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如今在中國,喜歡柳宗悅的人越來越多,希望進一步了解柳宗悅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了解柳宗悅的生平,了解與柳宗悅思想轉變形成相關的事項。

柳宗悅是日本的民藝運動之父。雖然“民藝”在日本的文化中并非主流,但柳宗悅卻通過民藝運動的實踐,構建起具有東方特色的思想文化體系和生活美學理念,并且以此來喚醒戰后日本社會以及民眾對文化傳統的熱情,在保護與傳承日本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隨著柳宗悅多種文字譯著的出版,他的著作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的《詩經》中,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見《詩經·小雅·鶴鳴》篇。的句子,意指借助外力來完成既定行為。在當下,通過閱讀了解柳宗悅,我們或可找到可資借鑒的思想和方法,在弘揚傳統、繁榮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柳宗悅曾經來過中國。1916年8月,柳宗悅與友人結伴經朝鮮來到中國。9月到北京,拜訪了正在中國訪問的英國陶藝家巴納德·里奇巴納德·里奇(Bernard Leach,1887—1979),英國陶藝家。自1909年初次到日本后,曾多次到日本,考察并指導民間陶藝匠人制陶,為柳宗悅先生的密友,日本民藝運動的支持者。。在北京期間,柳宗悅與友人一同游覽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對古代中國人民的創造贊嘆不已。此次的朝鮮、中國之行,給柳宗悅以極大的觸動。回到東京后,他在《白樺》《白樺》,日本的文藝雜志,由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里見弴、有島武郎、有島生馬、長與善郎、木下利玄、郡虎彥、柳宗悅等人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創辦,因大正十二年(1923)關東大地震而停刊。對小說、詩歌、戲曲、評論、翻譯、美術等文藝領域的動態進行報道和評論,在各專業領域均有較大的影響。雜志的編輯手記中寫下了他的感受:“以往我們都只偏向介紹西洋藝術,今后希望能時常以新的眼界介紹東洋的作品。我們再度用嶄新的心去省視這些無論在精神上或表現上都令人驚嘆、屬于我們的固有藝術,相信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我們已在異鄉汲取到應該汲取的東西,今后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國土中掘土深耕。”見《白樺》雜志第7卷第11期。此后,除了1940年到中國東北地區、1943年3月到中國臺灣地區考察訪問之外,柳宗悅再也沒有機會踏上這塊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并對他的文化思想之形成產生重大影響的土地。

在四十多年后再度來到中國的,是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思想。在1985年4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工藝》雜志《中國民間工藝》雜志,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主辦,張道一主編,1984年10月創刊,共出版17期13冊。上,刊登了兩篇柳宗悅的文章,一篇為《民藝的性質與界限》,另一篇為《民藝館的使命》;同一期雜志的“小辭典”欄目中,也介紹了日本的“民藝”和“日本民藝運動”。這是最早在中國大陸地區正式刊出的柳宗悅文章和對日本民藝與民藝運動的介紹。此后,在《裝飾》、《藝苑》等雜志上,也陸續刊出柳宗悅著作的譯文和日本民藝運動的情況介紹。日本民藝運動的情況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成為當時文化藝術界學者的關注焦點。

1991年,柳宗悅的重要著作《工藝文化》中譯本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次年在臺灣以《工藝美學》為名翻印出版;2002年,從《柳宗悅全集》中選譯的《民藝論》[日]柳宗悅著,徐藝乙主編,柳宗理序,孫建君、黃豫武、石建中譯《民藝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中收入了柳宗悅的代表論文和田野報告共36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柳宗悅在民藝研究方面的成就。從2006年起,《工藝文化》經重大修訂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重版,并與此后陸續問世的《工藝之道》、《民藝四十年》、《日本手工藝》組成“工藝文化譯叢”,系統地介紹了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思想和生活美學的理念,在中國的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柳宗悅的書亦成為許多愛好傳統手工藝的朋友們的愛讀之物。一些由中國學者著述的關于日本民藝運動及其理論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版,中國的藝術院校中也有了與日本民藝和民藝運動相關的課程,一些研究生的論文亦以此為研究主題。如今,在中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以“民藝”為名的公司和作坊。這樣的情形,大概是柳宗悅生前沒有想到的。

