民的社會生活。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柳宗悅對我們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今天閱讀柳宗悅,在享受其獨特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和優美的文筆的同時,若是能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狀況進行思考,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
祝大家開卷有益!
丙申年谷雨于金陵清溪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