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論知常達變悟中醫

中醫理論,微妙精深,古樸而靈活,講求知常達變。然而,其常者,知之猶易;其變者,決之甚難。但一般中醫理論專著,論其常理者眾,言其變通者寡。

知常達變之達變能力的高低,常是衡量醫生臨床水準的重要指標。欲既能“知常”,又善“達變”,圓機而活法,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具備一定的臨床閱歷,更要有悟性。故著名中醫學家王綿之教授告誡當代中醫大學生,對教材要精讀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理解得越深,發現問題的能力也越強。所以,學習中醫要在“悟”字上下功夫!悟,“醫者,意也”。清代喻昌《寓意草自序》云:“聞之醫者意也。一病當前,先以意為運量,后乃經之以法,緯之以方,《內經》所謂微妙在意者是也。”此即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與詩品中的心有靈犀,畫論中的形神兼備,文章中的妙手偶得,佛學中的境由心主,息息相通,一脈相承,都來自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熏陶。

“悟”或云“心悟”“心法”,也是中醫認識發展史上的一種基本的認識方法。清代醫家陳修園在《醫學心法》序中云:“師以授之弟,父授之子,皆本心法,以為心傳,醫道何獨不然……心悟乎古人之言,能暢達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繪古人意中之言。辨其是非,判其偏正……殆所謂神明于規矩之中,變化于規矩之外矣。”所謂心悟,是指在學習的基礎上,對圣賢之言和經典論述,或某些問題念念不忘,殫心思忖,反復琢磨,終于心領神悟,獲得獨特見解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與佛教所說的“頓悟”“悟性”有所類同,在早期的中醫著作中,常被描述為“慧然獨悟”“昭然獨明”等。清代醫家吳體仁云:“誠以學非精詳,不可以云學,學必會通,乃可以言悟,悟不先之以學,則無師而所悟亦非,學不要之以悟,則固執而所學亦淺。”說明了學與悟的關系。

如何悟?程國彭云:“學者讀書之余,閉目凝神,時刻將此數語(指經典的某些命題),細加領會,自應一旦豁然,融會貫通,徹始徹終,了無疑義。”(《醫學心悟·醫有徹始徹終之理》)心悟,必經一個艱苦的思考過程,如吳鞠通自言“十閱春秋,然后有得”(《溫病條辨·自序》)。正因為如此,故在中醫學浩瀚的文獻寶庫中以“心悟”和“心法”命名的著作層出不窮。如劉完素之《傷寒標本心法類卒》、朱丹溪之《丹溪心法》、薛己之《外科心法》、吳謙之《傷寒心法要訣》、程國彭之《醫學心悟》、尤怡之《金匱要略心典》、萬全之《痘疹心法》、高秉鈞之《瘍科心得集》、鎦洪之《傷寒心要》、竇材之《扁鵲心書》等,這種認同現象在世界醫學史上是獨無僅有的。

由于心悟、心法的宗旨首先是著眼于領悟經典的要義,于是便有了《內經知要》(李中梓)、《本草備要》(汪昂)、《醫學六要》(張三錫)、《素問要旨》(劉完素)等為名的醫著應運而生。又因為心悟、心法因個體而異,且獲得某種獨有心得非一日之功夫,于是反映中醫學家的這種難得之體會的著作,如《外臺秘要》(王燾)、《素問玄機原病式》(劉完素)、《素問論奧》(劉溫舒)、《傷寒蒙秘》(陶華)、《傷寒微旨》(韓祇和)等大同小異的模板。這些著作,基本上皆是基于“取其精華,間附己意,以及考驗”(吳鞠通)的心悟諸法的結果,它確實是中醫學家發展理論的基本形式和思維方式。

理論和實踐雄辯地證明,缺少悟性的中醫,永遠只能在一般常規理論和低層次的臨床實踐中徘徊。而悟性這東西,用現代科學方法大概是找不著形態的。

中醫臨床是中醫學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盡管有人說:西醫能說清楚道理,治不好病也是科學;中醫不能說清楚道理,治好了病也是不科學。對此科學與不科學之說,在此暫姑且不論。但一代偉人鄧小平曾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中醫藥來說,“有療效就是硬道理”。正如當代著名中醫學家朱良春教授所云:“中醫之生命在于學術,學術之根源本于臨床,臨床水平之檢測在于療效。”(朱良春.名師與高徒——首屆著名中醫藥學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選粹.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61)所以臨床療效是迄今為止一切醫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中醫學強大生命力之所在,臨床療效是中醫安身立命之本,是中醫學術的核心競爭力。為此,作為從業中醫的后繼者,我們必須在臨床實踐方面多下功夫,在實踐中探索,探索當然滲透著理論,而成為一名理論密切聯系實踐的臨床家。

