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號周一
今天我和雨晴花了好長時間坐在綜合大樓的大廳里翻著厚厚的課程介紹尋找備選課程。雨晴這個夏天不回家,正好我今年計劃7、8月才回家,就相約在5、6月這個學期一塊兒上課,這樣又能經常見面了。每年的5、6月和7、8月兩個夏季小學期可選擇的課程很少,可選的也就是ESL系列課程和選修課。我們把計劃把課程難度較小的ESL放在大學期上,選擇范圍便縮小在選修課。經過一系列排除,5,6這兩個月安排的課程中只剩下兩門課可選:美術和神學。雨晴認識的人里有不少將美術課作為選修課的。據說這門美術課是入門級別的,而且評分很寬松的。對于另一門選修課“神學”,我是很恐懼的,大學第一學期時的前車之鑒我可是一直記著的。雨晴倒是覺得可以考慮選修這門課。她的理由是這門課的內容介紹看上去還挺“溫和”的:世界各國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和科學之間的關系,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的區(qū)別與聯系。雨晴看我在猶豫就勸我說沒有其他的課好選了,要想在一個小學期里順利拿下6個學分只能選這門課了,除非去選擇工程學的東西。看來數理化一竅不通的我別無選擇了。自從第一個學期那門“歷史”課以后我曾暗暗發(fā)誓再也不選類似的課。可是命運捉弄,我始終還是沒有繞過一個“神”字。沒辦法,為了在這個小學期掙滿6個學分,在預定時間內拿滿123個學分順利畢業(yè),拼吧!仗著好伙伴雨晴陪著,糾結過后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我們倆一起加油,但愿我們都能夠在這兩個月里順利地拿6個學分。
2006年5月2號周二
今天我們踏進了神學的課堂。我們兩個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中國女孩成了課堂上的另類。那些老外在認真聽課,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老師發(fā)下的課程大綱上,這才是我們唯一關注的。大綱上寫著這門課沒有考試,整個學期只需要完成一篇論文。我們都對這樣的結果表示比較滿意。用雨晴的話說:不就是一篇文章嗎,瞎編也能編出來的!
2006年5月3號周三
今天,雨晴和我開始了一段藝術之旅。從市中心的主干道圣凱瑟琳大街再往南走不久就到了美術課教室所在的樓。這里距離我們平常活動的地方很近,不過我還從沒來過這條街,感覺還是挺陌生的。第一堂課是在一個studio上的,其實就是一個小劇場,黑洞洞的,只有走道和小舞臺是亮著燈的,冷氣開的很足,我們都冷得發(fā)抖。第一堂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些關于現代藝術的紀錄片,記錄片里出現的“藝術家”不是大胡子就是全身布滿文身。片子看完了,老師終于把燈打開了,然后說明了課程要求。這門課的授課對象都是一些非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教學內容比較粗淺。我們每人還是必須自己花錢去買上課用具:畫紙,長尾夾,顏料,毛筆,繪圖鉛筆,美術專用橡皮。在國內的時候就聽那些藝術特長生說過學美術很燒錢。果不其然,修這門小學期的課除了學費還要花這么多銀子啊!
