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陰陽五行與禮樂秩序
董仲舒天人思想結構是以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形式安排其秩序,而這又是他的禮樂觀制度化的特征。
根據早期文獻記載,陰陽與五行是兩個文化系統:前者根源于闡述宇宙生成問題的生殖文化,后者根源于闡述宇宙結構問題的數理文化;這兩種文化系統的結合,是經過《管子》、《易傳》、《呂氏春秋》的推衍而至《淮南子》、《春秋繁露》臻于成熟。從直接的傳承來說,《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有關宇宙結構問題的討論都是《呂覽·十二紀》的繼續,所不同的是,《淮南子》以自然觀為主體,《春秋繁露》以目的論為主體進行這種結構安排,所以后者更偏重人生意識而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性。可以說,董仲舒在中國傳統文化陰陽、五行大系上發明了以木火土金水與仁智信義禮配稱的天人思想結構,從而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治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一方面表明董仲舒綜合諸子百家,為漢代統一文化作出了努力,一方面又滲透于其思想的各領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將文藝形態納入大一統范圍,重建禮樂制度。他認為:“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立元神》)其“天生”、“地養”、“人成”是天地人(三才)通貫的大結構,而人間的禮樂秩序正依此建立。因此,為了配合化民正俗的政治需求,他對六藝之文也做了定性規范和結構安排。他說:
《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于質;《禮》制節,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人。(《玉杯》)
董仲舒對“六藝”的尊崇集中表現了他的“王道”、“仁政”、“德治”理想。雖然在致用意義上,六藝的多方功能均統合于社會教化思想,但從其發揮六藝各自所長而互相配稱,又顯出教化思想的多面性、系統性。譬如“《樂》詠德,故長于風”,其中內含的“養德”思想是與“《詩》道志”之“志”一致,反映了文學性情大本;而就《樂》“長于風”的特色說,又具獨立意義。首先“風”有風化之意,所謂“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舉賢良對策》),表現了“樂”異乎尋常的聲感效果,且與武帝立樂府、觀民風的大文化思想符契;再者,“風”有“諷喻”之意,這又使六藝之“樂”與采自民間之“樂”起相連意,反過來制約君權,規勸君失,《春秋繁露·王道》通過對桀紂“驕溢妄行,侈宮室,廣苑囿……極飾材之工,困野獸之足”的批評以諷時君,正是“風”的深層意蘊。可見董仲舒對六藝特點的認定,是從大文化的全方位闡釋其教化思想的。
西方現代哲學文藝學結構主義學說認為,外在現實和人的內心世界都存在著一定的結構,結構是由許多成分(因素、元素)組成,這些成分之間的關系的總和就是“結構”;而認識結構的方法,則需要通過理性思維進行冷靜的分析,用模式去認識對象的結構。在董仲舒文學思想中,由于“天”的人格化與“人”取象于“天”,已將“天”(外在現實)與“人”(內心世界)許多成分之關系協同起來,組成“結構”,而此“結構”既是先驗的,又是客觀的,因此經驗無法完全把握,就勢必借助模式去認知,這便是取用陰陽五行框架的一重要意義所在。董仲舒明確指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同類相動》)這種天人相通的陰陽生發為天之“四行”,人之“四氣”,構成了符合文學教化目的的禮樂秩序:
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于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辨在人》)
緣此協同天人的“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循天之道》)的合類制宜理論,董仲舒又提出了“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同類相動》)的審美觀。這里雖有粗糙的“天人感應”迷信思想,但其合類相應之方法,卻拓寬了文藝觀視野,為漢代正統禮樂秩序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董仲舒陰陽五行形式結構中,人仍是其宇宙觀的中心,反映于文學思想上,是文學之性情大本和六藝文章多種功用旨歸于教化之目的。因此,由文學性情到禮樂秩序的建立,其中包含著極為重要的時代價值:其一,人生與宇宙的一體化,為漢代文學固執性情而又作跨越時空的描寫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一體化傾向雖在先秦《易》、《孟》、《荀》理論中已有表述,且與后世文藝思想家呼應,然董仲舒以此代表漢代文化的崛興,殊為不可忽略的歷史環節。其二,因于陰陽五行結構的整體性決定審美傾向的整體性,是董仲舒構造禮樂秩序并對漢初文學審美單一化傾向有突破意義的理論建樹。其三,陰陽的對立統一和五行相生的調協,形成了內含文質、形神、虛實理論的中和美思想,這也是漢代文學思想的一個主要特征。其四,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圖式與漢代文學思想程式化、規范化趨向有重要聯系,這一方面成為纏繞有漢一代文學創造的夢魘,一方面又以其結構化的優勢,植根于我國文藝形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