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內科重癥護理手冊
- 劉芳 楊莘
- 18197字
- 2020-07-31 15:17:19
第二章 NCU護理質量管理
第一節 NCU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的建立
NCU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復雜、多變,患者常合并多個器官功能障礙,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專業的重癥護理技術與規范的質量管理,關系到神經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與否。因此,通過建立質量控制小組以及專項護理小組可以發揮其全面的專業作用,為從事神經危重癥護理提供專業培訓和制訂專科護理指引,從而提高神經危重癥專科技術水平和神經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護理質量控制是NCU團隊護理管理的核心,代表了護理團隊的中心力量,有了護理質量控制及專項小組的管理,可促進整個團隊的護理技術、護理水平、護理素質等整體的逐步提高。目前,比較成熟的護理專項小組有:壓瘡小組、血濾小組、靜脈輸液小組、營養小組、教學小組、循證護理小組、QCC小組等。這樣護士具備了自身強勢的護理專業技術能力,具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感受到團隊內所賦予的責任,也是NCU護士價值的體現。
一、感染控制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NCU是危重癥患者集中監護與治療的場所,具有醫護人員多、操作多、醫療儀器多;患者基礎疾病嚴重、免疫力低下、并發癥多;患者接受侵入性監護與治療操作多等特點,因此是NCU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為了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院內感染控制小組的建立是非常關鍵的管理環節。
(二)小組的目標
1.嚴格按照重癥醫學科與院內感染的要求進行NCU的管理。
2.預防交叉感染,規范醫護人員的有創性操作,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3.促進全組人員掌握感染控制的條例,并安全的給予實施。
4.提高NCU全體醫護人員感染控制的意識。
(三)小組的組建
以NCU小組為單位,選擇并確定組員,感染控制小組組長必須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或者臨床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臨床護理骨干(NCU工作年限>5年)來擔任,根據NCU的床位以及醫護人員的數量(NCU床位<15張,醫護人員<50人,設立1名感染控制組長;>15張床,醫護人員>50人,設立2名感染控制組長),統一由護士長進行督導,同時感染控制組長下有1~2名組員進行配合質控管理。
(四)小組的職責
1.參與院內每季度進行的感染控制質量分析會,根據上級檢查的結果分析NCU的不足,同時進行改進措施的制訂。
2.制訂全年(四個季度)NCU感染控制的督查計劃,并告知所有醫護人員。
3.每月按照醫院感染制度對NCU全體醫護人員、衛生員、配餐員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與考核并簽字。
4.針對NCU重癥患者出現的感染問題及時給予提出并上報護士長、主任共同分析,進行措施的改進:
(1)根據NCU患者的特點,三項管路的管理非常重要。因此定期針對呼吸機外管路的管理、中心靜脈導管的維護,留置導尿管的護理進行培訓,尤其對于新進入NCU(新入職、進修、輪轉)的護士必須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維護的操作。
(2)總結一年的工作并進行新一年工作計劃的制訂。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根據所制訂的感染控制小組的目標以及護理職責,開展每一年的感染控制的工作。感染控制小組組長需要與NCU的年計劃在每年的1月15日前制訂出來,制訂計劃時需要由病房組主任、護士長、組長與組員從去年一年的感染控制未能解決的問題、醫護人員不規范等方面共同進行制訂,并嚴格按照計劃在新的一年中進行實施。
2.根據院內感染科對NCU的動態感染控制監測平臺的結果,每月進行一次NCU感染措施的梳理與改進。
3.每季度對所有NCU人員進行手衛生的考核,促進醫護人員規范的進行洗手。
4.每月月底進行質量小組的分析,向護士長匯報督查結果,并給予針對性的改進,同時向NCU所有醫護人員進行提示。
二、藥品安全護理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NCU藥品的應用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因NCU患者具有意識障礙、語言障礙、不能進行有效溝通,藥物的應用全部憑借醫護人員的安全應用與管理,方可達到有效的實施,因此出現不良反應和藥物相互作用的概率較普通患者多。為此危重癥患者安全用藥的監護與管理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直接關系到醫療護理質量的問題。雖然在臨床中藥物的應用由醫生開啟,但是藥物應用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時間、劑量、配伍禁忌與不良反應的觀察均是由護士進行,護士既是各種藥物的實施者,又是用藥前后的監護者,他們參與患者用藥的全過程。因此建立藥品安全的護理小組,可以第一時間給醫生提供患者的用藥效果,為臨床藥師提供了一線資料,為患者安全用藥提供有效的監護與管理的途徑。
(二)小組的目標
1.嚴格按照重癥醫學科藥品安全管理的督查內容以及院內藥品安全管理的制度進行NCU藥品的管理。
2.促進醫護人員用藥安全,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3.規范全組人員掌握基數藥品、貴重藥品、毒麻藥品、自備藥等藥品的管理制度,并正確的給予開啟與實施。
4.提高NCU全體醫護人員具備安全準確藥物應用的意識。
(三)小組的組建
以NCU小組為單位,選擇并確定組員,小組組長必須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或者臨床經驗豐富的5級以上高年資臨床護理骨干(NCU工作年限>5年)的白班責任護師來擔任。統一由護士長進行督導,組長下可設有1名組員(來自夜班小組人員)配合質控管理。
(四)小組的職責
1.嚴格按照上級制定的《用藥安全管理制度》進行NCU藥品管理督查工作。
2.每月定期檢查基數藥品、高危藥品、冷藏藥品、急救藥品等安全管理的符合率。
3.督查輔助班護士每日及時退藥保證藥品數量充足、安全應用、藥品記錄、補充及時。
4.定期抽檢,保證藥品在有效期內使用,對近效期藥品給予標識并聯系藥房;發現藥品有質量問題及時上報并聯系藥房。
5.藥品按規定的保存條件放置,定期抽查。如冷藏、避光等。
6.負責監督藥物配伍禁忌并進行提示。
7.負責并監督藥品標識管理,各類藥品嚴格分類放置。
8.負責新藥及特殊藥品的相關知識培訓,負責配合藥劑科進行藥品相關檢查。