探索實踐是醫藥理論的源泉,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臨床相的觀察導致病理機制研究的展開,所有疾病都靠臨床來發現,一切疾病在活體上的表現及其變化規律,也得靠臨床活動加以確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就是中醫學在這方面的典范。

即使是今天,我們已經有了系統的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但仍未完全擺脫探索實踐的窘迫,人們現在仍在陸續發現許多新的疾病。例如,2003年暴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大量使用空調帶來的“空調病”,電腦廣泛運用帶來的“書寫遺忘癥”,幾乎遍及各家各戶的化妝品帶來的“化妝品過敏”的皮膚病,等等。即使對于已知的疾病,許多方面的認識還有待深化。病總是要治的,患者要來求醫,不管醫生是否“認識了”他的病,臨床醫學不能等待基礎醫學把未知因素全部弄清再去診治,而往往要試探著利用其他經驗來解決問題。反過來,臨床探索的有效經驗又為基礎理論研究提供了課題。因此,探索性、經驗性是臨床醫學不同于其他科學活動的一大特點。縱觀中醫學的發展更是如此,這也就是中醫所強調的“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的旨意所在。

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實踐和經驗積累基礎之上的,因為經驗為才智之父,經驗是知識之父,經驗是科學之父。經驗包含著珍貴的學問,真正的知識就在經驗中;經驗是所有過去的成果,經驗是受苦的結晶,知識才智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沒有經驗,智慧也就很有限了。更何況中醫藥學的發展卻從未完全停留在實踐和經驗之上,而是通過長期的發展完善,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用于指導實踐。這與單純依靠經驗,不加分析和思考,照抄照搬的“經驗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臨證之時,究竟如何拓寬知常達變求本的辨治思路,綜合肖森茂等學者的見解,概而言之,可歸納為如下8個方面。

1.先必知其常,后方言達變:

要能達變,必須先知其常,知常后,才可言“常中之變”“同中求異”而達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所以,既要有扎實的中醫學理論基礎,更要勤于臨床,善于總結,廣泛涉獵,多方擷菁,練就過硬的臨床功底。這樣才能“熟能生巧”“巧則達變”,否則,只能是“弄巧成拙”,或面對庶民之疾“心有余而力不足”,深嘆“技窮無策”。

2.精于辨證分析,探微求異達變:

欲知達變,必須精于辨證分析,只有精細的辨證,才能“同中求異”“常中探微”而達變。故不少中醫名家認為:“辨證關鍵不在大同,而難在小異。”大同者,常也;小異者,變也。探微求異較難,故更需精于辨證。所以,抓住精于辨證關鍵環節,“常中探微”“同中求異”,著眼于“獨處藏奸”之癥征,見微知著,知常達變,常可柳暗花明。

3.循“三因制宜”,圓機活法而達變:

“三因制宜”是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要體現,臨床實踐表明,不少常法治療少效或治療棘手的疑難病癥,在“三因制宜”理論啟迪下,圓機活法而達變常可取效。

審時以達變:知常達變更需因時制宜,常見同一病癥,因發病時間不同而沿用常法不效,此時應辨析“時”對病癥發生發展之影響而審時以達變,常可取得滿意療效。許多定時發病或加重的病癥,常法難以取效時,如能分析時辰、日月、季節等對人體氣血陰陽變化之影響以及與發病之內在聯系,知常達變,常可取得意外滿意療效。

因人以達變:由于人的性別、年齡、體質、性情、習慣等不同,而對病癥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同一病癥常法治療不效時,若能“因人制宜”,觀人以變,往往可頓時悟出病因病機的關鍵所在。

因地而達變:不同地理環境,四時寒熱溫涼不同氣候對病癥的發生發展同樣有重要影。同一病癥常因地域不同而辨治有異。對于一些久治不愈的病癥,若能詳詢患者的地域變遷,因時制宜,察地域以達變。

“三因制宜”與證合參而達變:循“三因制宜”而達變,是為了更好準確地辨證求本。所以,不僅審時、因人、因地三者合參以達變,而且“三因制宜”還應與“證”合參而達變。

4.遵“四診合參”原則,綜合審察而達變:

