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講 眩暈(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以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F代醫學將血壓升高的疾病分為“癥狀性高血壓”和“原發性高血壓”兩類。癥狀性高血壓是指某些疾?。ㄈ缒I炎、內分泌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則一般與高級神經功能紊亂、遺傳等因素有關,多發生在腦力勞動和40歲以上者,且除血壓升高外,無其他原發性的器質性病理改變?,F將于己百用鎮肝熄風湯治療高血壓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病因病機

根據高血壓的癥狀表現,其屬于中醫學中“頭痛”“眩暈”“肝風”“中風”“肝火”等證的范疇,其病因病機比較復雜。與高血壓相似的證候,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很多,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等。所謂“厥”,是人身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高血壓就是陰陽失調、氣血并逆于上的疾病。陰陽失調和氣血逆上的病機,主要責之于心肝火旺和肝腎陰虛所致肝風內動兩個方面,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等。對于本病的發生,金元醫家多以風、火、痰立論。明代張景岳則從虛而辨。《景岳全書·眩運》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并提出了“無虛不作?!敝f。

現在來看,高血壓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及內傷虛損,又與年齡、起居等因素密切相關。惱怒抑郁太過,致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風陽上浮,或郁久化火,耗傷肝陰,肝陽上擾,致成本病;恣食肥甘厚味,或過量飲酒,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濁內生,進而化痰化火,痰火上擾,必作眩冒之疾,亦如《黃帝內經》所謂“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勞欲過度,耗傷氣陰,或年老腎虧,陰精不足,水不涵木,陰虛陽亢,或心腎不交、水火不濟、肝失滋養,以致肝陽化風而動內風竄動,乃為本病。在上述各種病因的相互作用下,使人體陰陽平衡失調,尤其是心肝腎三臟陰陽平衡失調,是高血壓的主要病機。

有鑒于此,于己百認為,但其發病主要是由于心、肝、腎三經功能失調,其中以肝經為樞、心腎為主,本病以陰虛為主。陰虛不能制陽,則陽氣亢逆上擾,暈、眩、悸、痛諸證悉作。甚則陽亢化風,而猝然昏倒,或見肢體麻木、震顫,舌蹇語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二)辨證論治

驗諸臨床,于己百認為本病證型雖多,而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于臨床中最為多見。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其證以頭暈、頭痛,耳鳴、目眩,腰酸腿軟,虛煩不寧,失眠多夢,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或寸關大而尺弱等為主,其治療原則為滋補肝腎之陰、平肝潛陽息風,故其選方以張錫純鎮肝熄風湯加減化裁為宜。

基本處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鉤藤 10g,地龍 10g,生龍牡各20g,石決明20g,炒麥芽20g。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方義:本方實為鎮肝熄風湯以生地易龜甲,菊花易川楝子、茵陳,復加鉤藤、地龍與石決明組成。方中生地、牛膝滋補肝腎之陰,滋陰以治其本;代赭石、菊花、鉤藤、地龍、生龍牡與石決明平肝、潛鎮、降逆,潛降以治其標。生地滋陰清熱、赭石鎮肝降逆,補降同施,相得益彰;菊花宣散風熱、牛膝引血下行,清降合治,相輔相成。如此,肝體得養、肝熱得清、肝陽得制、肝風得寧,故暈、痛、眩、鳴諸證可除。更有牛膝與赭石相配,一以降血、一以降氣,氣血得以同下,則不并逆于上,而得返于下,自然血壓得控而癥情緩解。此外,以炒麥芽易原方之生麥芽,取護胃養胃之義,可防方中金石太多傷中損胃。

本方于臨證時可隨證、隨癥加減:

1.根據證型加減 臨床治療高血壓用上述基本處方,可適用于除心肝火旺型以外的所有高血壓的治療。

(1)陰虛陽亢型:徑用基本處方治療。

(2)陰虛型:除有陰虛陽亢型之肝腎陰虛證外,尚有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等心陰虛的表現。治宜滋陰潛陽、平肝安神,用基本處方合杞菊地黃湯、酸棗仁湯加減治之。

(3)陰陽兩虛型:頭暈眼花、步履不穩,心慌氣短,胸悶或痛,腰酸腿軟,失眠多夢,畏寒肢冷,面脛浮腫,夜尿頻數,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兼弦。治宜陰陽雙補、交通心腎,用基本處方合濟生腎氣丸(湯)加減治之。