2006年5月8號周一
美術課的第二堂課,我們進入了畫室。好專業(yè)的畫室,寬敞明亮的房間,整齊擺放的畫架。這場景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現在我居然身臨其境了。老師讓我們畫一些最最基本的素描和水彩畫,臨摹的都是靜物,蘋果呀瓶瓶罐罐之類的,電視上出現過的裸體模特是輪不到我們這些菜鳥的。班上就我們倆是外國人。雨晴小時候學過畫畫,畫的還挺像個樣子,我則純屬涂鴉。臉上掛著親切美麗笑容的美術老師渾身散發(fā)著藝術氣息,她十分認真地對我們逐個進行專業(yè)的提點,一點兒都不因為我們是明顯來“騙學分”的而對我們有半點怠慢。這門課計入最終學期總分的僅有兩次作業(yè):一次立體造型設計和一次素描或是水彩畫。
2006年5月9號周二
神學課沒有所謂“教科書”,配套閱讀材料是一本course pack,也可以理解成與宗教相關的閱讀材料的合訂本。下了美術課我們趕往文印店復印神學的course pack。這本書本身就算是影印版的,價格并不貴,35塊錢。我們在學校書店買了一本書,然后拿去文印店里復印一份。course pack是用螺旋形裝訂鐵絲將打了許多小孔的書頁固定起來的。復印時把它轉動著取出來,把書頁按順序放置在機器上方的入口處,再在復印機上選擇自動復印選項,一頁頁紙就乖乖進入復印機,片刻后復印稿就一頁頁排著隊從出口出來。文印店里免費提供了打孔器和螺旋形裝訂鐵絲,我們像做手工似的耐心的把復印件和原件放在一起,一個孔一個孔地打孔,再整理好書頁,固定好。兩本書放在一起,除了封面有所不同外其他的幾乎沒有區(qū)別。最后AA制平分,每個人只花了25塊,省了10塊噢!神學的閱讀材料搞定!
2006年5月11號周四
今天又讀了一整天的神學閱讀材料。這本閱讀材料不是教科書,閱讀起來沒有任何循序漸進的感覺。它只是一篇一篇相對獨立的文章,有點兒像神學界的專業(yè)學術論文,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我想把文章讀下去不得不靠查詞典了。一個詞一個詞的查下去,一句話一句話啃下去,卻只能得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形不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今天唯一一篇讀懂的文章是一篇挺長的關于達爾文進化論的文章,讀的時候感覺頭腦很清楚。達爾文比“神”可愛多了,一點兒不抽象。更多的時候,讀了半天腦子里還是一團漿糊。文章中總是反復出現一些天主教、東正教這樣的字眼。文章到底想說些什么?這些宗教怎么了?這些玄幻的東西和科學家又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在講這些迷信的東西的同時還要提到諸如物種起源這樣現代科學中的概念?學習了一整天滿腦子的問號。
今天看書的時候還頻頻被各種噪音打擾到。加拿大公寓的木制墻壁還真是不隔音。不知道住樓上那人是患了腸胃炎還是懷孕了害喜,時不時傳來一陣陣嘔吐的聲音。傳到這里
2006年5月13號周六
下午看書看了一半,找麗貝卡的電話又來了。要知道那時距離她上一通電話結束只有半個小時,而那通電話是從大約上午9點就開始了呀!麗貝卡打電話一會兒是中文,一會兒是英文。她怎么那么多沒事閑著煲電話粥的朋友呢,真是奇怪!
我在房間里裝一個座機的分機。實際上我根本沒有什么電話,麗貝卡的電話倒是有不少。麗貝卡打電話有兩個特點:一來通電話持續(xù)的時間超級長,二是她經常在通話的時候發(fā)出夸張的大笑聲。本以為住在房間里受到外界的影響會小一點的,結果麗貝卡持續(xù)的笑聲輕而易舉地穿透了墻壁。今天難得起得早,準備抓緊時間讀神學課的閱讀材料。麗貝卡還在睡覺,正好給了我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看書。結果到了大概9點不到的時候麗貝卡的電話就來了。這女人說電話的聲音太大,我不知不覺中已經“偷聽”過不少她的電話,也大概知道了她之前的經歷。麗貝卡在BJ讀書、工作期間曾經談過一個男朋友,后來結婚了。之后麗貝卡和老公一同來到了加拿大,結果麗貝卡比老公要更適應這里的生活。最后老公選擇回國發(fā)展事業(yè),麗貝卡則堅持留在加拿大。于是與老公兩地分居的麗貝卡暫時單身了。至于兩個人有沒有離婚我目前還沒“聽到”。
一通電話一直持續(xù)到下午,之后她就出門了。從下午到晚上她回來之前,一共有5個人打電話來找她,都是男的,其中兩個還是外國人。這個30多歲女人的生活還真是豐富啊,一腳踏了5只船!
