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滿意的坐在皇宮垂拱殿的龍椅上。
在自己的兄長暴斃之前,他曾經不止一次的幻想過自己坐在這個位置上。剛開始,這個念頭只是在自己的腦子里轉瞬即逝,但慢慢的,就如同一個夢魘一般纏繞在自己的腦海中。
無論他怎么掙脫,都掙脫不掉。
是啊,那個位置,誰不想坐呢?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可以發動一次玄武門事變,弒兄逼父坐上這個位置,而后便開啟了大唐的貞觀盛世,成為了一代明君。而我呢?只要讓我坐上這個位置,我能做到的,一定不比李世民差!
而今,趙光義坐上了這個九五之尊的位置,整個天下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座位下站的整整齊齊的朝臣,更是對自己畢恭畢敬。
權利,真是一種毒品。它可以讓一個人喪心病狂的拋棄一切,等到品嘗到它的滋味后,更是無可救藥的迷戀上它。
不過眼下最重要的事,還是應該安頓好趙家宗室的兄弟子侄。
公元九七六年十月二十六日,趙匡胤離奇暴斃后的第六天,同樣也是趙光義繼位的第六天,便把趙廷美(趙匡胤、趙光義的弟弟)擢升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把趙德昭(趙匡胤次子)封為永興節度使兼侍中、武功郡王。把趙德芳(趙匡胤第四子)封為山東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此外,趙光義還特許他這兩個侄子享有“皇子”這個稱號。
看起來,趙光義確實履行了他的諾言,在趙匡胤駕崩那一晚上,他答應過自己的嫂子,共保富貴,不必擔心!
但是,諾言往往都是需要時間來鑒證的。
在這一篇的故事當中,又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出場了。
趙普,大宋開國功臣。公元960年,便是他,將一身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史稱:陳橋兵變。
大宋建立之后。當上了樞密院直學士,后來擢升為樞密使。然后在接下來太祖趙匡胤在位年間,他都是當仁不讓的首席“宰相”。
趙普和歷史上其他名相不同,他并無太多的真才實學,他的一生,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論語》。
他曾信誓旦旦的對趙匡胤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陛下定天下,另半部佐陛下治天下。”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由此得來。
好了,主角配角到位的都差不多了,不過還是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個人物,可以說沒有她,大宋這段歷史可能會少了許多的撲朔迷離。
那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親生母親——杜太后。
現在,我們再把眼光回溯到公元961年。
這年,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稱帝后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趙匡胤便親自的服侍湯藥,不離左右。彌留之際,作為這個國家的太后,自然要留下一些政治遺囑。
于是趙匡胤便召當時的宰相趙普進宮,也就是讓他做個見證。
三個主角全部到齊,杜太后忽然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為何能得到這個天下嗎?”
趙匡胤已經泣不成聲,無言以對。
杜太后不耐煩的說道:“你是皇帝!我現在是和你討論國家大事!你怎么能光知道哭呢?”
趙匡胤實在不知如何回答,便說道:“這都是因為祖上和太后積德。”
誰知杜太后鏗鏘有力的打斷了他:“錯!這都是因為柴榮把皇位傳給了幼子,天下人心不歸的緣故!倘若周朝有年長點的君主,哪兒能輪得到你來當皇帝!你和光義都是我親生的,將來,你一定要傳位給你的弟弟!四海之大,億萬之眾,國賴長君,乃社稷之福啊!”
趙匡胤不斷地點頭,哽咽著說:“兒臣謹遵母后教誨!”
杜太后接著又扭頭對著旁邊的趙普說道:“你一樣要牢記我的話!不可違背!”
