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病中醫診療思路與病例分析
- 劉愛民
- 1303字
- 2020-03-09 11:09:50
第一節 天地——自然界
《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乃為之人。人生于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息息相通,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萬物生長的條件,也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外在條件,但若“六氣”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季應溫反寒,秋季應涼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六氣”即轉化為“六淫”,成為導致疾病的因素。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這些自然界的“風客淫氣”等侵犯人體,皮膚首當其沖。
一、風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四季皆有風,故風邪致病春季為多,但并不限于春季。風為陽邪,風邪致病常發病迅速,變幻無常,行無定處,是導致皮膚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風邪致病常自皮毛、肌腠而入,《素問·風論》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風勝則癢,風邪導致的皮膚病均具有瘙癢的特點,凡是具有瘙癢癥狀的皮膚病,均與風有關。如蕁麻疹、濕疹、各種皮炎等,蕁麻疹的特征性皮損被稱為“風團”。風者,百病之長也。風邪為六淫之首,其致病也常常兼夾其他邪氣,也就是說,寒、濕、熱等常由風邪引導侵犯人體,如風寒、風濕、風熱等。
二、寒
寒為冬季的主氣,為陰邪,易傷人陽氣。寒性凝滯,收引,致病常引起局部寒涼、疼痛,如凍瘡、硬皮病、寒冷性多形紅斑等。《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致病并非僅僅冬季才有,四季皆可發生,如夏季淋雨、汗出當風、久居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等。久寒可以使人體陽氣受損,導致陽虛等證。
三、暑
暑為夏季主氣,為火熱所化。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由于夏季雨水多,“天暑下逼,地濕上騰”,故暑多夾濕,臨床多見于痱子、膿皰瘡、夏季皮炎、癤等。
四、濕
濕為長夏主氣。夏秋之交,陽熱下降,氤氳熏蒸,是濕氣最盛之時。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趨下,侵犯人體皮膚,常表現為水皰、丘皰疹、糜爛、流滋,其常與風邪相夾,故多有瘙癢,發病部位多為人體下部,故《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臨床常見于濕疹、天皰瘡、脂溢性皮炎、足癬等。由于濕性黏滯,不易祛除,治療相對困難。
五、燥
燥為秋季主氣。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勝則干”,常導致皮膚干燥、瘙癢,血虛津傷之人是易于被侵犯的人群。臨床見于手足皸裂、皮膚瘙癢癥、皮脂缺乏癥、尋常型銀屑病、頭皮糠疹等。
六、火
火、熱同源,火為熱之甚,熱為火之漸。火性炎上,其侵犯人體,常導致人體尤其是人體上部或皮膚暴露部位發生皮膚病變,如日光性皮炎、口瘡、毛囊炎、痤瘡、口角炎、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等。
七、蟲與毒
自然界存在著各種蟲類,這些蟲類不少可以使人致病,而且其致病方式多種多樣,有寄生于人體皮膚的,如疥蟲、毛囊蟲等,導致疥瘡、毛囊蟲皮炎等;有叮咬人體皮膚后釋放致病毒素的多種蚊蟲、毒蟲等,導致蟲咬皮炎;有蟲體內外毒液沾染皮膚,使皮膚損傷,如隱翅蟲皮炎、桑毛蟲皮炎等。
毒的含義較廣,有蟲毒、蛇毒、瘋犬毒、藥毒、食物毒、疫毒,還有各種致敏物,也稱為毒,如漆毒,《諸病源候論》云:“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此類屬于現代醫學的接觸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