2006年5月14號周日
今天我去林瓊那里下載了幾部香港警匪片和臺灣偶像劇,這樣我的課余生活就有事干啦!我和林瓊已經是很熟的朋友了,去她那里用移動硬盤拷電視劇已經成了我的家常便飯。很多留學生都是這樣打發(fā)課余生活的。除了學習、打工,剩下的時間也就是看片了。盡管我們偶爾會去逛個街,爬個山,參觀個博物館什么的,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待在公寓里。
回到公寓后看書看到一半,昏昏欲睡。突然電話鈴響了起來,是麗貝卡的一個外國男朋友。我接電話的聲音一定顯出了病態(tài),那個男人以為接電話的是麗貝卡,還問了一句:“你生病了嗎?”這個電話激醒了我,我又清醒過來繼續(xù)看下去。在國外讀書看各種非教科書類的文章就是這樣:讀著讀著就睡著了,睡醒了接著讀,讀著讀著又睡著了,睡醒了再接著讀。就這樣不斷循環(huán)往復,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這樣的過程才會最終讀出點眉目來。貴在堅持!
晚上,為了犒勞自己白天的辛苦我邊吃晚飯邊看柯南。柯南是我從莉莉那里搞來的。莉莉收藏了不少日本動畫片和韓劇。邊吃飯邊看片是我最大的享受了!在看找片子看這件事情上我就是個“吃百家飯”的,今天從林瓊那里弄一些,明天從莉莉那里弄一些。前室友雨晴也會時不時地給我弄些臺灣綜藝節(jié)目。真的謝謝這些“接濟”我的朋友們!
2006年5月21號周日
麗貝卡回來的時候抱著一大堆的衣服,說是商場里衣服大減價。她一件一件的試著,準備把不合適的再拿去退掉。麗貝卡把我叫到她的“房間”里給她做參謀。我發(fā)現這些衣服都是很便宜的,有的甚至是10塊錢以內的。我告訴她我在國內穿了12年的校服,校服以外的衣服都是媽媽給買的,動不動就要幾百塊錢。麗貝卡說她這種用便宜價錢買漂亮衣服的本事都是在外企里練就出來的。剛到外企的時候她工資低,也不愿意花錢打扮。但是身邊全都是年輕漂亮的小姑娘,不得不逼著自己去打扮。于是就去各種名品打折店,大賣場里淘衣服。她說外表是一部分,女孩子還要特別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否則1000塊錢的衣服穿出來的效果和100塊錢差不多。隨后她就聊起了她是怎樣來到加拿大的:3年前她被公司派往美國總部學習,一年的學習結束后她卻發(fā)現自己漸漸愛上了北美。麗貝卡本身就是學英語專業(yè)的,又在外企工作多年,對西方社會還是很了解的,于是她動了長期在國外生活的想法。她干脆從公司辭職,并且申請了美國的一所大學讀研究生,畢業(yè)后她申請了加拿大移民簽證,目前她就職于蒙特利爾一家小公司。麗貝卡比我年長10歲,生活閱歷豐富的她說出的每句話都透著成熟和自信。現在的麗貝卡在爭取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她說她希望今后可以在某個國際上市公司里任職,最好能爬到中國區(qū)老板的位置,直接派去中國任職。這樣她不僅可以享受到西方社會的福利待遇還能待在中國生活。要是不想待在中國了,再申請回北美工作。這個想法可真夠美的,不過沒有點兒過人的能力誰敢做這個美夢呢!
