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治癌實踐錄
- 陳炳忠 田應芳
- 2227字
- 2020-02-21 13:32:39
四、長期治療
我們體會到,較為長期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常常需要終身治療。癌病患者應當有長達數年的治療。大量事例表明,盡早和正確的治療有可能使生存期明顯延長并且生活質量大為改善,甚至得到根治。只要還有幸存活,癌病患者就應當堅持較長期的治療。這一點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醫學界的共識。乳腺癌患者被要求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5年就是一個例子。
為什么癌病患者需要較長期的治療呢?其原因是所有癌病都有復發的危險,尤其是最初的5年。例如,乳腺癌復發50%出現于確診之后2~3年內(Martin D.Abeloff等,1995)。我們在臨床上多次遇到所謂原位癌,沒有擴散,據說已經切除干凈,手術后無需化療,其后仍然復發并擴散。因此較長期的抗癌治療和調補身體、增強免疫力是必要的(正常的免疫功能可以識別和清除癌變細胞)。臨床上有很多例子也表明長期治療的重要性。一位70多歲的肺癌患者2000年4月明確診斷后,拒絕手術和化療,僅僅服用中藥,咯血、疲勞、消瘦和聲音嘶啞等癥狀數月內消失,繼續服藥3年,情況良好,一如常人,患者認為不必繼續服藥了,自停中藥,僅僅4個月就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再度中藥治療效果欠佳,2004年6月27日去世,存活4年多。一位乳腺癌患者術后復發進行放化療,2002年2月出現肝、肺和骨轉移,負責其診療的澳洲腫瘤專科醫生認為她只能存活很短時間。她放棄化療回到香港,從2002年10月轉用中藥,食欲、精神好轉,體重增加,咳嗽、氣短、背痛等癥狀消失。1年后回到澳洲一如常人,該醫生大吃一驚,來電郵說“absolutely speechless at how well she is(對她狀況之好絕對無話可說)”。又過了1年,依然情況良好,可惜此后她認為沒問題了,自停中藥,情況惡化,于2005年2月去世。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那么,為什么癌病會復發呢?這是因為:
1.無論手術治療還是化療、放療,沒有人能保證所有癌細胞都被完全清除。殘存的癌細胞或轉移的癌細胞會成為癌病復發的根源。人的細胞直徑一般在10~100μm。一個腫瘤長到1cm(1g)時,大約含10億(10 9)個細胞,從單個癌變細胞經過30次倍增可發展成這樣的大小;而從1g長到1kg,只需要10次倍增(Martin D.Abeloff等, Clinical Oncology)。小到只有1g的癌塊,如果治療后99.99%的癌細胞都死亡了,僅有0.01%的癌細胞殘存,以致CT或血液化驗都查不到。那是多少癌細胞呢?10萬個!這些癌細胞以幾何級數增長,很快會再度形成癌塊。
2.癌病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經知道與環境污染、病毒感染和一些物理因素如輻射導致的體內癌基因活化有關。現在已經知道任何人體內都有癌基因,即使癌瘤已經被完全切除或癌細胞被化療完全殺滅,上述導致細胞癌變的癌基因活化依然存在,還可以繼續導致細胞癌變。我們曾經見到乳腺癌患者有的在第7年、有的在第9年、有的在第10年復發擴散。還見過1例鼻咽癌患者(病案0001902)在32年后復發。
鑒于以上原因,請切記,只要還有幸活著,癌病患者就應當堅持較長期的抗癌和調補免疫力的治療。
此外,要鼓勵患者明智和正面思考,不要悲觀、緊張和消極,要與癌癥作頑強斗爭。經驗和研究都表明,緊張、悲觀會降低免疫功能,使疾病惡化。
中國中醫科學院李春生教授在《宮廷養生與美容》一書中分析歸納過古代較成功的帝后有良好的生活起居,包括生活簡樸、起居有常、愛好廣博、寓情詩書。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常常對癌病患者推薦我們的保健四要素:心情開朗,睡眠充足,每天運動,飲食健康。
癌癥的發生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對此中醫歷代文獻多有記載。例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噎膈(食管癌、胃癌)“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宋代名醫張銳在《雞峰普濟方·噎膈》說:“(噎膈)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乃神思間病……”張景岳在《類經》中明確說:“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郁而成。”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論》說:“……憂怒抑郁,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積滯,遂成隱核……又名乳巖?!鼻宕蹙S德《外科證治全生集》記載乳巖是“陰寒結痰,此因哀哭憂愁,患難驚恐所致”。
中醫古籍所載情志失調因素在致癌中的作用,已被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如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與羅徹斯特大學(Rochester University)1996年以729名平均年齡約44歲的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訪談,了解其壓抑情緒的程度。追蹤觀察12年后,結果發現經常壓抑負面情緒的人,罹患癌癥概率比起時常將內心情緒表達出來的人高出70%。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觀察到許多癌癥患者發病前曾有過失親、喪偶、失業、離婚、工作壓力、人際關系惡化等際遇。可見劇烈持久的情志失調,能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在現今已認識到的眾多化學、物理、生物、遺傳致癌因素和尚未知的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導致了癌癥的發生。
我們在臨床中觀察到情志因素與癌癥治療效果也相關。醫生在診治癌癥患者時,除用心辨病辨證論治外,還應根據患者個體不同情況給予適當心理疏導和幫助,使藥物在患者正向情緒下發揮最佳作用。16年前曾有一位香港移民到澳洲的40余歲中年男子石先生因患癌來我們診所求治并間斷服中藥。某周四晚,石先生突然來診,訴下周一要化療,但當天血象已至不宜承受下次化療的地步。石先生對可按時持續化療抱極大希望,求我們想辦法幫他。在僅有3天1夜的有限治療時間里,給他開了4劑助升血細胞的中藥,囑咐他除服藥外,在家贍養,避免接觸感冒患者,并靜心想象自己的造血功能很好。結果石先生如愿完成該次化療。
要告訴患者,悲觀、緊張是沒有用的,只有害處。每天起床不要想我還能活多久、是不是病情在加重,而是想想今天弄什么好吃的、有什么好看的電影。即使有病痛,也開開玩笑,聽聽音樂,游覽欣賞風景等,這對戰勝癌病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