于是,趙普旋即在杜太后的病榻之前寫下了這份盟約,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記”這三個字,然后把它保存在一個金匱之中。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這一事件,大多數史書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以張萌麟為首的眾多學者開始懷疑“金匱之盟”是偽造的。其中,以張萌麟的《宋太宗繼統考實》最為出名,幾乎完全否定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這樣,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一樣,都成了中國歷史上永久的謎團之一。
其實,仔細分析的話,杜太后臨終前的囑托并不無道理。
自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后,中國便進入了混亂,紛爭不斷的五代十國時期。從朱溫建立后梁開始,一直到趙匡胤建立大宋,這幾十年間各個王朝不斷地更迭。各地百姓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
幼子繼位,是這個時期最大的忌諱。幼子繼位,往往伴生的問題便是母后臨朝,母后臨朝之后,外戚必定專權,皇帝年長之后必定要把外戚誅殺。未久,皇帝又崩,幼主再次繼位……
就這樣陷入了惡性循環。
還有的是,即使沒有以上這些問題,幼主繼位還是象征了國家的政權不穩定。沒有了外戚,但仍然還是會有權臣。沒有了權臣,外部因素也會存在,鄰國還會趁著國家政權不穩定而大舉侵略。
其實,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舞臺上,正是由皇帝、外戚、宗室、權臣、宦官、武將、宰相等角色輪番上演。
趙匡胤正是作為一個掌握著軍權的武將,從后周的幼主手中奪得了政權。而當時剛剛建立的宋,還是五代十國中普普通通的割據勢力。
杜太后自然不愿意看到歷史再次在他們趙家上演。
所以她才想讓趙光義接替趙匡胤的帝位,將大宋的政權穩定下去。
那當時的趙匡胤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只能順從的聽從母后的吩咐,還讓趙普作了見證人。將盟約放在金匱之中。
再來說說趙普和趙光義。大宋建立之后,趙光義和趙普二人都成了整個王國中地位最高的人臣。特別是趙光義擔任了開封府尹,趙普擔任了宰相后,便成了京城中除了皇帝最大的兩個權力中心。于是,二人因為權力和利益的關系,時常發生一些利益沖突或者爭權奪位之事。
趙普曾經千方百計的阻撓過趙光義繼位的問題,在立儲的問題上,當時的趙普是支持立趙匡胤的兒子的。
但是后來,在趙匡胤駕崩前幾年,趙普卻因為自己的生活作風問題而被趙光義彈劾。而這次,趙匡胤一狠心便拿下了趙普,罷黜了他的相位,支持了自己的親弟弟。
可是慢慢的,趙匡胤的想法有沒有發生變化呢?他在位的這些年中,雖然并未確立誰為太子,但是作為晉王兼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自然是不二人選。
不過前文已經說過,這種事情的最終解釋權仍然還在趙匡胤的手中,他會牢牢的把握著主動權,甚至為了牽制趙光義,他還能在公務繁忙的時候抽出時間來一個月內“三幸光美府邸。”這里的“光美”。就是以后的趙廷美。趙光義后來登基之后,為了避諱,將趙光美改名成了趙廷美。
對于趙廷美來說,自己的皇帝哥哥的三幸府邸,那是一個信號。一個栽培自己,在朝堂上去制衡趙光義的信號。當初趙匡胤狠心拿下了趙普,打破了政治平衡,所以他絕對不能容忍趙光義在朝堂上一家獨大。現在,他想扶植趙廷美,以牽制趙光義。
例如后來的吳越國國王來到開封時,趙匡胤便讓趙廷美負責接見。往往這種外國來使的場合,必定都是有相同地位的接待人員前去接待的。比如對方如果來的是一個普通的皇子,那就讓趙匡胤普通的一個皇子去接見就行了。吳越國在當時是大宋的附屬國,而吳越國的國王親自來到開封,按道理來說就得讓具有皇儲身份的人去接見。以往而來,都是趙光義負責接見,可是這一次卻成了趙廷美,并且負責當日酒宴主持的還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
種種信號表明,趙匡胤已經開始打壓趙光義了。不過令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他還沒來得急做下一步的行動。便發生了“斧聲燭影”這個慘案。
按照這么去分析的話,似乎是趙匡胤在駕崩之前已經有了“悔約”的想法。不過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那就是,誰能保證“金匱之盟”的真實性?
是的,當時故事發生的時候,在場的只有三個人。杜太后、趙匡胤和趙普。而在杜太后和趙匡胤相繼離世后,趙普便成了唯一的知情人。
也就是說,盟約的內容是怎么樣的,完全在于他是怎么說的。他完全可以編造出一個假的盟約來公布,也就是最廣為熟知的讓趙匡胤駕崩后由趙光義來繼位。
那如果假盟約是這樣的,那真盟約又是什么樣的呢?
