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悟變中醫(yī):瞿岳云教授別具一格的中醫(yī)理論解讀作者名: 瞿岳云本章字數(shù): 4241字更新時間: 2020-02-14 18:37:00
4 中醫(yī)“縮影”理論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tǒng)一。人體某一狹小局部區(qū)域內的生理病理變化,往往蘊涵著全身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的整體信息。也就是說,某一局部常具有全身“縮影”的特征。中醫(yī)學對此的一系列論述,筆者稱之為“縮影”理論。它在中醫(yī)診斷學中的價值,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受到了《內經》作者的重視。“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靈樞·五色篇》)。然而,目前對此未見系統(tǒng)的專題論述,其科學性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認識。
面部信息與整體縮影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因此,審察面部神色形態(tài)的變化,用以了解整體的常變,是中醫(yī)望診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不僅是因為面部顯露易于觀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全身的縮影?!鹅`樞·五色篇》云:“庭(額部)者,首面也;闕上(眉心之上)者,咽喉也;闕中(兩眉之間)者,肺也;下極(兩目之間)者,心也;直下(下極的鼻柱部)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鼻準之端)者,脾也;方上(鼻準兩旁)者,胃也;中央(顴骨下部)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鼻準之端的上方)者,小腸也;面王以下(人中部)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耳邊直上部)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上下腭骨之間)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口旁和頰前肉之空軟處)者,股里也;巨屈(頰下曲骨部)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jié)之部也。”詳細地描繪了全身五臟六腑、四肢關節(jié)在面部相應的縮影部位。因此,通過觀察面部的神色變化,便可測知全身臟腑的病癥。
然“望診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變”(《望診遵經》),善于審察者,必有所得。例如,根據(jù)《靈樞·五色篇》關于“女子在于面王(人中),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員左右,各如其色形”的論述。有經驗的中醫(yī)通過觀察“人中”的形狀、長短和色氣,來判斷子宮的位置、發(fā)育、病變,每多經內診檢查證實。有學者通過對小兒面部山根形態(tài)、色澤的長期觀察認為,山根呈現(xiàn)橫“一”字形的,絕大多數(shù)為食積、食滯、食少、嘔吐、泄瀉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山根呈現(xiàn)直“l(fā)”字形的,有三分之二為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山根呈青色者,常見于驚風、慢脾驚風;山根色黃者,大部為消化及營養(yǎng)紊亂或維生素缺乏癥,其病為濕、為熱、為虛,提示脾胃受病,與“脾色主黃”之說是一致的。
舌部信息與整體縮影
《筆花醫(yī)鏡》云:“舌者心之竅,凡病俱現(xiàn)于舌,能辨其色,證自顯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薄吨嗅t(yī)舌診》云:“根據(jù)舌上不同部位的變化,可知內臟的病變,其劃分方法,大體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旁(左、右)五部分。舌尖部分反映上焦心、肺的病變;舌中部分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部分反映下焦腎的病變;舌旁反映肝、膽的病變?!笨梢娚囿w具有五臟六腑的縮影。而“觀舌質可驗其證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醫(yī)門棒喝》)。故汪宏《望診遵經》云:“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而可測其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也?!逼錂C制是因為“手少陰之別……系舌本”;“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 “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厥陰者,肝脈也……而脈絡于舌本也”(《靈樞·經脈篇》);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靈樞·經筋篇》)。如此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與五臟相連。故楊云峰在《臨證驗舌法》中云:“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系根于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fā)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外雜證,也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由于人體內部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疾病的輕重、順逆均可縮影顯現(xiàn)于舌部,所以“據(jù)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jù)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jù)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臨證驗舌法》)。難怪有人云:“舌體是一個外露的內臟?!备=ㄊ×⑨t(yī)院腫瘤科通過對76例臨床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舌診觀察,其中59例(占總數(shù)77.69%)在舌體左右兩旁邊緣呈現(xiàn)出境界分明,成條狀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青紫色瘀斑,他們稱之為“肝癭線”,認為這是提示肝癌的信號,這與中醫(yī)學“縮影”理論中“舌體兩邊主肝膽”的認識是吻合的。
眼部信息與整體縮影