9.根據NCU患者的需求,每年與主治醫師進行藥品基數更新,保證患者及時、準確地應用。
10.每季度針對藥品管理進行理論知識考核一次。
11.進行年終的總結與年初計劃的制訂。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根據所制定的藥品應用小組的目標以及護理工作的職責,開展每一年的小組安全用藥護理工作。小組組長需要把NCU的年計劃在每年的1月15日前制訂出來,制訂計劃時需要由病房組主治醫師、護士長與組長從上一年出現的藥物應用、藥物開啟以及藥物使用的問題上、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等方面進行探討并制訂與改進,促進醫生更為規范的進行醫囑的開啟,護士能夠正確的給予實施。
2.護士長每月給藥品管理組長排出一日的監督時間,促進小組工作的實施。
3.每月月底進行質量小組的分析,向護士長匯報督查結果,并給予針對性的改進,同時向NCU所有醫護人員進行提示。
三、護理教學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護理教學是保證臨床護士具備專業能力和素質、培養護理專業學生順利完成畢業實習的重要一環,是保障護理質量的基礎。針對護理專業的特點和對護士知識、技術和能力的要求,護理教學工作需要規范培養,形成體系。近年來,醫院規模急劇擴張,病床數激增,導致護士需求量增加,因此臨床工作中年輕護士所占比例高。隨著護理專科的快速發展和大型醫院的危重患者日益增多,對護理技能提出更嚴格要求。低年資、低水平的護理人員會嚴重影響護理質量。在此情況下,需加大護理教育培訓的力度,教學組長一人很難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管理任務,有必要以科室為單位成立教學小組。教學小組負責建立和完善包括新入職護士培訓、實習生教學、臨床技能培訓、專科護士培訓在內的教學工作,形成適合護理工作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小組的目標
1.規范臨床科室教學工作。
2.提高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
3.提升科室新入職護士及臨床護士業務能力水平。
4.提升臨床實習和進修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
5.提升專科護士業務能力水平。
6.提高護理操作技能。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成立教學小組,選擇和確定小組成員。組成成員:15張床配置1名教學組長、30張床再配置2名教學副組長及若干名教學老師。教學組長由科室工作>5年并且教學經驗豐富的有資質護士擔任,要求小組成員從事臨床護理工作>3年,有豐富的臨床帶教經驗,具有清晰、明確、流暢的表達能力,熱愛教學和臨床工作,重視護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精于本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了解學科的發展,同時承擔教學和臨床工作。教學組長負責召集本小組成員研究、開展工作,制訂教學計劃并組織落實。教學副組長負責操作培訓,教學老師分別負責臨床護士分層培訓、進修護士培訓、實習生培訓、危重癥專科技術督導培訓。教學職責明確,共同完成科室教學工作。
(四)小組的職責
1.制訂科室各層次護士培訓要求和培訓計劃。
2.落實新入職護士培訓,將新入職護士考核結果列入評價指標。
3.負責實習學生臨床帶教。
4.負責進修生學習帶教。
5.負責科室危重癥專科知識技術督導培訓,使護理人員臨床技能水平專業化、規范化。
6.落實每年操作技能培訓和考核。
7.作為臨床教學基地,負責專科護士培訓。
8.通過科室疑難病例護理查房形式,解決臨床護理問題。
9.通過健康宣教及授課大賽的組織舉辦,提升護士宣教能力及授課能力。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分層級培訓
制訂及實施科室護士培訓計劃,并保證護士接受培訓。科室按照護士層級即NO、N1、N2、N3、N4,設定分層護理培訓計劃,按需培訓。N0,N1及新入職護士注重臨床基礎知識及護理思維的培養,N3、N4護士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護理科研意識培養。對護士進行分層級培訓能夠提高臨床護士實踐效率和效果。教學小組同時督查科室不同層次護士培訓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商討并提出改進意見。
2.新入職護士培訓
為新入職護士制訂系統的培訓計劃,包括科室新入職護士管理規定、科室規章制度、醫護人員出入重癥病房要求、病房感染控制、專科疾病護理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臨床護理操作等,進行全面的培訓后,專人臨床帶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考核形式為理論及操作,并將考核成績列入新入職護士評價指標中。
3.實習學生帶教
將學生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知識培訓為重點,重視實習學生無菌觀念的樹立及慎獨精神的培養,提高實習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完成實習學生出科考核,包括理論及臨床護理操作的考核,更注重學生護理患者時的護理思維培養。通過帶教實習學生,以督促護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業務知識內容,加強護理人員語言表達能力和責任心。
4.進修生培訓
面對來源與層次參差不齊的進修生,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其臨床護理水平,是臨床教學的重點,教學小組負責針對進修生學習的方向和重點,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由臨床工作五年以上高年資護士負責臨床帶教,系統培訓及帶教一個月后,在保證護理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進修生實踐操作機會,負責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從護理問題的提出到護理措施的實施給予臨床指導,從臨床實踐中提升護理專業水平。
5.技術督導培訓
危重癥專科護理小組成立技術督導的隊伍,開展全院范圍內危重癥護理專科知識及業務技能的統一培訓。技術督導作為教學小組成員,教學工作主要負責危重癥專科知識培訓,其中包括危重癥護理專業中人工氣道的管理、血流動力學監測、血液凈化治療、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及院內感染控制等五個方面精選課程進行統一培訓。同時規范了經口氣管插管口腔護理、氣切換藥、動脈血采集、中心靜脈置管換藥、中心靜脈壓監測五項護理操作;統一了儲氧面罩、留置口咽通氣道、冰毯機使用的護理專科技術;培訓了臨床應用的NRS 2002評分、RASS評分、疼痛評分、APACHEⅡ評分。對重癥病房護士進行集中的危重癥專科知識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知識及技能。在危重癥專科小組的指導下,協助制訂臨床護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旨在于規范危重癥監護病房臨床護理工作及統一質量管理檢查指標。