這樣的分析之下,史學界所研究出的“三傳約”就出現了。
張萌麟等人提出,當時由杜太后的意愿很有可能是由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然后再由趙光義傳位給三弟趙廷美,接著,再由趙廷美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趙匡胤離世前會啟用趙廷美去制衡趙光義。。
這就是所謂的三傳約,相比起趙普所公布的獨傳約。三傳約除了能保證繼位者是政治經驗豐富,能保證即位后國家政治不產生混亂之外,還能保證最終的皇位還是回到了趙匡胤一脈。
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杜太后的想法確實很美好。她已經為這個王國想好了未來的發展路線。
但是,她所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人一旦品嘗到了權利的滋味,是不可能輕易放開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疑點,杜太后離世的時候,趙匡胤才三十五歲,正當英年,而當時的趙德昭已經十一歲。杜太后憑什么斷定,將來趙匡胤死的時候,德昭依舊年幼?事實上后來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已經26歲,完全具備入繼大統的資格。甚至如果沒有斧聲燭影這一幕,趙匡胤繼續活十年,趙德昭也已經三十多歲,完全是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皇子。所以,獨傳約在這一點很不符合常理。
還有,這份所謂的獨傳約是在趙光義登基六年后才公布的。當年,趙匡胤暴亡,朝野上下正是眾口悠悠的關鍵時刻,當初的趙普為什么不在當時公布盟約?以安人心?非得等到六年之后才公布?要知道,當時趙光義的政權已經很穩了。根本不需要這份所謂的獨傳約。
難道是因為趙普和趙光義以前的恩怨?趙普才選擇了閉口不言?
那他一直沉默下去就好了,六年后再公布盟約也沒有了什么意義。
從公元961年到趙光義登基6年后的982年,這份盟約已經在趙普的手中沉睡了二十年之久。
那這份盟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這時,又一個至關重要的男配角出現了。
盧多遜,繼趙普被罷相之后,他登上了宰相這個位置。盧多遜素來與趙普不合,并且他還是趙光義的心腹。盧多遜為人狡詐,趙匡胤在位時,盧多遜聽說趙匡胤喜歡讀書,就經常到史館取書順便向小吏打聽趙匡胤都來讀的什么書。探得消息后,盧多遜便通宵達旦的去閱讀趙匡胤所讀之書,以投其所好。待到第二天朝堂之上,趙匡胤向群臣問所讀之書中的問題,整個朝堂無人能答,只有他盧多遜應答如流。因此獲得了趙匡胤的賞識。
正好當時的宰相位置還空著,再加上當時還為晉王的趙光義舉薦。盧多遜順利的做到了這個位置上。
再來看看這么些年趙光義是如何對待他這兩個侄子的。
公元979年,也就是趙光義的太平興國三年,大宋和北方的契丹開戰。趙光義御駕親征,趙德昭也跟隨著趙光義征討幽州。這次北伐,趙光義誓要奪回燕云十六州。
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燕云十六州已經不再是漢民族勢力的領地。整個大宋三百年來都沒有成功收復。直到元末,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明初大將徐達才率軍北伐,成功的收復了被侵占數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中國版圖才進一步的完整。
話說回來,趙光義這一次的御駕親征,則是被契丹人打的慘敗。趙光義一度在亂軍中和軍隊失去了聯系,那個時候軍中便有人要擁護趙德昭為帝。后來趙光義獲救聽聞此事,心中耿耿于懷。回到京師之后,趙光義因為北伐失利,不愿意封賞將士們的功勞,將士們怨言四起。于是趙德昭為三軍去給將士們請賞,結果卻觸怒了趙光義。趙光義怒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行封賞也不遲!”
趙德昭聽到此話,驚恐萬分。黯然退朝。趙德昭回到家后,傷感不已,想起了父親早亡,自己的叔叔很有可能對自己已經起了殺心,在家中便自刎而亡。
聽到趙德昭自刎的消息,趙光義頓時表現的悲痛欲絕,他趕往趙德昭的府邸,撲在已經冰涼的尸體上嚎啕大哭:“癡兒啊,何至于此啊!”
趙德昭死時,年僅二十九歲。
兩年后,趙匡胤的四子,也是僅存的唯一一個兒子趙德芳居然在睡夢中無緣無故的暴斃了。趙光義也是像兩年前趙德昭死時那樣,悲痛欲絕。
趙德芳死時,年僅二十三歲。
當年孝章皇后的擔憂終于變成了現實。
這是偶然嗎?很可惜,沒有人知道答案。
好了,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已經死了,唯一一個會對皇位構成威脅的人,就只剩下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了。
而此時沉寂多年的趙普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自己東山再起的好機會!