2006年5月28號周日
今天是周末,雨晴叫上我,帶著她妹妹一起去了蒙特利爾自然生態(tài)博物館(Biodome de Montreal)。這個博物館就在蒙特利爾奧林匹克公園內,它也是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的舉辦場館舊址。
雨晴一家人剛剛在蒙城匯合還沒有買車,所以貪玩的妹妹上網查到了這么個地鐵沿線的景點,嚷著要姐姐帶她玩。出了地鐵站沒走幾步,妹妹就興奮地指著奧林匹克體育館的斜塔大叫起來。妹妹早就在網上“偵察”好這個地方了。我們一邊朝目的地趕,一邊聽妹妹的介紹。她說這個斜塔是世界第一高的斜塔。比薩斜塔的傾斜度是5度,這個斜塔的傾斜度是45度,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著。設計者的意思是把場館想象成一艘揚帆出航的船,斜塔便是船的“桅桿”,通過“桅桿”將體育場的頂棚吊起來,可以自由開啟、閉合。妹妹開心地說著,滿臉漲得通紅。我和她姐姐來到這里以后一直忙著學業(yè)和生活,很少有娛樂的時間。今天托了她的福,有幸參觀到蒙特利爾的地標性建筑。可惜的是今天斜塔沒有開放,我們沒法坐纜車登到塔頂端看風景了。
欣慰的是自然生態(tài)博物館還是很好玩的。這個博物館不算太大,個把鐘頭就走完了,不過內容的確很豐富。場館的四個參觀區(qū)模仿了整個美洲從熱帶雨林到南北極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展出的有動物和植物,讓這里成了動物園和植物園的結合體。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企鵝館。一塊好大好大的落地玻璃后是一大片人造的南極場景,雪地里居然全部都是真正的企鵝,有成年企鵝還有企鵝小寶寶。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企鵝,還那么多。我們三個都不說話了,紛紛拿出相機照相。除了可愛的企鵝,我們還看到了其他的本地特色動物。因為是周末,博物館里來了好多孩子,各種膚色的可愛洋娃娃也成了一道風景。我偷偷給他們拍了好多張照片。
改造后的奧林匹克公園內不僅有生態(tài)館,還有天文館和昆蟲館。從生態(tài)館里出來還有時間我們選擇去逛一逛昆蟲館。各式各樣的蟲子標本“栩栩如生”,嚇得最怕蟲子的我?guī)缀跏侨滩[著眼睛的。最后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電子體重秤讓我睜開了眼睛。體重秤的計數不是用數字來顯示的,而是垂直排列的一排小紅燈,每一盞小紅燈都代表一定數量的螞蟻的重量。雨晴和妹妹都是身材嬌小的姑娘,站上去后沒亮幾盞小紅燈,我站上去后小紅燈往上竄了好一會兒,一個胖老外站上去紅燈就立刻躥到頂了。體重秤旁的游客們都被這種有趣的稱重方式逗得咯咯笑。
2006年5月29號周一
今天是交美術課第一次作業(yè)的日子。主題為立體造型的作業(yè),我選擇用一個空盒子做了一個臥室的造型。我們三個像小學生那樣捧著精心制作的作業(yè)一路往畫室走,瞬間回到了小時候。這門課還真是輕松地很,不用讀書不用考試,玩似的就可以拿到學分。
2006年6月5日周一
也許是麗貝卡早就看出我這段時間一直相當費力地在學神學,今天她主動提出要陪我出去參觀兩個蒙特利爾最著名的教堂。麗貝卡叫上了她的男朋友當司機。麗貝卡的男友(現仍男友)是個中國人,據她介紹是華人商會的什么頭頭,看上去氣質儒雅。
