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人最痛苦的事,便是忽然發現自己變得不再是原來的自己,可是自己既不能完全靠自己轉化成另一種性子,也沒法回頭去找回原來的自己。
這是為什么?
究其原因,還是迫于生存,沒錢的人迫于生存,有錢的人同樣迫于生存,雖然有錢和沒錢的條件不同,但人的欲望和自身的能力占比總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說,無論自己已經擁有什么,還是改變不了還想繼續索取的貪欲,自在的人渴望愛情,但他又清楚自己處理不好繁瑣的家庭,他還沒有開始過程就已經在思考結局了,所以他既可悲,又可敬。
世上像這樣有責任心的傻人還有多少啊?都在一個人的悠悠長夜里,獨飲獨醉,黯然神傷。這樣的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很好很好的人,可是這樣的男人偏偏遇不見這樣的女人,原來他們都不喜歡出門。
最痛苦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終將會收獲歲月的痕跡,也會沿路拋棄一些回憶,可我們既沒有像開始那樣因為沒有財富和經驗,而自覺保持淡泊,也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擁有花不完的錢,擁有不怕拒絕的自信。
我們大多數人都處于一個有錢花,但稍微一使勁,錢就會花完的處境。
我們隨著歲月越來越膨脹的欲望,最終隨著自己能力的上限鎖死,而變成沉重的嘆息。
人都是會變的,就像我曾經喜歡過一些姑娘,最終到了現在,我一個都不喜歡了,我開始好好照顧自己。
這種改變我稱之為“覺醒”,在我看來,當然是好的改變,因為理性戰勝了感性,更因為冰冷的現實強迫你不得不理性。
但我終究還是理性了下來,并且理性完之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痛苦,這是因為內心的空虛終究要被其他事情給分擔一部分吧。
喝酒,醒后曬太陽,和家人說說話,和朋友出門逛,在屋里寫小說,還有很多適合打發時間的方式,而這些方式,都比愛情要方便的多,也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情緒反饋,所以我喜歡常做這些事。
可是為什么我現在寫不出小說,也寫不出詩了?
因為我對文字的寄托,已經從最初的表達逐漸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我希望能不斷突破,達到文筆的巔峰、思想的深刻。
但自從境·界、國風和漫想這三章之后,我發現現在的自己很難超越了。
因為這需要絕對的專注。
但我現在的生活,可以花錢去享受物質,卻沒法擁有一個讓自己安心創作的住所,因為我的經濟還不夠。
所以我現在有一種緊迫感,我不想因為現實因素耽誤自己的思考,我開始和其他人一樣妄想一夜暴富,實際上卻過著打工人的牛馬生活。
2.
現在,春天又到了,雖然風還是吹著,霧蒙蒙的陽光還是帶著暖,柳樹的枝條有了綠意,那些花樹的枝頭也能看見密密麻麻待放的花蕾。
雖然已經看過很多次了,也知道過段時間風景會有多么美好,但是我卻多了一種悲哀和恐懼,因為我發覺時間越發無情了。
就像陶喆那首《寂寞的季節》,明明是首聽起來很簡單平淡的歌,不像黑色柳丁那樣華麗、也不像melody那樣深情,為什么依然很多人喜歡?
現在我懂了,像我這樣的人,每到季節變換的時候,看見街道上的人來人往,心境便會像這首歌描繪的那樣。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永遠擺脫不了寂寞。
于是我越發嗜酒,雖然喝的是低度果酒。
為什么不喝啤酒?白酒?
白酒太烈,啤酒則傷嗓子,我這兩年一直在訓練自己的演唱,所以比較在意嗓子狀態。
因為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情感表達,但是我自身的機能條件極差,直到現在,還是過度依賴假聲,大多數流行歌都很難原調還原。
但不能說沒有進步,事實上,每隔幾個月時間我就能感覺到自己有一點進步。
比如最開始的時候,我用了至少半年的時間去磨假聲,最終練出來了,但是聲音非常虛,包括真聲也是。后來又開始練真聲,為了測音域特地下了個知唱音域,一開始只能喊到C4,后來進步了一度,在最近一年里,我終于進階到了正常男聲的極限,能喊到F4了,但是無論怎么使勁,都突破不到G4,我才知道,原來從這個音開始,就是男聲的換聲點,必須得用新的方式去唱才行。
我看了一些營銷號,雖然學到了一些東西,也被誤導了不少,比如我一直以為混聲就是唱實的假聲,也就是頭聲,所以我努力練頭聲,最后發現出來的效果依然是虛的。
還有一個容易被誤導的,就是共鳴,什么鼻腔共鳴,面罩共鳴,聽得我一臉懵逼,總之就是帶入鼻音唄,按照自己的理解練了段時間,越練聲音越擠,破音越來越多,才發現練歪了,所以最近又放棄技巧了,開始尊重自己的音色。
總之,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是體驗感確實拉滿了,而且能一直進步下去,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享受也是難以與君道哉。日積月累下來,肯定能達到一個不錯的境界。
放棄技巧,用自己最舒服的大白嗓去唱,就挺好的,很多人對自己的音色沒自信,希望用技巧彌補,但是大多數人誰不是這樣呢?大家都用一樣的技巧去唱歌,出來的聲音也都差不多,也就毫無新鮮可言了。
3.
正如之前所說,現在又到了春風吹的季節,去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差不多的天氣,我寫出了“重生”,過了段時間花樹盛開,走在夜市里,我又寫出了“一樹桃花”和“人間煙火”,在一個雨天寫出了“在春雨里默寫你的名字”。
對于讀者來說,《漫想》也許只是往前幾章的事兒,事實上這一章距離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年了。
今天,我下來吃飯,散步,卻沒有了寫詩的想法,身體還是很慵懶的,意志也隨著寂寞的加深越發脆弱,我開始慢慢達到了曾經想達到的境界:無感。
不再滿心歡喜,不再為別人悲哀,眼中已失去了對外物的熱情和索求,只想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在影視或者小說里,這種變化通常對應的是反派黑化的前兆,而主角永遠都對生活充滿愛與希望。
事實上,我覺得人變得無感,才是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不再害怕失去,不再去辯駁,不刻意聯系,開始擁有自己堅定的思考,無感也不是對生命失去熱情,真正讓人失望的只有人,不是么。
所以,既然春天到了,我們就應該去好好享受春天,青春終究是會老的,但好在現在還不是太老,還可以雙手插兜,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漫無目的走在陽光下。
我看見一個戴著鴨舌帽,穿著衛衣和牛仔褲的標準女大學生穿搭的女生,獨自坐在秋千上蕩來蕩去,她也在享受她的春天。
而我在不遠處的小徑上,看著趴在草叢里曬太陽的貓,喊了它一聲。
這貓也隨它媽媽的性子,也不怕人,慢慢走了過來,繞著我打圈,我蹲下身子好好擼了一把,心滿意足。
看吧,這些本就是很尋常的小事兒,為什么我要寫下來呢?
別人的生活哪怕過的更精彩,他們最多也只是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但是他們是不會寫下來的,因為有這個時間他們可以做更多事。
我寫下來,自然也不是因為覺得這些事很值得寫,而是我想找個人細膩地傾訴,卻只能用這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