一個把盧多遜驅逐下相位的大好時機!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突然有朝臣告發秦王趙廷美,罪名是謀反。具體表現是“驕恣”。
這正是太宗趙光義想要看到的,他要鏟除對他皇位的一切威脅!他要把皇位穩穩的抓在自己這一脈手中。
很快,趙廷美被罷免了開封府尹的職務,貶為西京留守。而這時,趙普終于出手了。
此時的趙普已經恢復了宰相的職位。注意,這點非常可疑,原本是和皇帝是死對頭的趙普竟然恢復了相位。并且,趙普很快的呈上了一封密奏,指控在趙廷美謀反一案中,盧多遜曾經和趙廷美相互勾結。趙光義很快下召,將盧多遜和一大批牽連的朝臣全部逮捕入獄。
這一批被逮捕的朝臣大多數都是趙普的政敵。
很快,盧多遜的供詞便擺在了皇帝的面前。
供詞稱,盧多遜曾經多次的向趙廷美傳話說:“愿宮車(指太宗趙光義)早日晏駕,我好盡心侍奉大王。”而趙廷美的回復是:“卿言正合我意,我何嘗不希望宮車早日晏駕!”
這段供詞的真實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因為趙光義和趙普的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并且人證物證俱在,趙廷美和盧多遜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很快,盧多遜便被流放崖州(今HAN省),其他牽連官吏全部斬首。趙廷美流放房州(湖北)。趙廷美在公元984年便在房州郁郁而終。
好了,趙光義終于鏟除了所有對他皇位構成威脅的人。他的哥哥和弟弟相繼死在了他的手上,兩個侄子也被他鏟除干凈。他終于坐穩了這個皇位。
而趙普也終于一腳踢開了盧多遜,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相位。
可問題是,趙普是怎么回到相位的?他一個早已失勢,并且和皇帝有著舊怨的人,又有什么資格回到大宋政壇的中樞呢?
因為,他手上還有著一張王牌,一張已經沉寂了二十年的王牌。
是時候和趙光義開門見上的聊一聊了。趙普想著,隨手打開了金匱,看了看那張金匱中已經發黃的盟約。
我們假設一下,假如金匱中是最廣為人知的“獨傳約”,也就是有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那此時趙普拿著這張盟約去找趙光義,能換的來相位嗎?
很明顯不能,因為如果是獨傳約的話,已經對趙光義沒有任何意義了。他沒有必要再去啟用趙普做宰相。
可如果是“三傳約”呢?
試想一下,趙普拿著三傳約去見趙光義,然后把金匱之盟當天的事對趙光義和盤托出,趙光義會怎么想?
他會和趙普聯合起來,然后篡改這份盟約。因為他已經中了權利這種東西的毒癮,根本戒不掉。趙普當著他的面撕毀了原本的“三傳約”,然后二人又偽造了一份“獨傳約”。而趙普的條件便是回到宰相的位置,讓盧多遜永遠的滾出朝堂。
果然,趙普很快的被擢升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國權利的中樞。
又過了幾天,趙普便被任命成了宰相。
這是一場交易,一場各懷鬼胎的交易。
此時二人的同盟已經建立了,趙光義也滿足了趙普的要求,給了他宰相的位置。接下來,就要做正事了。
半年后,趙廷美和盧多遜謀反一案爆發。二人算是達到了各自的目的。
對于趙光義來說,盧多遜自然沒那么重要,當時的趙普手中拿的是最原始,最真實的盟約,也就是“三傳約”。此時還不如一腳踢開盧多遜,成全趙普的相位,而三傳約也自然而然的變成了獨傳約。
事實上,也可以把趙普的所作所為理解成一種威脅。試想,如果他孤注一擲的向全世界公開“三傳約”。那趙光義就會很難堪,最后不得不把皇位傳給趙廷美。
所以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原本有嫌隙的人才會聯起手來。于是,記載著“三傳約”的金匱之盟,經過趙光義和趙普的修改,就變成“獨傳約”。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贗品。
好了,趙光義終于消除了一切的不穩定因素,開始真正的去掌控整個大宋王朝了。不過領他沒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南宋,這個令人垂涎三尺的皇位還是回到了自己哥哥趙匡胤這一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