我們最先去的是圣約瑟夫大教堂。地方就在皇家山的山頂。之前幾次來皇家山都是步行的所以其實只是到了半山腰就下來了。這次有車就繞著盤山公路直接來到了山頂了。沒想到山頂上還有這么個著名的景點。更沒想到的是,這個教堂相當眼熟,它的圖片一直被麗貝卡貼在公寓飯廳的墻壁上做裝飾呢。今天我置身于那張圖片里了!我記起來之前麗貝卡的確跟我說過她在國內有個信教的朋友一直很向往這座大教堂,一直很想來卻一直沒機會。一下車麗貝卡就向我介紹說圣約瑟夫大教堂據說是世界上第二大圓頂教堂,蒙特利爾最高的建筑。在麗貝卡飽滿情緒的感召下,我也順便把我一直以來的疑問提了出來。麗貝卡那個華人商會的男友很耐心地向教學生一樣解答了我的問題。我總算弄明白了出現在閱讀材料里的那些個名詞是怎么個回事了。基督教、***教、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各自被一部分國家列為國教的宗教。基督教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十分盛行,其中也包括了天正教、新教,和東正教。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畫的都是圣經故事,而最初使用彩色玻璃是因為從前玻璃工藝還無法制造出好看的玻璃,于是心靈手巧的工匠們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一幅幅的圖畫。我們見到了一面掛滿許多拐杖的墻。原來也是有典故的:一個叫安德烈的修士曾以圣約瑟夫教堂中的燈油,治愈了許多身有殘疾的病人,一些病人問訊后蜂擁而至,人潮持續(xù)了30年之久,特別是平時靠拐杖走路的殘疾人,到了教堂就不需要拐杖了,當時就能夠扔掉拐杖。今天我還親眼見到了管風琴。之前我看柯南的時候在某一集里就見到過管風琴,當時的劇情講的是兇手利用管風琴殺人。今天我親耳聽到了由管風琴演奏出的圣歌。
之后我們去參觀了蒙特利爾圣母大教堂。據說圣母大教堂是參照法國巴黎圣母院的樣式建造的,所以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小巴黎圣母院”,據說是北美最大的教堂。汽車載著我們經過了一片熟悉的街道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圣母大教堂所在地就是蒙特利爾舊城區(qū)的中心,和唐人街緊挨著,難怪之前我每次來“老城”的時候都會路過這個教堂呢。今天我才第一次踏進這座和它擦身而過很多次的大教堂。進去之前我仔細看了一眼教堂的大門,可不就是家里那本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封面上那個教堂的模樣嘛!原來蒙特利爾和巴黎還這么又淵源,被稱為小巴黎可不是隨便叫叫而已的。麗貝卡告訴我那些表情莊重地坐在長椅上雙手合十小聲說話的人多半都是來做彌撒的信徒。參觀結束出了門,博學多識的麗貝卡男友告訴我圣母大教堂旁邊的一座朱紅色建筑是一座神學院,它是蒙特利爾最早的摩天大樓。居然是“神學院”!不僅大學里設有“神學”課程,還有專門研究神學的學院!神學院是用來訓練基督教團體中的成員,接受基督教的世界觀與神學體系的研究機構。還有更讓我吃驚的呢:北美的很多一流大學都是在神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難怪我在這里的大學避免不了和“神學”的親密接觸了。
麗貝卡和她的男友都是加拿大移民,而且一直都有收入,生活條件也不錯。我告訴他們留學生生活半徑很小的,能去玩的地方不多,最遠的地方就算是皇家山(而且因為沒有車所以只能爬到半山腰)和這個靠近唐人街的老城了。麗貝卡告訴我這兩處恰恰是最美得風景點了。從圣母大教堂起至老港口,正是蒙特利爾老城區(qū)的中心,這一段也是極佳的步行游覽路線。麗貝卡建議我們一起“用留學生的方式”沿著鵝卵石鋪就的小道輕松漫步,沿路觀賞這座城市的傳統西方建筑,慢慢品味感受一下這座北美的“浪漫之都”。