柳宗悅出身優越,家境富裕殷實。父親是日本海軍的技術高官,對日本近代海軍的建設有著諸多貢獻,還是一位“和算”日本古代的數學方法,盛行于江戶時代,不僅開拓了相當于代數的方程式,亦可求出圓周率、曲線圖形面積,以及曲線所圍成的立體體積等。明治以后為西方傳入的西洋數學所取代。的專家,亦精于日本傳統的書畫、歌謠、茶道、烹飪,雖然在柳宗悅兩歲時病逝,但其生前舉止對柳宗悅的成長影響甚大。

從小到大,柳宗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從6歲開始就在日本的貴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小學)就讀,一直到高等科(高中),成績均名列前茅,1910年4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日本天皇恩賜銀表。1910年9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學習宗教、科學與藝術,于1913年畢業,畢業論文是與神秘主義相關的《心理學非純粹的科學》。

學習成績優秀的柳宗悅,從心底厭煩大學刻板的學習方式。1913年6月23日,崇尚自由的柳宗悅在給戀人中島兼子中島兼子(1892—1984),生于日本東京。女低音歌唱家。嫁給柳宗悅之后改名柳兼子。1912年畢業于東京音樂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師從挪威歌唱家漢加·貝爾德教授。曾留學德國,回國后開創了日本西洋音樂界活潑的演奏活動,至85歲仍開獨唱音樂會。歷任自由學園、日本音樂學校、帝國聲音學校講師和國立音樂大學教授,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每天音樂獎(1950年,特別獎)、紫綬褒章(1961年)、日本藝術院恩賜獎(1964年)。的信中說:“方才剛考完試。我再也不想踏入大學了,我想永遠與書院和大學斷絕關系。”

在學習院讀高中時,柳宗悅與同學兼好友志賀直哉志賀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生于宮城縣石卷町,1885年(明治十八年)隨父母遷居東京,父親為實業家,母親在其13歲時逝世。1910年肄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1910年與友人共同創辦《白樺》雜志,其思想受其朋友武者小路實篤的影響,小說多以其家族生活為素材,代表作有《暗夜行路》、《雨蛙》、《灰月》、《白線》等。1949年獲日本政府文化勛章。、武者小路實篤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東京人,日本小說家、劇作家、畫家。1908年畢業于學習院高等科,入東京帝國大學社會科學習,次年退學。年輕時醉心于文學,受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影響,提倡人道主義。1910年與有島武郎、志賀直哉、柳宗悅等創辦《白樺》雜志,為白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51年被授予文化勛章,1952年成為藝術院會員。、里見弴里見弴(1888—1983),日本神奈川縣橫濱人,著名小說家。本名山內英夫,父親名有島武,隨母姓,自幼在有島家長大,學習院高中畢業后,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中途退學。受其兄長作家有島武郎、畫家有島生馬的影響,于1910年參加創辦《白樺》雜志,創作和翻譯小說、詩歌。1916年脫離白樺派,參加創辦《人間》雜志。191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善心惡心》。1922年后發表長篇小說《多情佛心》、《安城家的兄弟》,多描寫藝妓生活。作品著重心理描寫和人物對話,講究藝術技巧。曾獲第二屆菊池寬獎,多次獲讀賣文學獎。于1959年獲日本文化勛章,為日本藝術院會員。著有《里見弴全集》10卷。等人創辦了《白樺》雜志,并發表多篇文章和譯文,內容涉及西方文化的多個方面。1911年10月,柳宗悅的第一本著作《科學與人生》由籾山書店籾山書店,位于日本東京市場筑本愿寺前附近,創辦于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其前身為高浜虛子創辦的俳書堂。主要出版俳書和文學作品以及相關內容的雜志。出版。此時的日本社會,依然延續著明治以來的“脫亞入歐”由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1835—1901)提出,主張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于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福澤諭吉為日本選擇的振興之路,就是擺脫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進而使日本成為歐洲型的民族國家。西化風氣,青年時期的柳宗悅受此影響甚多,在其發表的文章中,以介紹西方哲學、西方美術、西方文學和基督教神學的內容為多。