2.根據癥狀加減 患者若頭痛較甚,加菊花12g、蔓荊子12g或茺蔚子12g,疏風清熱、散瘀止痛;若兼頭脹目脹,加青葙子12g、草決明12g、夏枯草10g,清肝祛風、降逆除脹;頭暈伴浮腫,加茯苓30g、澤瀉30g,利水消腫、降濁定眩;耳鳴,加磁石30g、石決明30g、茯神12g,潛鎮、降逆、通竅;腰酸困痛,加杜仲10g、桑寄生20g,或川斷20g、狗脊20g,壯腰、健腎、止痛;面脛浮腫,加茯苓 30g、澤瀉30g、車前子12g(布包),淡滲利濕、消腫利尿;手足麻木,加桑枝15g、雞血藤30g,以通絡、活血、祛瘀;抽搐震顫,加生龍牡各30g、鉤藤12g、地龍12g、僵蠶10g,潛鎮祛風、活血通絡;舌蹇語澀,加石菖蒲10g、防風10g、生蒲黃10g、僵蠶10g,化痰祛風、活血通絡;神經損傷,加防風10g、蜈蚣2條,祛風解毒、活血通絡;胸悶心痛,加瓜蔞15g、薤白10g、丹參20g、五靈脂10g,宣痹通陽、通絡止痛;心悸怔忡,加生龍牡各30g、磁石20g、紫石英30g,鎮定、安神、定驚;若失眠多夢,加炒棗仁30g、川芎12g、遠志10g,養血安神;若納呆食少,加焦楂15g、陳皮10g、砂仁6g,消食、健脾、開胃;大便秘結,加枳實10g、玉片10g,或大黃(后下)6g,通腑、泄熱、通便。

(三)案例舉要

案例一:

寇某,女,55歲。1986年2月24日就診?;颊咚伢w虛弱,自訴近日頭暈、心慌、兩手發麻、腰膝酸軟,舌淡紅、苔白,脈沉弦。血壓180/95mmHg。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筋脈失養,治以滋補肝腎、潛陽息風、養血榮筋,方用鎮肝熄風湯加減。

處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生龍牡各 20g,茯苓 20g,桑枝15g,雞血藤15g,桑寄生20g,杜仲1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2月28日二診:上藥服4劑,血壓降至175/90mmHg,但仍有頭暈、兩膝酸痛、手麻等不適感,上方加鉤藤10g、威靈仙15g,以祛風舒筋、通絡止痛。

上方繼服15劑后,血壓降至164/90mmHg,以丸劑調理,以收全功。

案例二:

宋某,男,55歲。1998年4月20日初診。患者訴說患高血壓眼底出血2年,近來頭暈目蒙、眼前時有黑點,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口干便結,舌紅苔少,脈弦細稍數,血壓150/95mmHg。此為心肝腎陰虛、陰虛陽亢、眼目失養,治宜滋陰潛陽、平肝安神,方投鎮肝熄風湯合杞菊地黃丸(湯)加減。

處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鉤藤 10g,地龍 10g,山萸肉10g,山藥10g,牡丹皮10g,茯苓 20g,澤瀉20g,茺蔚子12g,赤芍 12g,生山楂15g,炒棗仁2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4月24日復診:服上藥4劑,頭暈減輕、眼前黑點減少、夜晚睡臥較前安定,大便干結、幾日一行,血壓135/85mmHg,上方去山藥,加枳實10g、玉片10g,再服6劑。

上方繼服1周后,血壓穩定,大便自調,視力有所增強,又以丸劑調理,以鞏固療效。

案例三:

蘇某,女,62歲。1998年7月13日初診。頭暈頭痛,胸悶背脹,顏面及足脛浮腫,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測血壓160/100mmHg。證屬肝腎陰虛,脾腎不足,心腎不交,治宜滋陰潛陽、健脾利濕、養心安神,方用鎮肝熄風湯合濟生腎氣丸(湯)加減。

處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鉤藤 10g,生龍牡各 20g,茯苓30g,澤瀉30g,車前子(布包)12g,防己15g,丹參15g,炒棗仁20g,炒麥芽2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7月17日二診:服上藥4劑,血壓降為145/95mmHg,浮腫消退,失眠改善,頭痛頭暈減輕,去車前子,加石決明20g、枳實10g,再服6劑。

7月25日三診:血壓近日穩定在140~145/90~88mmHg,頭腦輕快,胸悶緩解,大便暢通。本方有效,囑繼服10劑,以鞏固療效。

案例四:

安某,女,48歲。1990年4月14日就診。患者自訴頭暈6天,伴有腰膝酸軟、兩手發麻,平素身體較弱。舌淡紅、苔白,脈沉弦。血壓 170/100mmHg。中醫診斷為眩暈,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筋脈失養,以滋補肝腎、潛陽息風、養血榮筋為治法,方用鎮肝熄風湯加減。

處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生龍牡各 20g,桑枝 15g,雞血藤15g,石決明20g,桑寄生20g,杜仲10g。日1劑,水煎2次分服。

4月18日二診:上藥服4劑,血壓降至160/90mmHg,但仍有頭暈、腰膝酸軟等不適感,上方加鉤藤10g、川斷20g,平肝降壓、壯腰健腎。

上方繼服15劑后,血壓降至154/85mmHg,以丸劑調理,以收全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文登市| 华坪县| 榆社县| 安吉县| 多伦县| 西乡县| 荣成市| 赤水市| 宁陵县| 吉木萨尔县| 贺兰县| 西华县| 云南省| 天台县| 申扎县| 湖北省| 惠来县| 宁波市| 中山市| 鹿邑县| 汝州市| 隆德县| 商都县| 枣强县| 江源县| 德兴市| 滁州市| 五大连池市| 贺州市| 沾益县| 青阳县| 海宁市| 灵山县| 青岛市| 巴里| 开鲁县| 平遥县| 枝江市| 高清| 广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