今天真的很充實很開心。真的要感謝麗貝卡。今天我總算讓我認識了這座我居住了三年的城市。在這之前,這個城市對于我來說就是學校、公寓、唐人街,加超市,直到今天它才向我敞開了它的懷抱,讓我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2006年6月16日周五
今天之前,我很難想想自己會和麗貝卡聊得火熱。畢竟我們之間有10歲的年齡差。今天我發(fā)現她正在用電腦上的“PPTV”軟件看超級女聲,也湊過去一起看起來。麗貝卡主動介紹說用這款軟件可以看到國內電視上正在播放的影視劇和各種綜藝節(jié)目。想看什么節(jié)目,直接選擇點開就可以了。這樣看電視可比起林瓊那種下載下來再看還要爽!這段時間國內正在熱播著超級女聲的比賽。我告訴她我去年暑假回家的時候也看了,是特別火的一個節(jié)目。我們坐在同一張桌子前看電視,邊吃提子邊對每個姑娘的演唱做評價。麗貝卡和我一樣都喜歡會跳舞的唐笑。我們邊吃邊聊,度過了一個輕松愉快的下午。
2006年6月18日周日
很快就要學期結束了,神學課交作業(yè)的日子也近了。可是每晚麗貝卡依然電話不斷。我想出一個好辦法,從超市里買來耳塞,超級好用。這是一種結構非常緊密的棉花,做成圓柱形,用的時候先把她搓成很細的一條在放入耳蝸,松手后耳塞會再次慢慢膨脹,將外界和耳朵隔離。戴上之后幾乎一點兒聲音都聽不見了。世界瞬間就安靜了!不僅再沒了噪音還更容易集中精力呢。
2006年6月20日周二
今天早上剛剛洗漱好就聽見麗貝卡叫我?guī)兔Υ鞫敗Kf她看不太清楚。這意味著我要用一個尖銳的東西去戳她的耳垂,想想就渾身冒冷汗。麗貝卡的皮膚上本身就有些斑斑點點的,很難找到隱藏其中的耳洞,就算是看到“疑似耳洞”我也不敢使勁戳下去。折騰了半個鐘頭還是以失敗告終。真是佩服這些不怕疼的女人。我就從來不會為了更漂亮而忍受這些痛苦。我不敢打耳洞,怕疼;從來不戴隱形眼鏡,受不了有東西直接接觸到眼球上那種感覺。
2006年6月21日周三
今天是交素描作業(yè)的日子。作業(yè)要求是畫一幅彩色畫,并且為作品附上一段話介紹這幅畫背后的故事。從來不下廚的雨晴畫了一個廚房。雨晴畫了一只打開的,裝滿物品的行李箱。她說那是跟我一起搬到市中心后的夏天回臺灣,假期結束后返回加拿大之前妹妹給自己準備的行李。那個時候雨晴一家還沒有團聚,她一個人在這里讀書。雨晴說她妹妹性格內向,平常不愛多說話,姐姐要走了,她只會默默地在姐姐的行李箱里裝上滿滿一箱子她愛吃的臺灣零食。我之前只想過自己回國以后再回來時的那種難受,卻沒有意識到其實留在國內的家人比我們更舍不得我們回去和他們團聚了一段時間以后要再次離開。雨晴不愧是小的時候學過畫畫,充滿妹妹的愛的行李箱躍然紙上,露在行李箱上部的那幾包零嘴畫地相當細致逼真,讓人忍不住想像箱子下部還裝著什么好吃的。我畫的很簡單,是一只玩具狗。我5歲那年,爸爸工作的大院聘請了一位的加拿大來的英文外教蘇珊來給科研人員培訓英語,以便加強年輕科研人員對外交流的能力。那個時候恰巧我也剛剛開始學英文,再加上年輕的蘇珊一個人住在外賓接待樓里很是孤單,我爸媽便經常請她來家里做客。蘇珊特別熱情特別喜歡我,見到我又親又抱的。我用簡單的英文和蘇珊“交談”,她也超級認真的跟我“學”中國話,我們相處地十分愉快。蘇珊在中國一直待了三年的時間,經常來我家做客,每次來都會送給我一只絨毛玩具。這只絨毛玩具狗是她最后一次來我家的時候送我的。記得那天臨走的時候蘇珊對我說:“這只小狗是加拿大的雪橇狗。我就要回加拿大去了。加拿大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希望你長大了可以有機會去看看!”玩具小狗的摸樣很是可愛,端坐在那里嘴里還叼著一根“肉骨頭”(后來肉骨頭被我的好友心妍給扯下來了,還在上面寫上了我的名字)。現在我真的來到了加拿大,隨身還帶著那只心愛的小狗。