1914年的9月,新婚不久的柳宗悅在其千葉縣我孫子町手賀沼附近的寓所中,接待了在其學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客人,一位名叫淺川伯教淺川伯教(1884—1964),生于日本山梨縣高根町,雕刻家。大正二年(1913)為振興朝鮮的美術而赴朝,任京城的小學訓導。1919年辭去小學的工作,成為新海竹太郎的入室弟子,1920年雕刻作品《木履之人》入選帝展。曾多次與其弟一起陪同柳宗悅、富本憲吉等人調查朝鮮陶瓷窯的情況,后在《李朝陶瓷器展覽會》發表題為“李朝陶瓷器的歷史”的演講。1945年曾在朝鮮民族美術館工作一年,于昭和二十二年(1947)回到日本。出版關于民藝的多部著作。的朝鮮青年。他的到訪,是希望能夠親眼看到法國雕刻家羅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世界著名雕塑藝術家。早年的代表作有《傷鼻梁的人》、《青銅時代》、《施洗約翰》等。1880年后,創作了《地獄之門》、《加萊義民》、《雨果紀念像》、《巴爾扎克》等作品。除雕塑外,還創作了許多插圖、銅版畫和素描,其主要著作《藝術論》在藝術界影響廣泛。送給《白樺》雜志的三件雕刻作品,作為初次上門的見面禮,他帶了一件李朝的釉下青花瓷器秋草紋方壺送給柳宗悅。這件美麗的瓷器,引發了柳宗悅對民藝的興趣。在同年12月號《白樺》雜志的“我孫子來函”欄目中,柳宗悅寫下了他的感想:“首先,想敘述一項最近新發現的器物造型美;這種至真至善的美,乃得自于朝鮮瓷器。我從未想到過,在一向不為我所重視的日常瑣碎事物中,居然也有這般超俗的工藝之美,更想不到竟由此發現了自己真正興趣之所在。‘事物的形體是無限的’,當意識到這個單純的命題時,對自己而言就是一片新的神秘領域。要從冰涼的泥土中感受到人類的溫暖、高貴與莊嚴,此前我從未想過。就我所知的范圍內,對此造型美有強烈感受的民族是古代的朝鮮人,能夠與之比肩的恐怕就是中國人了。”這樣的認識,在此后對民藝的考察、研究過程中不斷地得以強化,影響了柳宗悅一生。

“民藝”一詞是柳宗悅創造的新詞,意指“民眾的工藝”[日]柳宗悅著,徐藝乙譯《工藝文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22頁。。在柳宗悅的“民藝”出現以前,這些“民眾的工藝”一般被叫作“雜器”、“雜具”、“粗貨”、“不值錢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是“不斷使用的物品,任何人都離不開的日用品,與每天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物品,這些都可以叫作民藝品。其并非珍貴之物,而是大量制作的、到處可見的、能夠便宜買到的、任何地方都有的,這就是民藝品。”[日]柳宗悅著《民藝とは何か》,東京:講談社,2006年9月,第21頁。

在柳宗悅看來,“民藝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眾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藝品之美屬于親切溫潤之美。在充滿虛偽、流于病態、缺乏情愛的今天,難道不應該感激這些能夠撫慰人類心靈的藝術美嗎?誰也不能不承認,當美發自自然之時,當美與民眾交融之時,并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人類生活”。[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柳宗悅全集》卷16,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4月,第6頁。

這樣的認識來自柳宗悅的調查與實踐。1920年代,為中國古代藝術和朝鮮李朝瓷器所震撼的柳宗悅開始了他的東洋之美的探求。在此期間,主要是對朝鮮的李朝瓷器李朝瓷器,指朝鮮于1392年至1883年所生產的瓷器。李朝時代人們崇尚清正廉潔,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貫穿李朝整個時代。李朝瓷器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中期從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后期從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李朝瓷器前期受中國元末明初白瓷影響,釉調較深,燒造的白瓷像雪一樣純白。李朝中期的白瓷釉色略帶青色,同時出現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紅、釉里褐等。這時青花瓷的花紋用筆幼稚,柔弱的流線可以簡練到惜墨如金的程度,與中國明初景德鎮民窯瓷相類似。李朝晚期的瓷器工藝精湛,釉層細致瑩潤,胎土潔白細膩,手感較重。青花色澤青翠鮮艷,晶瑩光潤。和日本的木喰佛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在考察的過程中,柳宗悅再次為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所吸引,并且進行了記錄與采集。這些民眾的生活用品,是十多年后日本民藝館陳列的主要展品。