6.操作技能培訓
教學小組負責臨床護理操作技能培訓,為提升培訓效果及護理操作的規范性,教學小組運用QCC活動的開展,組員通過品管工具的使用,分析培訓臨床護理操作技能時存在的問題,通過查檢法及八二法則確定需要集中培訓的臨床護理操作,集中改善主要問題,規范護理操作流程,以教學小組分組培訓方式,將理論結合實踐,達到全員的規范培訓。并將QCC活動中對策實施的過程制定成護理操作標準化作用書,供臨床使用。為了使護理操作技術科學、規范并適用于臨床,通過理論講解及操作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培訓,讓護士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及時增加對操作的認識與理解,既能使培訓內容具有實踐性與可操作性,同時又具有充分的理論支持。規范和修正臨床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指導臨床實踐工作,將理論知識強化與升華。
7.專科護士培訓
根據臨床專科護理發展和專科護理崗位的需要,開展對護士的專科護理培訓。危重癥病房作為專科護士培訓基地,負責危重癥專科護士、PICC專科護士的臨床實踐教學工作,教學小組按照教學管理模式有專人負責專科護士臨床實踐的教學計劃制訂及督促教學工作落實情況,努力培養專業知識扎實、臨床操作實力強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科護士。
8.疑難病例討論學習
教學小組成員負責對科室疑難病例提出會診,全院根據會診病例的提出,共同探討,各監護室護士長及護理技術督導積極思考、深入探討,借助循證證據,針對性的給出規范、合理的會診建議,幫助臨床解決了疑難護理問題。護理疑難病例討論,不僅能發揮護士主觀能動性,更在培養護士臨床思維、運用多學科合作模式解決護理問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小組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培訓形式及內容方面進行更為積極、深入的探索,以激發護理人員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的臨床服務能力及水平。
9.人才培養
負責組織科室三年以下護士進行護理健康宣教講課,提升年輕護士健康宣教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患者或家屬的溝通技巧;高年資護士進行授課大賽,提升及培養護士授課能力、臨床帶教能力,為培養臨床帶教老師打下基礎。
四、QCC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品管圈活動(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由7~12人為單位組成一個以質量改善為主題的圈子,以PDCA管理循環作為基礎,通過應用團隊合作、品管工具、頭腦風暴等手段進行持續性質量改善的一種活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以患者為中心,持續改進服務質量。品管圈十大步驟:主題選定、擬定活動計劃書、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與改進。QCC小組是為保證護理質量而進行的品質管理活動的總稱。開展QCC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護理品質。QCC小組本著自動自發的精神,運用各種改善手法,啟發個人潛能,借助團隊力量,結合群體智慧,群策群力,持續地從事各種問題的改善。同時使每一成員有參與感、滿足感、成就感,并體會到工作的意義和目的。
(二)小組的目標
1.QCC活動的開展,使護理流程簡化、護理制度完善,達到科室護理品質的提升。
2.結合文獻查證、通過品管圈改善方案,整理報告期刊發表,提升護士學習能力和科研水平。
3.通過對科室護理不良事件的統計分析,達到減少護理隱患的發生,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4.通過QCC活動的開展,建立護理質控體系和制定完善的質控標準,達到科學規范管理科室護理質量的目標。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組建QCC小組,小組組成:圈長1名,小組成員7~10名。圈長是品管圈推行成功與否的靈魂人物,其兼具執行、協調、領導等多重角色,是整個活動的核心動力,圈長可由科室內工作資歷較深,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和說服力的人擔任。圈員產生以自愿參加為主,最好能依照品管圈運作所需的特長來挑選,例如具備WORD、EXCEL、PPT等文書的制作或編排,資料收集和分析,發表口才和儀態等特長人員按其能力分工合作,如此將會使整體圈能力提升,有利于后續圈運作的責任分配和分工。
(四)小組的職責
1.參加QCC教育培訓,帶動護理人員掌握品管工具的使用。
2.自發組建品管圈,開展QCC活動。
3.參加院內和院外的相關品管圈競賽。
4.協助保證“三安”,即患者安全、設備安全和環境安全,提升護理質量。
5.協助科室進行護理品質管理,完善、統一臨床護理質量控制指標。
6.對護理不良事件進行科學、無縫隙的精細管理和動態管理。
7.將循證與品質管理應用于臨床。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進行QCC知識培訓及臨床實戰輔導
參加醫院組織的QCC管理系統培訓,包括資料收集,原因分析法、步驟實施、QCC七大手法等。通過QCC知識培訓,全員普及QCC基本知識。針對開展QCC活動組圈的步驟,分析和尋找問題的方法,落實解決問題的措施。由臺灣品管專家進行的QCC實戰輔導,培訓的對象首先是圈長、輔導員,課程以實例為主,采用一邊上課、一邊解析現場問題的方式,進行多形式多層面的培訓。接受培訓后,作為輔導員逐漸覆蓋全科,使護士整體逐步掌握品管圈知識和實施方法。QCC小組成員要熟悉并掌握品管圈知識,熟練掌握品管圈活動的目的、步驟和方法,學會使用PDCA程序進行健康教育質量管理方式進行QCC活動的開展:
(1)組圈:
以“自愿參加、自愿結合、自愿組建”為原則,以科室為單位成立QCC,選定輔導員、圈長、圈成員,確定圈名、圈徽,評估圈能力。
(2)登記:
科室成立QCC后,需填寫《品管圈組圈登記表》和《品管圈主題選定登記表》并上報院內QCC推動小組。當圈員信息有變動時需及時上報推動小組予以更新。
(3)QCC小組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驟進行:
主題選定、擬定活動計劃書、現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與檢討、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與改進,完成QCC活動。如運用甘特圖將QCC活動計劃書擬定,安排工作進度,并將活動進行的步驟和實際的計劃繪制出表格;通過流程圖的繪制把握現狀;繪制查檢表和柏拉圖,引用八二法則發現主要問題,以此可以有效把握重點,加以改善;將QCC活動目標設定;解析階段由多人共同討論,如“導致人工氣道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原因”,采用腦力激蕩的方式,找出事情因(要因)果(特性)關系,詳細分析原因或對策的特性要因,繪制魚骨頭;針對原因制訂有效的對策并實施;進行效果確認后將有效對策制定出標準化,最后將存在的問題進行檢討并明確改進措施。
