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和認識這道題一樣,胖子會認為這道題很簡單,往后倏雨、欣兒、束北、樂陽再到小非,隨著對這道題的認識程度增加,就會發現難度越大,這就是我要告訴你們的第一點,這個世界‘認知越多,未知越多’,小非,你在算這道題的時候應該會有這種感覺。”
石非點點頭,“嗯,經過六十四次運算時候,就是發現下一次要運算一百二十八次,當算到第十次,就發現下一次要運算二千零四十八次,每一次的結果,都會帶來更多的未知。”
“沒錯,就如同我們坐在井底,認知的就這口井,未知的也就是井上的一小片天空,當你爬上高高的山頂,你認知了這座大山,而你未知的卻是整個藍天。
這句話只有對和錯兩種結果,不論多復雜,都只是一維的數據量,這就是一種線性思維,它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把可以依賴的基礎完全置放在邏輯的軌道上,進行考量,這種考量只有一個定性的可能,兩種答案,那就是對與錯。其實宇宙物質的當量是人類利用線性思維所不能考量的體量。任何一絲絲的改變都會引起整個宇宙數組矩陣巨大的改變,任何一點元素的加入,整個世界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如同一粒沙子,兩粒沙子,不能稱為沙堆,而一萬粒沙子則可稱為沙堆,那到底是多少粒沙子才能稱為沙堆了,人們常用量變引起質變來概括這類問題。很多魂術師一生追求【永恒法則】,然則魂術世界不存在簡單量變,而是時時刻刻都發生著質變,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二點【恒變法則】,【自然存在】永遠都是在不停變化。”
“老師,你之前的說‘認知越多,未知越多’,而如果我們把整個世界的知識量看作一個集合X,了解的知識看作一個集合里的子集A,未知的看作子集B,那么就有X=A+B,那當A越大時,B就越小,這是很顯然的。那你的第一點是不是有矛盾?”李束北問。
“我不理解的是,如果你的【恒變法則】是對的,那么【恒變法則】本身是變,還是不變?如果是變,那【恒變法則】本身就在變化,那它還是不是【恒變法則】,如果是不變,那這個【恒變法則】是不是就有問題了?你的第二點【恒變法則】本身似乎就是個悖論。”樂陽道。
爾思撫掌大笑:“這么快就能指出問題所在,不愧是我的好徒弟!你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懷疑是智慧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魂術大師,那么在你的人生中,至少得有一次盡你所能地懷疑一切經歷。這正是我要給你指出的第三點,‘存在即自然’。永遠不要用你們的邏輯思維去參透【自然存在】,魂術世界不存在悖論,還記得智坤方丈跟你的說的【三元態】么,靈魂不受【因果關系】制約,沒有【因果關系】就沒有邏輯關系,悖論是因為邏輯上相互矛盾,沒有邏輯關系怎么會有悖論!不止如此,【自然存在】本就沒有悖論,理學世界、物質世界也同樣不存在悖論,之所以有我們認為的悖論,只是因為我沒還沒找到解開結的鑰匙!你們可以反觀,眾多偉大的魂術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百家、宗教、學派也有自己的一套信仰,同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而且往往這些體系都相互攻擊,你能不能指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或許他們都是對的。悖論是這樣一種陳述,其特征是,或是讓我們陷入邏輯矛盾,或是徹底顛覆我們目前的觀點或信念,而這些矛盾只存在于觀念的世界。智坤閣里的‘無限回廊’不也是個矛盾體,最后不還是能被合理的解釋。記住:‘存在即自然’!悖論,只因為你理解不夠深!
集合我給你們說的三點就構成了我的魂道,因為沒有真理,所以這也不是真理!但卻是你們目前能很好借用的魂道。
總述先到此為止,我現在開始教屬于你們自己的魂術!”
…………
陽光斜射在荷塘里,不知何時,一陣微風徐來,小紙片在風中翩翩起舞,如同幾只美麗的紅蜻蜓,點落在水面上,閃閃爍爍,波光瀲滟處,舉著一只含苞的花朵,純白中透著點粉紅,從容而超俗。荷葉上面零星散著的水珠微微顫動,像是在少女睫毛上滾動的晶瑩淚光。
小紙片靜靜地伏在水面上,仿若佛祖手中落下的那一片荷葉,散發著若有若無的芬芳,天空燃燒的那一片晚霞漸漸地熄滅,而那句話一直在縈繞在他們耳邊:
存在即自然。悖論,只因為你理解不夠深!
★凈?山艮&棽離★
靜謐的湖水緩緩流淌,細膩的水草輕輕搖曳,湖岸池塘,青苔滿地,暮色越過幽靜的柵欄便枯萎了枝頭上的光,低吟淺淺憂傷,一片殘陽被風扯散,跌落在夢中的一灣綠波。空氣中散沫青草花香的氣息悄然彌漫,閃爍的花影中恰似給誰身披一襲霓裳,在古老澄凈的水光日影中倒影深深。
靜謐的安寧,無限的清,無限的寂,淡淡的清幽意韻,一點點滲透到心底。
這是就他的域嗎?靜湖、暮色、晚霞、青草、花香,怎么會是這種小橋流水般的淡然,這是就一個風雨一生的魂術師企盼的人生嗎?棽離站在這夕陽下的青草上,這如詩如畫的仙境,讓她忘了從何處來,又要到哪里去,讓她甚至不忍舉足,破壞這份本就不屬于人世間的寧靜。
一曲簫聲隨風響起,吹散了她的思緒,那是來自天上人間的呼吸,這么舒適,這么熟悉,聽過,但是在哪聽過,棽離記不起來。棽離伴著簫聲前行,迎著溫馨的晚風,回絕了無數美景,撥開眼前障目的一葉楓林。
不遠處,一個年輕男子盤膝而坐,天使般的面容優雅而深邃,一群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圍在年輕男子身邊,陶醉在這神美的樂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