1915年8月,柳宗悅第一次到朝鮮考察,經釜山釜山,當今韓國第二大城市,因其地形似釜而得名。為著名深水良港,朝鮮半島南部門戶。1929年定為慶尚南道首府。到晉州晉州,位于韓國慶尚南道的西部,始建于983年。是韓國嶺南、湖南地區及中部、南部地區間的交通要地,1896—1925年曾是慶尚南道的首府所在地。,接著去海印寺海印寺,位于韓國慶尚南道陜川郡伽倻山,是韓國三大寺廟之一。802年(新羅哀莊王三世)由入唐僧順應與理貞創立,廟宇面西建在伽倻山中線的西面。從西往東是解脫門、九光樓、大寂光殿(本堂)、藏經樓,在九光樓和大寂光殿的中間建設有三層石塔,是李朝末期的典型建筑。于1488年建成。、慶州石窟庵石窟庵,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的佛教遺址,位于吐含山麓。原先叫“石佛寺”,后來又稱“石窟”、“趙家寺”,日據時期叫“石窟庵”。1962年12月20日,被指定為大韓民國國寶第24號。1995年,石窟庵與佛國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訪問考察,然后去了京城京城,日據時期韓國首爾的名稱。,住在淺川伯教的弟弟淺川巧淺川巧(1891—1931),生于日本山梨縣高根町,淺川伯教之弟。大正三年(1913)赴朝,7月入朝鮮總督府農工南部山林課所屬的林業試驗場工作。1920年到東京我孫子訪問柳宗悅,起草設立朝鮮民族美術館的計劃和宗旨等,曾多次跟隨柳宗悅在朝鮮各地征集美術工藝品,并多次與其兄陪同柳宗悅、富本憲吉等共同調查朝鮮陶瓷窯的情況,后在《李朝陶瓷器展覽會》發表題為“朝鮮人所使用的陶瓷器的名稱”的演講。1924年4月與其兄對分院窯的情況進行再次調查,寫出“分院窯跡考”的報告,1931年死于急性肺炎。出版有《朝鮮之膳》、《朝鮮茶碗》、《朝鮮陶瓷名考》等書。家中。淺川巧是年2月剛結婚,家里的日常用品是一般朝鮮民眾使用的工藝品,這些物品同樣給予柳宗悅以極大的震撼,使他更加確信朝鮮民族固有的造型美具有普遍的意義。多年后他回憶往事時寫道,“朝鮮的民藝之美讓我大開眼界”。日本《親和》雜志,1954年3月號。在淺川兄弟的陪同下,柳宗悅在考察京城古跡的同時,還到古董店去尋訪李朝瓷器和其他的古代藝術品。柳宗悅還對朝鮮的獨立運動極為關心,曾經發表文章表示聲援參見《想念朝鮮人》,《讀賣新聞》1919年5月20日至24日;《送朝鮮友人書》,《改造》雜志1920年6月號。

這一階段的考察研究工作成果,初步體現在1921年5月7日于東京市神田區流逸莊舉辦的“朝鮮民族美術展覽會”和1924年4月在漢城景福宮內的緝敬堂“朝鮮民族美術館”的陳列中,更多的影響則顯現在此后的相關研究中。

1924年1月,柳宗悅去山梨縣甲府池田村村長小宮山清三小宮山清三(1880—1933),日本國山梨縣甲府市郊外池田村人。地方鄉土史研究學者,朝鮮瓷器收藏家。畢業于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在朝鮮半島居住期間,曾熱心于朝鮮瓷器的收藏,其藏品中有木喰上人雕刻的地藏菩薩像、無量壽菩薩像、弘法大師像三尊。后與朝鮮民藝研究者淺川伯教、淺川巧兄弟同為甲府教會會員,研究、宣傳木喰上人雕刻佛像作品以及民藝品。其事跡為甲府公園的大石碑所載。的家中調研其收藏的李朝瓷器,為小宮山家中收藏的一尊三體木喰佛像所吸引。木喰佛是指木喰上人即五行明滿(1718—1810),又稱木喰行道、木喰菩薩。江戶后期的僧侶,佛像雕刻家。日本甲斐國(今山梨縣)西八代郡古關村(今南巨摩郡身延町)丸畑人。22歲出家,45歲時在相模國(今神奈川縣)大山,由木喰觀海授木喰戒(一種只食果子的修行方法)。安永二年(1773年)發愿回日本國,三十多年間終始在各地行走,其足跡從遙遠的北海道到九州島的南端,一路建寺、雕刻佛像、傳道。其造像形式非常自由,作品多為圓滿的、微笑的佛像,傳世大約有300尊左右。所雕刻的面帶微笑的佛像。長期以來,這些江戶時期的作品被當作拙劣的半成品,散落在各地不為人們所重視。1925年,柳宗悅在回顧初見木喰上人作品的過程時寫道:“我的生活一天也不能離開美的世界,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心能夠因為美而快速跳動。如此,無論怎樣也能夠發現很多以往隱藏于世界中的美。當令人驚訝的上人作品映入我之眼簾的一剎那,我的心已經為其所吸引。在給友人的信中,我毫不遲疑地寫下‘上人是江戶幕府末期最大的雕刻家’。上人使得我如此清醒,與其說是我發現上人,還不如說我被上人所發現。”[日]柳宗悅著《木喰上人發現之緣起》,《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64頁。這一過程被柳宗悅視為“特殊的緣分”,因而發愿對木喰佛進行研究。