(4)制定標準化作業書:
通過QCC品管圈活動主題改善,將標準流程及制度應用于臨床,最終使患者受益。
(5)整理報告期刊發表:
在每次品管圈改善案完成后,小組成員將成果進行梳理在期刊發表,進一步提高QCC小組成員科研能力。
(6)參加品管圈競賽:
積極參加院內、省內及全國的相關品管圈比賽,通過內外部的競爭和評比,互相學習和開拓圈員視野。
2.提升護理品質
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引入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從細節上不斷改進工作流程及制度,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如QCC小組在針對病房人工氣道患者多重耐藥菌的質量管理方面,開展《降低人工氣道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生率》的品管圈活動,通過品管圈的開展,降低了多重耐藥菌感染率,提升了護理品質,還提高了圈員的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建立質控體系,負責協助科室進行質量控制
QCC小組成員協同危重癥專科小組及院內其他重癥監護病房,共同制定護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如《基礎護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病房感染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導管相關感染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引流管質量控制指標體系》、《營養規范管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質量控制指標體系》、《ICU氣管插管拔管后48小時內再插管預防措施質量控制指標體系》達到規范護理質控檢查指標,協助科室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提升護理品質。
4.護理不良事件管理
護理不良事件管理是護理安全的重要內容,是患者診療安全的基本保障。QCC小組負責對科室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應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通過計劃、實施、檢查、處理4個階段,進行科學、無縫隙的精細管理和動態管理。具體工作:負責對科室不良事件的統計進行質量分析,與護士長及護理管理小組定期開展護理質量會議,對質量問題改善結果進行跟蹤和記錄;同時定期提出護理質量隱患,積極參與質量控制工作。
5.文獻查證與自主學習
文獻查證在QCC工作中有非常大的作用,通過文獻查證可了解最新的理念與指南,此外,小組成員通過文獻查證可不斷學習,營造學習型組織的文化。
五、營養支持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營養支持(nutrition support)是提供細胞代謝所需的營養底物及能量,保持患者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危重癥患者由于意識障礙和吞咽功能障礙以及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出現負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癥,免疫功能下降,體重也下降迅速。營養支持可以使危重癥患者獲取充足的營養,保持危重癥患者機體組織、器官的結構,維持細胞代謝,改善危重癥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危重癥患者營養支持治療(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是近年來危重病醫學發展的重要方面,而臨床營養支持工作需要經過專業培訓、掌握營養支持的理論知識并精通它的實踐和操作人員共同完成。成立營養支持小組(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團隊成員合理規范應用營養支持可減少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從而改善危重癥患者的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應激性高血糖發生、降低感染發生率及機體在損傷時的分解代謝反應,并有利于患者傷口的愈合,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及達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的目標。
(二)小組的目標
1.早期識別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
2.對患者進行科學的營養評價,制訂合理的營養支持方案。
3.按照營養支持方案為患者提供安全規范、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并定期評價營養支持效果,監測并發癥,降低住院患者的醫療費用。
4.通過開展新技術,床頭盲插鼻腸管,使更多患者受益。
(三)小組的組建
一個正規而標準的營養支持小組成員應該是多學科的,主要由醫師、營養師、藥劑師和護士組成,以協同完成對患者營養支持的管理和護理。組成成員包括組長2~3名,承擔不同任務分工的組員若干名。要求組長有一定的臨床營養知識基礎或臨床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臨床護理骨干(工作年限>3年)擔任,以臨床醫師為督導,其他小組成員均來自科室各個療區對營養支持工作感興趣的護士,以推動營養支持工作在各療區之間的傳播與鞏固,促進營養支持工作落實,提高護理質量。
(四)小組的職責
1.營養小組組內及科室開展培訓,參加國內營養交流會議。
2.通過NST工作流程即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指導臨床營養支持工作。
3.建立營養支持小組溝通平臺QQ群/微信群。
4.實施臨床營養支持質控工作。
5.編寫營養支持小組手冊,奠定營養支持理論基礎。
6.開展臨床營養支持小組新技術,床旁盲插鼻腸管方法。
7.收集臨床資料,結合國內外指南,將臨床護理疑難病例結合營養支持護理運用循證方法完成論文發表。
8.規范營養支持工作。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培訓工作
對小組成員培訓營養支持的操作規范及流程、營養實施評估步驟、營養支持質控體系、營養支持小組新技術開展、疑難病例的個案營養支持實施的討論分析等,進一步提高營養小組成員的知識及技術能力;對責任護士培訓營養風險篩查評估工具的使用、吞咽功能評估、營養途徑選擇、營養能量需求計算、營養支持常見并發癥及處理等,提升責任護士對營養支持的理論基礎,進一步為患者實施營養支持治療,降低營養不良的發生。同時,營養支持小組通過在臨床遇到的護理個案進行分析,根據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總結營養支持的經驗,達到能力的提升。