《內經》認為,“目為肝之竅”,“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說明目與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實際上,非僅如此,目不僅是肝之竅,而且與五臟六腑,精神氣血皆有聯(lián)系而具有整體的縮影。如《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焙笫赖奈遢唽W說即是由此發(fā)展而來,其認為上下眼瞼歸屬于脾,脾主肌肉,名曰肉輪;兩眥歸屬于心,心主血,名曰血輪;白睛歸屬于肺,肺主氣,名曰氣輪;黑睛歸屬于肝,肝主風,名曰風輪;瞳仁歸屬于腎,腎主水,故曰水輪。輪為標,臟為本,輪之有病,多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當某臟某腑發(fā)生病變時,又每在相應輪位上出現(xiàn)變異。如眼瞼屬脾,脾與胃相表里,故眼瞼疾患多與脾胃有關;白睛屬肺,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白睛疾病多與肺或大腸有關,余此類推?;谶@種輪臟的隸屬關系,在臨床審察眼部外顯的證候,從而推斷臟腑內蘊的病變,進行針對性治療,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例如,白睛紅赤腫脹,流淚眵結,兼口渴欲飲,大便秘結,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癥,可歸納為肺經風熱壅盛,兼有胃腸積熱所致。臨床上急性結膜炎出現(xiàn)上述癥狀者,可用清肺瀉熱之法,用驅風散熱飲治療。又如黑睛星翳密聚或潰爛如凝脂,癥見口苦咽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弦數(shù)者,是為肝膽實火上攻所致。臨床上角膜潰瘍出現(xiàn)上述癥狀者,治以清肝瀉火解毒,用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而可取效。眼瞼下垂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也是以此作為理論依據(jù)的。
眼睛之所以具有五臟六腑的縮影,是與經絡的聯(lián)系分不開的?!靶氖稚訇幹},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小腸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至目銳眥”;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蹦颗c任脈的聯(lián)系,《素問·骨空論》云:“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上頤循面入目。”故《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諸脈者,皆屬于目。”因而“視目之五色”便可以“知五臟而決死生”。
耳部信息與整體縮影
耳,決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它與人體整個生理病理活動息息相關?!叭酥骞侔俸≠W而存者,神居之耳”(《醫(yī)門法律·望色論》)?!澳I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脈度篇》)?!澳戏匠嗌胪ㄓ谛?,開竅于耳”(《素問·金匱真言論》)。《素問·繆刺論》云:“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笔稚訇柸菇洝跋刀笾鄙?,出耳上角”;足少陽膽經“從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足太陽膀胱經“從巔頂至耳上角”;手陽明大腸經“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如此等等,故有“耳者,經脈之所聚也”“十二經通于耳”之說。
《望診遵經·診耳法提綱》對耳部信息與整體關系,論述得更為具體?!澳I主骨,故耳起五色者,病在骨也。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此不僅只對耳候骨與腎而言,故其文又云:“分屬五行,亦應五臟也。氣色之變,可以十法推之;生克之理,可以五行推之。若夫耳形之診,當以厚而大者為形盛,薄而小者為形虧;腫起者,邪氣實,消減者,正氣虛;澤潤則吉,枯槁則兇;合之于色,亦可辨其寒熱虛實……下消則耳輪焦于,腸癰則耳輪甲錯?!笨梢娙梭w內部正氣之盛衰,臟腑之寒熱,疾病之兇吉,皆可因經絡和氣血之轉輸“縮影”反映于耳而為診斷之依據(jù)。
特別是耳部穴位的分布規(guī)律,其與全身的的縮影就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一般地說,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集中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集中在耳舟;與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集中在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它的縮影規(guī)律好似倒置的胎兒,頭部在下,腳部在上。因此,在耳部相應穴位施行針刺,便可治療全身的疾病。
有人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人體某個臟腑的病變,尤其是器質性病變時,多數(shù)患者在耳郭上的相應部位,出現(xiàn)結節(jié)、色素沉著,或毛細血管擴張等異?,F(xiàn)象。有顧氏通過對185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包括肝硬化、脂肪肝、肝大)和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以及部分健康人的耳部肝穴、胰膽穴進行了分組觀察。資料表明93.3%的肝癌患者,肝穴部位出現(xiàn)有圓形、橢圓形結節(jié),大小不等,直徑在0.1~1cm,并有色素沉著,多呈淡褐色至深棕色,范圍0.1~0.3cm直徑。認為這能為肝癌普查初篩時提供線索。這些觀察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驗證“縮影”理論的正確性,提供了佐證。
“寸口”部信息與整體縮影
從“寸口”(又稱氣口)部切脈斷病,是中醫(yī)學獨特的診斷方法?!按缈凇边@個微小區(qū)域之所以能夠候測五臟六腑的病變,是因“寸口”脈象信息具有全身的縮影。根據(jù)《素問·脈要精微論》的論述,全身五臟六腑在此處縮影定位的原則是:左手寸關尺,外候心、肝、腎,內候膻中、膈、腹;右手寸關尺,外候肺、胃、腎,內候胸中、脾、腹?!峨y經·十八難》以膈、臍為界,將軀干劃分為上、中、下三段,分候寸關尺三部。晉代王叔和則綜合《內》《難》之說,對“寸口”臟腑定位規(guī)范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即“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獨取寸口”能測全身之病,其機制,從中醫(yī)本身的認識來看,主要有三。
1.寸口是脈之大會:脈為心主,寸口屬肺經,肺主氣,心主血,氣血偕行,則臟腑安和,若五臟不調,氣血失常,勢必波及心肺而反映于寸口。
2.寸口是胃氣變見之處:手太陰肺經之脈,起于中焦,中焦者,脾胃也,脾胃水谷之氣沿經上行,與肺中呼吸之氣融合而為宗氣,推動血液運行,表現(xiàn)于寸口?!端貑枴の迮K別論》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說明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人體胃氣之強弱,可診寸口而知,“脈無胃氣亦死”即是指此而言。
3.寸口是原氣通會之地:原氣源于腎間,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源泉,經三焦輸布于十二經原穴而發(fā)揮效用,故診寸口可察原氣之有無。因而“獨取寸口”可推斷全身臟腑生理病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