第一次的“木喰五行上人木雕佛展覽會”于1925年4月在東京帝國大學的佛教青年會館舉行,柳宗悅曾親臨會場講解。在展覽期間,柳宗悅結識了前來觀看展覽的陶藝家河井寬次郎河井寬次郎(1890—1966),日本近代陶藝巨匠。鳥根縣安來町地方人,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曾在京都市陶瓷器試驗場工作,后在京都五條坂建鐘溪窯,開始了創作生涯。曾專門研習傳統制瓷工藝和民間制陶工藝。為日本民藝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出版有著作多部,其舊居和鐘溪窯現已建成“河井寬次郎紀念館”向公眾開放。和浜田莊司浜田莊司(1894—1978),日本神奈川縣溝口地方人,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科。國際著名陶藝家,曾與柳宗悅、河井寬次郎等人一起推進民藝運動。繼柳宗悅先生之后任日本民藝館館長、日本民藝協會會長。被日本政府指定為民藝陶器無形文化財技術保持者,于1968年獲文化勛章。為收有大量藏品的益子參考館的創辦人。著有《無盡藏》、《窯》等書。,交談中發現相互的理念甚為接近。自此,彼此成為終生的重要朋友。

不久,在赴和歌山位于日本近畿地方和歌山縣西南部地區。考察木喰佛的旅途中,柳宗悅和他的朋友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創造了“民藝”一詞[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四十年的回想》,《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208、438頁。,并且萌生了建立民藝美術館的想法。

經過十年的籌備,在社會多方面的支持下,日本民藝館日本民藝館,位于日本東京都目黑區駒場,是日本民藝新的美之概念的普及和以“美之生活化”為目標的民藝運動的據點。為公益財團法人。1926年由日本思想家柳宗悅(1889—1961)等人規劃,得到了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大原孫三郎為首的很多贊同者的贊助,于1936年開館。第一任館長是柳宗悅,第二任館長為陶藝家浜田莊司(1894—1978),第三任館長為柳宗悅的長子、設計藝術家柳宗理(1915—2011),第四任館長是實業家小林陽太郎(1933—2015),現任館長為設計家深澤直人。藏品有陶瓷、染織、木漆工藝品、繪畫、金工品、石雕、編織物等,藏有以日本為主的新舊工藝品約17000件,其中繪唐津蘆紋壺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遺產。館中長期陳列日本各地的民藝品,并舉辦相關的研討活動。于1936年10月開館,柳宗悅擔任首任館長,與同是由柳宗悅擔任會長的、成立于1934年的日本民藝協會日本民藝協會,以振興日本民藝運動為宗旨的團體,成立于昭和九年(1934)6月,柳宗悅為首任會長,現任會長為金光章,名譽會長為水尾比呂志。現在的日本民藝協會為各地33個地方民藝協會的聯合體。舉辦的活動有日本民藝協會全國大會、夏期學校、日本民藝館展以及各種民藝展覽和鑒賞會。出版雜志《民藝》月刊。一道,在推廣日本民藝運動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事實上,自1926年4月發布《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柳宗悅全集》卷16,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4月,第5—6頁。以來,柳宗悅和他的朋友們一直為籌建日本民藝館做準備工作。當時的社會上,對于“民藝”的觀念還處于半信半疑的時期,有人認為(歷史上一直認為)這是“粗貨”,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不值得為此進行工作。柳宗悅則認為:“對于這些一直得到贊譽的物品,我們往往感到缺乏美感;反而倒是生活中每天使用的器具,激發了我們強烈的愛意。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并沒有基于某種理論,也不是預先有什么決定。我們除了直接觀察物品之外,并未再下任何功夫。是在了解之前,在此為我們展示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場面。我們想把這樣的喜悅傳達給他人;我們想通過物之媒介來訴說已被人們忘卻的美;我們感到可以在這一新的領域從事以往從未有過的工作。就這樣,我們終于自覺地擔當起這一應該完成的任務——建立美術館。”[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207—208頁。此后的民藝調查,有了更強的目的性和動力。

