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了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逸事,是中國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為方便閱讀,特將該時期的概況及書中提到的部分史實名詞簡述如下。
歷史背景介紹
三國時期上承東漢、下啟西晉,自220年持續至280年,共計60年。分為曹丕在曹操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曹魏、劉備在成都建立的蜀漢、孫權在武昌建立(后遷都建康)的東吳三個政權。
曹魏政權到了后期,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又滅掉了東吳,三國時代結束,晉朝統一了中國。
晉朝分為西晉(265—316)與東晉(317—420)。西晉統一后,僅僅維持和平十幾年時間,昏庸無能的晉惠帝繼位后,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叛亂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北方少數民族趁機進入中原,兵火連綿之中,大量百姓與士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十六國時期。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中原的士族及平民陸續南遷,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混處雜居。東晉早期,王導等士族大家主持朝政,政局相對穩定,后期軍權漸重,朝廷控制力減弱,先后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有北伐重歸之心,卻終究未能成功。383年,前秦苻堅帶重兵南下,想要滅掉東晉,但在淝水之戰中一敗涂地。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收復了大片失地,前秦崩解,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上?,東晉后期又有朋黨相爭、桓玄作亂以及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也在蜀地自立為王。最后劉裕崛起,憑借軍事力量平定諸亂,奪得帝位。中國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自三國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長期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加上連綿不斷的戰爭,影響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需要說明的是,《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人物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事跡并不完全真實,更多可視為文學作品的創作。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是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是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記載。
部分史實名詞
八王之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到光熙元年(306),歷時七年。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等?;首逯袇⑴c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這次動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強烈破壞了當時的社會和經濟,導致了西晉滅亡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光熙元年(306),晉惠帝死,司馬熾嗣位,是為懷帝,改元永嘉。永嘉五年(311),匈奴建立的前趙政權首領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接著攻入了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余人。永嘉之亂后,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蘇峻之亂:又稱蘇峻、祖約之亂,爆發于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二年(327),由歷陽內史蘇峻發起。他聯合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第二年,攻破建康,執掌朝政,庾亮則與江州刺史溫嶠一起,推舉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一起討伐蘇峻。咸和三年(328),蘇峻戰死,第二年,手下殘兵亦被消滅,叛亂被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