今天前往美術課教師的路上我們倆就繪畫作業(yè)的內容聊了一路。我夸贊雨晴精湛的畫功,雨晴則驚訝于我和加拿大居然有這樣的一段故事,真是跟這個國家有緣分。
2006年6月22號周四
今天我居然把神學課的論文給完成了!讓我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寫神學論文是不可能的。關于神學我知道的充其量就是皮毛中的皮毛,遠遠沒有達到討論某個問題的水平。最終,我的文章內容來自于兩個部分,一個是這段時間來努力閱讀的課程閱讀材料,再就是通過谷歌搜到的與論文題目有關的各種文章。我東挑一句,西找一句,再用ESL課上學會的改寫原文的本領改成自己的句子。就這樣一點一點像做剪貼畫那樣把一篇論文給湊了出來。最終湊滿了作業(yè)要求的四頁紙。好在老師沒有要求具體用哪種字體,這給了我們可乘之機。雨晴把字體調大到不能再夸張了,還雙倍間距,結果第四頁才寫了四分之一。她說她實在是編不出來了!
哎,在國外上學就是這樣子,一學期下來作業(yè)是完成了可是根本沒學到什么知識。如果說收獲了什么的話那就是我們被逼著讀了不少東西吧。
2006年6月23號周五
今天是最后一節(jié)神學課。最難一項任務的完成基本宣告了這個小學期結束了!正好天氣很好,我們剛好可以享受一下加拿大的夏天。今天上課前雨晴特地把妹妹妹妹帶來了,她早就準備好下課以后好好放松放松。以前我們在市中心玩都只是逛逛圣帕特里克大街上的大商場,頂多走到大街盡頭后拐個彎去唐人街轉轉,今天我們決定走的遠一點兒。這段時間正好趕上世界杯足球賽,每每經過那些小酒吧,我都忍不住朝里面看看。在國內看球需要熬夜,這里有比賽時正好是白天。在街道上也能感到世界杯的氣氛:偶爾街上疾馳而過幾輛轎車和摩托車,車頭上都插著不同國家的國旗,有的司機還會邊開車邊興奮地喊叫。我猜一定是他們的祖國球隊贏了球!
我們順著街道一直走,路過了一個公園,公園邊上有一輛冰激凌車。以前我在英文教科書里見過這種車身涂滿冰激凌和卡通形象圖案的流動冰激凌售賣車,而且我一直認為售賣窗口上方那個紅白相間的帷幔特別的“國外”。今天親眼見到,我忍不住提議解解饞。一些在公園里游玩的當地人正在買冰激凌。他們每個人在窗口對里面說著一種冰激凌的名字。在國外買冰激凌可不僅僅是一句“ice cream”那么簡單的事。如果只是說“ice cream”的話只能吃到最常見的甜筒冰激凌。我們走近了些,試圖看清冰激凌車里的價目表上的產品名稱,可惜全是用法語寫的,完全是看不懂也不會讀。點餐窗口的人很快拿著冰激淋離開了,所以我們連跟在人家后面說“me too”的機會也沒有。我們作賊似的推倒一旁“觀望”,等待著下一個來買冰激淋的人。等了好一會兒沒看見有人往這邊走倒是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公園長椅上正吃著一只看上去很不錯的冰激凌,把我們幾個都看饞了。我們三個女孩你推我我推你的,誰都不好意思上前問問人家那冰激凌叫什么名字。語言組織一下倒是沒有問題,只是害怕這樣的舉動會把小女孩給嚇跑了。猶豫之中小女孩的媽媽也回來了,發(fā)現我們這邊三個外國人盯著她女兒,投來了懷疑的目光。這下子我們徹底泄了氣。最后我們只好買了傳統的甜筒冰激凌。唉,這就是臉皮子薄的后果,吃不到想吃的東西。
2006年6月28號周三
今天是最后一節(jié)美術課。教室里的畫架都被放到了墻邊,所有的椅子被圍成了一圈。老師笑容可掬地祝賀我們結束了這門課的學習。她對我們每個人交上去的兩次作業(yè)都非常滿意。