從1927年6月22日起,柳宗悅及其同仁在東京銀座鳩居堂鳩居堂,日本東京銷售和式文具、香等物的老鋪。由熊谷直實的孫子熊谷直心于寬文三年(1663)作為藥種商而創業。后又從中國輸入文房用具等物。店鋪曾被命名為“儒學者”、“室鳩巢”等。舉辦了為期5天的“日本民藝展覽會”。關于這個展覽會,柳宗悅的想法是:“在這次展覽會上,我們想以物品為媒介,向世人展示我們所見到的正宗的工藝。這在許多性質上,跟過去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此找不到一件有名款的作品,全部是出自無名工匠之手的作品。平凡的工匠顯示了非凡之美。以前這些器物的價值都沒有被認識,這些廉價的作品訴說的是美。我們并不指望展覽能有怎樣的成效,而是坦率地向人們傾訴發現了美的喜悅。”[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210頁。這次展覽之后,雖然又在各地舉辦了幾次民藝的展覽,但是關于“民藝”的爭論仍在社會上持續。然而,“對時代很敏感的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1865—1936),日本的中國古代美術品商。明治十二年(1879)進入山中吉兵衛商店學徒,在經營西方畫家作品的過程中,與畫家莫斯、費諾羅薩和畢格羅等人交上了朋友。明治二十七年(1894)初次在紐約設立分店時,曾得到這三個人的鼎力相助。這段友誼一直延續到波士頓分店時期。后又在北京設立分店。山中商會在其主政時期,積極收集東西方古代美術品,頻繁舉辦東西方古代美術作品展,終于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古代美術經銷商。死后葬于園城寺法明院。老先生,預計到將來民藝品會成為古董的前景,便以日本第一古董商山中商會的身份,打出了‘民藝展’的招牌,很快就于昭和五年(1930)在東京及大阪舉辦了展覽會,‘民藝’這一新的詞匯便也推向了社會。……最先被新村出博士所編的《辭苑》所收錄。”[日]柳宗悅著《四十年的回想》,《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438頁。

日本民藝館開館后,每年都要更換四五次展品,讓經常來民藝館的觀眾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還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特別展覽,如“朝鮮工藝之美展”、“沖繩工藝展”、“中國彩陶展”、“印度染織作品展”、“墨西哥面具展”等,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每年春季由日本民藝協會舉辦的民藝新作展,則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展覽。柳宗悅認為:“如果將美的問題囿于過去的歷史,那么,這只是玩賞性的鑒賞。對于我們來說,為新作品的誕生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進而通過生產來發展。因此,我們對于影響未來的新作品的展示,也必須全神貫注。跟未來的聯系,要比跟過去的聯系更為重要。民藝館必定與人們今天和明天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感到,在民藝館中介紹我們信任的個人作家的作品以及現在仍然健在的地方民藝,是我們的重大使命。”[日]柳宗悅著《日本民藝館的成立與工作》,《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217頁。通過這樣的展覽,民藝館推出了一大批民藝新人和新的民藝作品,使民藝的傳統在當代的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

日本民藝協會是以振興日本民藝運動為宗旨的團體,是日本各地三十余家民藝協會的聯合體。從1947年起,每年都要舉行全國會員大會,從1973年起,每年夏季要在各地舉辦短期的民藝學校,以訪問作坊、體驗民藝的方式,輔之以理論的講授,促進大眾對民藝的正確理解,推動民藝運動的深入。創刊于1939年4月的《民藝》雜志,中間曾因戰爭而休刊,1957年10月開始作為日本民藝協會機關刊物發行,在介紹各地民藝的同時,還曾發表大量理論文章,是民藝研究的標尺,如今已經出版了760期。