2.按照NST工作流程,指導臨床營養支持工作
(1)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意識狀態;吞咽功能;胃腸道功能;確定營養支持的指征。
(2)診斷:病史;人體測量指標;實驗室指標。
(3)計劃: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制訂營養計劃,選擇營養配方和輸注途徑。
(4)實施:制訂并組織實施營養支持方案;配制營養制劑;監測指標,隨時調整。
(5)監測:監測患者營養支持效果及并發癥,通過患者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評價。
(6)依據營養支持效果,及時調整營養支持方案。
3.建立營養支持小組溝通平臺
成立營養護理小組QQ群,將營養相關知識、最新文獻指南、特殊疑難病例、營養支持護理標準流程及營養支持臨床觀察記錄單等上傳于QQ群,便于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學習和討論、組內成員之間的溝通以及文件的存檔。
4.對營養支持進行質控
營養小組成員按照《營養小組質量控制檢查指標體系》實施臨床質控工作,包括是否為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營養途徑及營養能量供給是否合適、接受營養支持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是否達標、是否有營養支持的并發癥發生等,通過質控工作,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營養支持的方案,及時處理在營養支持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并發癥。
5.編寫營養支持小組手冊
手冊詳細地介紹了危重癥患者營養需求、入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評估、營養支持途徑的選擇、營養制劑的選擇、腸內營養常見并發癥及護理個案分析,為NST小組成員奠定了理論基礎。
6.開展臨床營養支持小組新技術,學習床旁盲插鼻腸管方法
留置鼻腸管的患者涵蓋腦卒中、重癥腦炎等重癥患者,解決臨床遇到的危重癥患者胃動力功能障礙、胃癱時營養需求問題,降低反流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掌握留置鼻腸管后通過X光片對鼻腸管位置的判斷。
7.將臨床護理疑難病例結合營養支持護理運用循證方法完成論文發表
將臨床護理疑難病例制訂的合理化的營養支持方案總結。NST成員查閱國內外營養的最新指南,制定營養指南手冊,其內容包含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營養、成人肥胖患者的營養、神經系統患者的營養支持等相關指南。收集資料包括,營養支持患者的飲食史、發病史、原發病治療、實驗室檢查、營養狀況評價、營養支持方案和持續日期、治療效果、并發癥、住院日期及各項費用等,定期分析,改進提高。并結合患者資料運用循證方法完成論文發表。
8.規范營養支持工作
包括制訂應用營養支持的規章制度、營養狀況記錄單和鼻胃管患者觀察記錄表、鼻腸管患者觀察記錄表、吞咽功能評估表等。制訂營養支持健康宣教內容及模板,使患者及家屬更明確腸內營養支持的意義及如何有效進行腸內營養支持。
六、循證護理小組
(一)小組成立背景及意義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證醫學的影響而產生的護理觀念,是指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循證護理實踐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個人的力量難以保證其全面實施,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明確分工和職責,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結合臨床經驗與循證證據構建形成合理的知識互補體系,是貫徹循證護理理念的一種具體實踐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科研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小組的目標
1.承擔循證護理的培訓工作。
2.應用循證護理理念及方法,科學的指導臨床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
3.提高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循證意識、能力及科研水平。
4.推動全科護理科研工作的開展。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成立循證護理小組,選擇和確定小組成員。組成成員包括組長1~2名、承擔不同任務分工的組員若干名。要求組長由完成循證護理專業培訓及認證的護理研究生擔任,要求小組成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有一定的科研基礎如文獻檢索能力及英文文獻的閱讀能力)或臨床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臨床護理骨干(工作年限>5年)。小組成員均來自科室QCC小組、靜脈輸液小組、感染控制小組、壓瘡小組、血液凈化小組等專科護理小組,熱愛循證護理工作,具有高度責任心及臨床循證思維。由護士長為督導,實行三級管理,即護士長-組長-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循證護理工作的開展,推動循證護理理念及方法在各專科護理小組的傳播與鞏固,促進護理科研成果向臨床實踐轉化,科學的指導臨床工作。
(四)小組的職責
1.承擔循證護理的培訓工作,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循證護理的發展概況、實踐程序,文獻檢索及評價,證據的分級、依據和使用等,帶動其他護理人員運用循證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將循證護理理念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2.編寫循證護理手冊,奠定循證護理理論基礎。
3.建立循證小組成員溝通交流及學習平臺。
4.以循證護理方法指導臨床護理工作 運用循證護理的方法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依據循證護理內涵,把最新最有價值最可信的科研成果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以患者為中心,在護理活動過程中以實證為依據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解決臨床疑難護理問題。