在暑假小學期里選修這門課的都是來自各個專業(yè)的非藝術類學生。老師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來談談這兩個月來接觸藝術類課程的感受。在中國的課堂上,回應老師的“你們大家來談談”的往往只有沉默,沉默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人家老外可一點兒也不沉默。老師話音剛落一個胖乎乎的女生很大方的接過話頭就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她講完了,她身邊一個男生接著講,然后就輪流地講起來了。入鄉(xiāng)隨俗,看來是非說不可了!離開語言學校以后我還從沒在公眾場合下說過話呢!眼看同學們的發(fā)言像擊鼓傳花那樣一點一點移過來了。這是要考驗我們“即興演講”的能力啊!我只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打起了腹稿,邊迅速思考邊緊張地吞口水。我真是慶幸自己是女的沒有喉結,否則我的緊張會顯露無疑。我在一分鐘內準備出的演講詞是這樣的:“大家好。我是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這是我頭一次用專業(yè)的畫具作畫。我完全沒有畫畫方面的基礎,之前甚至都沒有畫過立體的圖形。很高興能在這樣一門氣氛友好而輕松的課堂上做了很多新的嘗試。謝謝!”發(fā)言結束,我自我感覺說的還不錯,后來雨晴也順利發(fā)了言。
回家的路上我們倆老半天沒說話。話說起來我和雨晴從04年頭開始到現在早就習慣了彼此可是直到今天我們才頭一次見識到彼此的“洋話連篇”,多少有點不習慣。最后還是雨晴打破了沉默,她說我說話像外國人似的,把她嚇到了。這幾年下來口語上的進步真是讓我有些“猝不及防”。
2006年7月5號周三
我到家了!昨天(或者是前天,搞不清了)回國我搭乘了經多倫多飛上海的航班。我先是乘坐飛機從蒙特利爾飛多倫多,再乘同一架飛機從多倫多飛上海。從蒙特利爾飛多倫多后飛機機艙需要清理,我們被要求暫時下飛機在候機室等候。下飛機前我們被廣播通知:“請在下機前帶上你們的隨身行李。”我想反正一會兒我還是乘這架飛機,所以真的就帶著“隨身”行李背包而把同樣帶上飛機的行李箱留在了行李架上。英文里用Personal belongings 來形容帶在身邊的行李,而這個“Personal”又讓我感覺僅僅是只隨手拿著的行李,是放在座位上的而不是放在行李架上的行李。
在多倫多機場等待的時候我昂著頭看著機場大屏幕上播放的世界杯足球賽賽況。第一次聽英文足球解說挺有趣的,我對那句“nothing to nothing”印象深刻啊。這么說“0比0”真是有意思!我光顧著看比賽了,完全沒聽到登機口的人正在叫我的名字。直到重新上了飛機發(fā)現我頭頂上的行李架全部都清空了才反應過來我的行李丟了!于是我趕緊找到空姐,才明白原委。機艙需要徹底清理,所以連行李架上的行李外都要全部帶著下飛機的。我的行李上寫著我的名字,所以在登機口喊我的名字。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行李箱上是爸爸給出的主意,說是防止行李丟失。結果這個“小名牌”真的奏效了,卻因為我的大意還是險些丟了行李。
2006年8月11日
這個暑假過的還真是忐忑不安啊!直到暑假過了一大半神學的成績才姍姍來遲。我一整個暑假里幾乎每隔半天都要上自己的校園系統去查分數。在國內家里上加拿大的網頁打開的速度很慢。盯著進度條一點點像蝸牛似的推進,我的心一次次提到嗓子眼。D和D+是我們最終的成績,我們通過了。能如愿以償拿到學分就算是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