1961年5月3日,柳宗悅病逝;7日,日本民藝館為其舉行了館葬儀式。

此后,接替柳宗悅擔任日本民藝館長的是其摯友浜田莊司,而接任日本民藝協會會長的是大原總一郎大原總一郎(1909—1968),日本實業家。出生于日本岡山縣倉敷市新川町,為倉敷紡織社長大原孫三郎的長子。1929年3月第六高等學校文科乙類畢業,1932年3月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經濟學科。1941年1月任倉敷紡織董事長。1947年8月任物價廳次長;1948年10月任關西經濟聯合會常任理事。1951年興建大原美術館,同年6月主辦馬蒂斯展,11月主辦畢加索展。1957年4月被東京大學經濟學部聘為兼職講師,講授“化學纖維工業論”。1964年8月任大原美術館理事長。著有《大原總一郎隨想全集》4卷。。浜田莊司是日本著名陶藝家,曾經長期追隨柳宗悅;大原總一郎雖然是企業家,但其家族曾長期贊助民藝事業。這兩位都是與民藝運動有著密切關聯的人,在他們的主持下,民藝運動的事業能夠沿著柳宗悅確定的方向健康發展。

柳宗悅曾經是西方文化的擁躉,后來在朋友的影響下,通過對傳統的學習和對社會生活的調研,終于將其研究的重點轉向了日本的傳統,并通過推廣民藝運動促進了日本社會對民眾的工藝暨民間日常生活的重視和關注,形成了具有東方特色的以“用之美”為核心的“美之思想”。柳宗悅思想觀念的轉變、形成、發展的軌跡,大致可以從他所發表的文章和著作的內容及時間上看出端倪。從1916年起,柳宗悅文章的主要內容為:“朝鮮工藝(從明治[1868—1912]末至大正[1912—1926])、木喰佛(大正末至昭和[1926—1989]初)、各國工藝品(昭和初至今)、美術館建設、訪問沖繩、茶道問題、美的問題。”[日]柳宗悅著《四十年的回想》,《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430頁。

柳宗悅年輕時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是由李朝瓷器引發的,后來“由于鐘情于李朝的工藝品而多次赴朝”同上注。,對朝鮮民間的社會生活和文物古跡的狀況極為關注。1919年朝鮮發生民族獨立運動即“三·一運動”,是指1919年3月1日在日本統治下的朝鮮興起的獨立運動,又被叫作獨立萬歲運動和萬歲事件。現韓國政府將3月1日指定為“三一節”。時,柳宗悅以他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1920年底,柳宗悅在征求了淺川巧的意見后,發表了《關于朝鮮民族美術館的設立》一文,文中寫道:“令人難以忘懷的李朝時期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基于積極的理由可以判斷,詰問李朝作品之美是否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是缺乏洞察力的偏見。一朝的勃興需要對文化藝術予以新的方向和刺激。李朝時期的作品擁有特別風韻,能夠觸動人的心靈。五百年來,這些物品每天都與民族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我們能夠從這些日常的器具中,感受到朝鮮民族的特質以及溫熱的血之流動。實際上,這些物品一直在持續發揮著作用。若是要了解今日之朝鮮,就要準確了解朝鮮近代的藝術,這是非常迫切的。今后,根據這些收集的作品,李朝之美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日]柳宗悅著《“朝鮮民族美術館”の設立に就て》,《柳宗悅全集》卷6,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1月,第81頁。

自從在考察李朝瓷器的過程中與木喰佛邂逅,柳宗悅從1924年起花了兩年的時間集中全力進行考察研究。1924年6月,柳宗悅在木喰上人的出生地甲斐國古關村丸畑考察時發現了木喰上人的親筆記錄文書。這一發現,使柳宗悅的研究更加翔實可靠。兩年中,柳宗悅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文章;從1925年5月在“木喰五行研究會”的會刊上連載《木喰五行上人研究》[日]柳宗悅著《木喰五行上人の研究》,《柳宗悅全集》卷7,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2月,第171頁。,并作為特別號結集出版。