5.帶動全科護理科研工作的有序開展,協助其他護理人員完成護理科研選題、設計、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指導等工作,將臨床護理實踐轉化為科研成果。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循證護理培訓工作的開展
由經過循證專業培訓的人員首先對小組成員按照分組式進行循證知識的培訓,培訓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循證案例的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循證問題的確立(PICO方式描述)、檢索策略、文獻篩選流程、文獻評讀與精粹、綜合整理與臨床應用的可行性評估。通過專業培訓及模擬演練以提高小組成員的循證知識水平及能力。此外,針對全科護理人員的科研基礎及循證知識的需求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包括文獻檢索基礎、文獻評價,證據的分級等,以提高全科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或循證護理能力。
編寫循證護理手冊,奠定循證護理理論基礎:小組成立之初,結合循證護理專業培訓的經驗并查閱大量文獻編寫循證護理手冊,包括循證護理的發展概況、循證護理實施的程序、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護理科研選題與設計、護理論文的撰寫與發表、護理科技論文期刊投稿指導建議等,以傳播循證護理理念與方法。
2.建立循證小組成員溝通交流及學習平臺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QQ群,將循證相關知識、最新文獻指南、特殊疑難病例、待解決的護理問題及總結的循證證據及護理經驗或完善的護理標準流程等上傳于QQ群,便于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學習和討論,以及文件的存檔。建立微信討論群,便于組內成員進行及時溝通交流及反饋等。
3.以循證護理方法指導臨床護理工作
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平均分布于各護理工作小組及其他專科小組,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定期組織組內人員針對特殊疾病或典型病例以及臨床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討論分析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疑點、難點或護理問題,并按照循證護理的實施程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臨床工作,具體方法如下:
(1)將問題按照P(Patient/Population)I(Intervention)C(Comparison)O(Outcomes)的方式將其特定化結構化。
(2)小組成員按照圖2-1-1格式分別對中英文數據庫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收集實證資料。

圖2-1-1 文獻檢索格式
(3)將所獲得的實證資料進行篩選及評讀,參照澳大利亞JBI循證保健中心或英國牛津大學循證醫學證據評價體系對科研證據的有效性和推廣性進行審慎評審。
(4)將所獲得的科研證據與臨床專業知識和經驗、患者實際情況與需求相結合,即將科研證據轉化為臨床證據,并根據臨床證據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方案。
(5)實施該護理方案,并通過自評、同行評議、評審等方式監測臨床證據的實施效果。
4.科研護理工作的開展
及時對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各專科小組的工作經驗以及循證小組的循證成果等進行評價分析,將其轉化為護理科研文章或課題。
七、血液凈化(血漿置換)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技術是在血液透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最大限度地清除體內廢物和過多的水分,現已廣泛用于腎臟替代治療及非腎臟疾病,它包括所有緩慢、連續性清除溶質的血液凈化技術,所以確切命名應為連續性血液凈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CBP具有清除炎癥介質、改善組織氧代謝、維持內環境及血流動力學穩定、減輕水腫等作用,為危重癥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療選擇。目前常用的CBP模式有血液濾過、血漿吸附、血液灌流、血漿置換、雙重血漿置換等。由于急性腦卒中、腦炎、癲癇等神經危重患者常合并嚴重的并發癥,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電解質紊亂等,需要采取血液濾過治療。且近年血漿置換或雙重血漿置換技術也逐漸應用于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DA)受體腦炎等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以清除體內致病的免疫復合物。CBP是一種體外循環技術,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預防出血、管路凝血、低血壓、過敏反應等并發癥的發生,保證體外循環的安全及連續性是完成此項治療的必要條件。而目前,在國內血液凈化技術的人員培訓、質量管理、技術標準化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成立血液凈化專科護理小組,全面負責ICU患者CBP的治療,使這一高技術含量、高危險性、高頻率操作的護理項目得以高質量地完成,保證了體外循環的安全和連續運轉,減少了護理安全隱患。
(二)小組的目標
1.保證CBP治療的安全及連續性,減少CBP治療相關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的發生。
2.把握CBP治療護理技術發展動態,提高科室整體CBP治療及護理水平。
3.規范CBP工作流程。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成立血液凈化小組,選擇和確定小組成員:選擇從事ICU臨床護理工作3年以上,具有床旁CBP治療經驗或完成科室血液凈化技術培訓的人員,要求組員具有高度責任心和慎獨精神。由護士長為督導,獲得血液凈化專業資格證書的護士為組長,實行三級管理,即護士長-組長-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床旁CBP治療的護理工作。
(四)小組的職責
1.編寫血液凈化小組手冊,奠定血液凈化小組成員理論基礎。
2.建立血液凈化小組成員溝通交流及學習平臺。
3.全面負責本科室患者的CBP治療,保證該治療高質量地完成。
4.承擔科內CBP知識和技術的培訓,以及該技術的新進展學習和知識更新。
5.規范和細化CBP工作流程,建立操作規范。
6.為CBP患者提供計劃性的、個體化的治療。
7.定期組織特殊病例分析及討論以總結CBP治療及護理經驗。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編寫血液凈化小組手冊,奠定血液凈化治療理論基礎