所謂望聞問切“四診”,用現代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運用這四種方法來收集病理信息,以為辨證診斷提供依據。由于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臨床表現可體現于多個方面,因而知常達變更需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詳盡地獲取診斷所需的臨床資料,綜合審察辨析,剔偽存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才能求真求本,方可不致誤。如脈數主熱為其常,而陽虛脈來亦數為其變;黃膩舌苔常主濕熱之證,脾胃虛寒亦可見之則為變;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是為其常,自汗屬陰虛、血虛,盜汗屬陽虛、氣虛是為其變;浮脈不獨主表,遲脈非專屬里;可按者亦有實,拒按者亦有虛;白痰非盡寒,黃痰非皆熱;如此等等,必須“四診合參”方可識真而達變,不能“一癥障目”,妨礙拓展知常達變之臨證思路。

5.深究病因特性,審其致病雙重性而達變:

“百病所生,各有所因”,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故中醫特別強調“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中醫對病因之所以要“辨”、要“審”,乃是經此“辨、審”而所獲之“因”實為病之本。有不少病癥常法治之不效而變得疑難,原因之一就是病因錯綜復雜,隱匿疑惑。若能深究,掌握各種病因特性及其致病的雙重性、多向性,對啟迪拓寬知常達變的臨證思路有著重要意義。同一病機其病癥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因而深究此理,則有益于知常達變。

6.衷于辨證論治,不囿于西醫病名而達變: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將辨證論治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又不可為西醫病名所惑,知常達變更不可囿于西醫病名,而臨證時卻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拘泥西醫病名或實驗室等檢查結果,束縛了知常達變的臨證思路。

如“炎癥”不等于熱證,“炎癥”也不乏寒證、虛證,大葉性肺炎有從虛寒論治者。有人云:“中醫是治病的人,西醫是治人的病。”也有人云:“中醫是只見森林不見樹木,西醫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說法雖然過于尖刻,不過中醫重視宏觀的“森林”,西醫重視微觀的“樹木”,倒也是事實。所以,臨證之時,既要辨病,但更重在辨證,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展知常達變的臨證思路。

7.善于匠心獨運,不拘格言警句而達變: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總結積累了一些帶有一般規律性的格言,警句,對指導臨床辨證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可拘泥死守,而應辯證地對待。任何一條中醫格言、警句所表達的內涵只是一般規律性的總結,不是全部,更不是“雷池”,所以不可絕對化。許多臨床實踐表明,拘泥死守中醫格言、警句往往是束縛知常達變臨床思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實際情況是即使正氣強盛內存,也可因邪氣干犯而病者,諸如溫疫之至,暴發流行,無問老少,皆相染易,乃至滅門;又如跌撲損傷、蛇蟲咬傷、火毒燙傷之病等,因為人體沒有一種能抵御任何“邪氣”干犯的萬能“正氣”。“久病多虛,新病多實”,但也有新病即虛,久病屬實者。“通則不痛,痛者不通”,這只是就一般而言,證之臨床實際,疼痛之機非皆不通,尚有屬于不榮則痛者;泄瀉多屬脾腎陽虛,而臨床五臟六腑皆能令人五更瀉等。所以,對待中醫格言、警句,既遵守一般規律,又不應拘泥死守,該變則變,匠心獨運,有是證則用是藥。

8.不斷吸取新知,融會貫通而達變:

中醫學的發展,必然要與時俱進,不斷吸取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我所用,補己之短,而不能孤芳自賞,固步自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及心理的變化,環境生態的改變,以及新藥的廣泛使用,使得疾病譜不斷增寬和發生新的變化,而且也使得常見病的臨床表現變得更復雜多樣,這就要求臨證時更要不斷吸取新知識,融會貫通以拓寬知常達變的辨證思路。

對復雜難辨的疑難病癥,尤其是對那些“無癥可辨”,而只有某些理化指標檢查異常,如病毒性肝炎的“大三陽”,隱匿性腎炎的“蛋白尿”患者的治療,很難以提出針對“證”的較強的施治方法,這就是近幾年來中醫臨床提出的一個新思路,即辨“隱證”問題。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有時單憑宏觀辨證,忽視參合微觀檢查,很難切中病本。此時,惟有以詳審病態舌脈之因,綜合辨識才能知常達變,提高臨床水平。所以,臨證時既不要為西醫病名所惑而貴在辨證,又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檢查相參,以提高臨床療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洪江市| 满洲里市| 崇左市| 麻城市| 黑龙江省| 松滋市| 庆安县| 平顺县| 龙口市| 余江县| 辽宁省| 泰顺县| 洞头县| 江安县| 偃师市| 东乡族自治县| 大化| 岑溪市| 涞水县| 木兰县| 马鞍山市| 德保县| 慈利县| 太仓市| 蒙自县| 澄江县| 辽源市| 固镇县| 栾城县| 禄丰县| 凌云县| 磐安县| 偃师市| 改则县| 阳谷县| 台北市| 三原县| 巩义市| 大安市|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