在探尋木喰上人行跡的旅行中,他也考察了日本各地的手工藝品,這些樣式純樸的民眾的作品打動了柳宗悅。他認為實用與美是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東西,是不受任何美之理論影響的無心之作,是在貧窮的農家和鄉村工場中生產出來的。簡言之,是真正的地方的、鄉土的、民間的東西。是自然中涌現的、不做作的產品,其中真正的美之法則是值得注意的。”[日]柳宗悅著《木喰上人發現之緣起》,《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64頁。“器物在任何地方都與當地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只有正直地生活者,才會天降洪福。用和美不是叛逆的世界,而是物心一如所至。”[日]柳宗悅著《雜器之美》,《民藝四十年》,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第97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柳宗悅及由其倡導的民藝與民藝運動的事業,以及柳宗悅的思想和民藝運動的意義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新認識。

事實上,民藝之所指的界限是籠統的。柳宗悅只是告訴人們:民藝是“民眾的工藝”,至于其概念、分類、歷史、特征等,基本上沒有進行論說。因為柳宗悅認為:“試圖在事先獲得知識者,是不能完全理解美的。茶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是先看,是對物的直觀。”[日]柳宗悅著《茶道を想ふ》,日本民藝協會編《柳宗悅選集》卷6《茶と美》,東京:春秋社,1972年6月,第3頁。他在這里提出的“直觀”,是來自實踐的體會。在分析了古代茶人如何選擇茶器的過程后,柳宗悅總結出:“一旦直觀,就能夠清晰地通過直觀去發揮作用。他們無須依賴文獻,也不會依賴銘文,不用詢問是誰之作,也不跟從別人的評論,更不是為古老而愛。直觀,是物與眼之間沒有遮擋,是直接的、鮮明的印象。眼無點塵,所以才能夠毫不猶豫地判斷。”[日]柳宗悅著《「喜左衛門井戶」を見る》,日本民藝協會編《柳宗悅選集》卷6《茶と美》,東京:春秋社,1972年6月,第44頁。這樣的想法,與佛教的“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1,《釋迦牟尼佛》,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第10頁。的思想相一致,可謂異曲同工。

柳宗悅提出:“美即是生活,這樣實用的民藝是唯一的。只有這樣有特色的民藝,才有如實表現民族獨立性的力量。必須認識到,民藝的健康的發育與美之國度的實現有著最為密切的緣分。”[日]柳宗悅著《美之國度與民藝》,《民藝とは何か》,東京:講談社,2006年9月,第97—98頁。“為了充實這樣的理想,在人們的生活即日常生活中融入美才是至關重要的。……民藝品必然是生活中的用具,所以任何民藝品都是重要的。為了美之國度的再現,只有使民眾與美結緣,生活與美的距離才能縮短。此時,民藝的使命是何等了得。”同上書,第94頁。這樣的思想,在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發展成為生活美學的理論與實踐的行動準則。

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東漸,中國人在接受西方事物的同時,也放棄了許多優良的傳統,丟掉了很多好的東西。曾經有一段時期,傳統手工藝被視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要予以淘汰,而其中具有審美傾向的工藝美術,也在努力地脫離“工藝”,向著“美術”發展,直接導致傳統手工藝成為了對象化的事物——觀賞的對象、研究的對象、討論的對象、保護的對象,完全脫離了人們的社會生活。而某些其他行業的專家們也時常給這個行業出一些“高大上”的主意,使得這個行業的人們無所適從。

如今,在國家倡導“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背景下,傳統手工藝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自當重新認識傳統手工藝的優秀傳統,梳理傳統手工藝的知識體系,構建傳統手工藝的新的傳承途徑,以新的創造服務于人民的社會生活。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柳宗悅對我們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今天閱讀柳宗悅,在享受其獨特的思想、淵博的知識和優美的文筆的同時,若是能夠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狀況進行思考,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

祝大家開卷有益!

丙申年谷雨于金陵清溪河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怀柔区| 滨海县| 张家港市| 子长县| 成武县| 茶陵县| 新竹市| 准格尔旗| 龙门县| 安仁县| 宁乡县| 保康县| 东平县| 仪征市| 偏关县| 涞源县| 横山县| 彭水| 洛南县| 蓝山县| 和平区| 吴旗县| 临沭县| 东城区| 越西县| 衡阳县| 东港市| 东乡| 改则县| 永和县| 金阳县| 施秉县| 巴南区| 祁东县| 石林| 姚安县| 昌黎县| 廊坊市| 郁南县|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