結合血液凈化治療的臨床經驗、血液凈化專業培訓的經驗并查閱大量文獻編寫手冊,包括血液凈化治療發展概況、血液凈化治療原理、血液凈化技術常用模式、血液濾過治療的監測與評估、血漿置換治療的評估、不同抗凝劑使用的注意事項、各項表單的記錄規范等,以奠定血液凈化小組成員的理論知識基礎。
2.建立血液凈化小組成員溝通交流及學習平臺
成立血液凈化小組QQ群,將血液凈化相關知識、特殊疑難病例、總結的護理經驗或完善的護理標準流程等上傳于QQ群,便于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學習和討論,以及文件的存檔。建立微信討論群,便于組內成員進行及時溝通交流及反饋等。
3.全面負責本科室患者的CBP治療,保證該治療高質量地完成
包括治療前患者的評估、儀器管路的準備、安裝及預沖,同醫生一起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治療中的嚴密配合及觀察,包括管路連接、模式選擇、參數設置、報警處理、抗凝治療的監測、并發癥的觀察及對癥處理和詳細記錄等,治療后的總結、計量、儀器保養、資料收集整理等,治療間歇期的導管維護等。
4.承擔科內CBP知識和技術的培訓,以及該技術的新進展學習和知識更新
負責科室新入職人員血液凈化治療基礎、原理及臨床應用等的培訓,包括腎臟解剖及生理、血液凈化治療原理、血液凈化技術常用模式的臨床應用、血液凈化技術治療的監測與評估等。并定期組織組內人員關于CBP技術新進展和知識更新的學習,對特殊病例的治療經驗及不足進行分析討論及總結,制訂整改措施并在組內進行推廣。
5.規范和細化CBP治療工作流程,建立操作規范
分別建立血液濾過、血漿置換、雙重血漿置換等上機操作規范、下機操作規范、操作注意事項,以及治療中突發事件處理規范,抗凝劑的種類及使用規范,并制訂統一規范的血液濾過及雙重血漿置換觀察記錄表格,規范制訂后組織血液凈化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學習及考核。
6.為CBP患者提供計劃性的、個體化的治療
小組成員在CBP治療前、治療過程中、治療后與醫生密切溝通,強調護士的主動性,通過嚴密地觀察和及時地反饋,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方案。CBP治療護士通過充分地評估,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用藥情況、導管通暢情況、上次治療情況、當前各項化驗指標,與醫生討論后共同決定其治療模式、治療劑量、預期達到的治療效果、抗凝方式和調整方案,使整個治療更加有計劃性和條理性,旨在避免其盲目和無序。
7.定期組織特殊病例分析及討論以總結CBP治療及護理經驗
針對CBP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并發癥或意外事件以及特殊疑難病例或典型的成功案例,及時組織小組成員與醫生一起進行分析討論,總結治療及護理經驗,不斷改進或規范工作流程。
八、壓瘡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壓瘡是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壓力或復合剪切力或摩擦力作用而發生在骨隆突處的局限性損傷。壓瘡的發生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也延長了康復時間,嚴重時可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預防壓瘡被認為是最經濟、最高效的壓瘡護理手段。神經內科患者大多具有意識不清、肢體活動障礙、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不能進食致營養狀況差等特點,極易引起皮膚壓瘡。因此,以科室為單位成立壓瘡護理小組,培養護士壓瘡專科理論和相關技能,能夠及早發現壓瘡高危患者,對其進行全程監控,及時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是防止住院患者發生壓瘡的關鍵所在,并對一些難治性壓瘡能夠給予及時正確指導,通過規范的壓瘡護理換藥,能夠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減低患者傷口感染、減少住院費用。
(二)小組的目標
1.及早發現壓瘡高危患者,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院內壓瘡的發生。
2.正確處理壓瘡、縮短患者因壓瘡而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住院費用的增加。
3.壓瘡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成立壓瘡小組,選擇和確定小組成員,組成成員包括組長1~2名,來自科室內不同療區的組員若干名,組長由經過傷口護理培訓班并獲得傷口護理資質的護士擔任,由護士長為督導,組員由責任心強、3年以上工作經歷、對壓瘡工作感興趣的人員參與。實行三級管理,即護士長-組長-小組成員,全面負責本科室壓瘡管理中疑難問題的查找、匯報和壓瘡處理對策擬定及實施。
(四)小組職責
1.掌握最新的傷口護理理念,學習傷口護理措施,負責壓瘡小組知識技能培訓。
2.壓瘡小組工作管理流程。
3.規范壓瘡小組工作制度。
4.收集臨床資料,運用循證護理方法,提升科研業務能力。
5.進行壓瘡高危因素及預防措施進行健康宣教。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壓瘡小組知識技能培訓
學習內容包括壓瘡高危因素評估、壓瘡患者照片正確采集、護理干預措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壓瘡評估、濕性愈合理論、新型敷料在壓瘡治療中的應用。通過專科培訓,壓瘡小組成員業務技能有較大提高。定期組織全體護理人員業務學習,由小組成員講授壓瘡預防及治療新進展。通過傷口造口護理學術活動,邀請傷口護理專家講課和指導,幫助護理人員拓展思路,力求解決傷口護理中碰到的難題,提高壓瘡護理質量。
2.壓瘡小組工作管理流程
(1)入院篩查:
在入院評估單中進行壓瘡高危因素評估。在患者入院、轉科、病情變化時及時評估。護士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后,對于存在壓瘡風險的患者實施正確的干預。對評估壓瘡高危的患者,使用氣墊床,2小時翻身,對于瘦弱患者縮短翻身時間,骨突明顯部位或因特殊情況暫不能翻身者,預先使用減壓貼保護受壓部位;做好皮膚護理,特別是大小便浸漬時,用溫水清洗皮膚,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加強患者營養支持,堅持動態評估,如有病情變化隨時評估。
(2)壓瘡上報及處理辦法:
針對院外帶入和院內發生壓瘡要求責任護士24小時內上報。對壓瘡及難治性傷口提出護理措施:科室壓瘡小組根據療區分工進行小組負責制,達到各個療區都有專人負責壓瘡患者管理工作。建立微信群實行責任制,能夠保證科室收治的壓瘡患者向壓瘡小組提出會診時,壓瘡小組成員能夠第一時間針對壓瘡患者提出護理措施及換藥方法。小組成員通過微信群上傳圖片可以進行探討,針對不同類型及分期的壓瘡實施規范正確的護理措施。并針對壓瘡的進展正確收集圖片及患者資料,進行壓瘡小組成員個案學習。針對難治性傷口,科室護士長、壓瘡小組組長及組員進行集體會診,提出護理意見,針對傷口類型尋找最有效的換藥方法,做到既為患者節省費用,也能促進傷口早期愈合。
(3)護理會診:
壓瘡小組成員對壓瘡類型評估,進行科間會診,給予規范處理。傷口愈合進程未達到預期效果時請燒傷科、院內傷口小組專家會診,共同修改治療方案,直至壓瘡愈合或好轉。
3.規范壓瘡小組工作
定期召開壓瘡小組會議,制訂實施壓瘡管理制度的流程并予以完善,制訂會診制度,進行壓瘡護理干預新進展交流,對科室內發生的壓瘡患者進行病例討論,制訂較為全面、合理的壓瘡護理治療方案。
4.運用循證方法完成科研論文寫作
壓瘡小組將臨床收治的壓瘡患者病例進行收集,按照壓瘡護理個案形式小組內集體討論學習,總結臨床經驗,結合循證護理方法,完成護理論文書寫。
5.健康宣教
組織健康宣教講課,講課內容淺顯易懂,針對壓瘡高危人群、壓瘡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壓瘡預防護理措施進行健康宣教,由壓瘡小組成員講課,通過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屬提高對壓瘡預防的意識,掌握壓瘡發生機制與危害、預防壓瘡的方法,能主動配合并參與壓瘡的治療和護理。
九、靜脈輸液小組
(一)小組成立的背景及意義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住院患者在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同時存在靜脈炎、藥物外滲、感染等風險。由于神經危重癥患者病情加重,血管刺激性藥物應用的種類多、液體量大、輸液時間長等特點,常需留置中心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或經外周靜脈留置中心靜脈(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減輕藥物對外周血管的刺激,滿足長期留置、多通道快速給藥、監測血流動力學的要求。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CVC、PICC的前端位于上下腔靜脈,一旦發生感染會引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同時增加了堵管、意外脫管、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因此中心靜脈導管的置入、使用及維護極為關鍵。研究顯示引發CRBSI的各種危險因素中,操作者的經驗不足是主要原因,故中心靜脈置管的置入及維護均需要經驗豐富且經過統一培訓和考核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所以,目前國內外各級醫院紛紛通過成立全院范圍的靜脈輸液小組(也稱IV Team小組)實現安全輸液持續質量改進。由于院級靜脈輸液小組面向全院患者,輸液小組存在涉及面廣、管理復雜、患者疾病狀況及靜脈條件差異大等問題。針對此現狀,有必要以科室為單位成立靜脈輸液小組,在科室層面構建安全靜脈輸液管理模式。
(二)小組的目標
1.保證CVC、PICC安全留置、正確維護及安全使用。
2.安全給予靜脈輸入,減少靜脈輸液治療相關并發癥或不良反應的發生。
3.把握靜脈輸液治療護理技術發展動態,提高科室靜脈輸液技術護理水平。
4.規范靜脈輸液工作流程。
(三)小組的組建
以科室為單位成立靜脈輸液小組,選擇和確定小組成員。組成成員包括組長2~3名、承擔不同任務分工的組員若干名。要求組長由具備PICC專科護士資格認證人員擔任,要求小組成員熱愛靜脈輸液工作,具有高度責任心和慎獨精神,通過靜脈輸液相關理論知識及操作培訓,并考核合格者。由護士長為督導,實行三級管理,即護士長-組長-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靜脈輸液相關護理管理及知識培訓等工作,由PICC專科護士負責科室PICC導管的置入以及CVC導管置入的護理配合,并由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中心靜脈導管的日常維護換藥等。
(四)小組職責
1.負責靜脈輸液相關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的培訓工作。
2.制訂并完善靜脈輸液相關操作規范及流程 包括外周靜脈留置針、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中心靜脈導管,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操作流程。
3.指導靜脈輸液工作的開展并負責質量監督。
4.專人負責PICC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維護等工作 PICC專科護士負責科室PICC導管的置入以及CVC導管置入的護理配合,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中心靜脈導管的日常維護換藥等。
5.建立并完善中心靜脈置管患者檔案。
6.把握靜脈輸液專業領域的護理發展前沿,定期參加關于靜脈輸液理論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講座或會議交流。
7.圍繞臨床實際需要開展研究工作,對輸液技術、質量和產品不斷進行研究、實踐和評估。
(五)小組工作的開展
1.靜脈輸液相關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的培訓工作的開展 負責科室新入職人員、實習生、進修生等靜脈輸液相關基礎知識的培訓;對全體護士進行靜脈輸液相關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的培訓及考核,以提高科室靜脈輸液治療技術的整體實力及規范性;對小組成員進行中心靜脈導管維護、并發癥的預防等相關新技術及理念的專業培訓。
2.制訂并完善靜脈輸液相關操作規范及流程 參照最新文獻指南及行業標準,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及患者實際情況,由小組成員共同制訂靜脈輸液相關操作規范及流程,包括:外周靜脈留置針操作規范及流程、使用及維護注意事項,PICC置入操作規范及流程,PICC、CVC換藥操作標準,中心靜脈導管日常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項,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操作規范及流程。
3.指導科室靜脈輸液工作的開展并負責質量監督 小組成員平均分配在各護理工作小組,在組內負責指導并監督靜脈輸液工作的開展;專人負責獲取及整理科室常用靜脈用藥相關知識,以保障靜脈輸液工作的安全開展,具體內容包括藥物作用、副作用、配伍禁忌、存放要求及滴注速度要求等,并及時對科室新用藥物加以補充。
4.專人負責科室PICC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維護等工作 每周一、周四專門安排靜脈輸液組PICC專科護士負責科室PICC導管的置入、CVC導管置入的護理配合。具體工作包括:患者置管前的評估、與醫生溝通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導管類型(PICC或CVC)、PICC導管的置入、CVC導管置入的配合、PICC導管位置的判定與調整。此外,小組成員全面負責科室中心靜脈導管的日常維護換藥等,每周一、周四專門安排靜脈輸液組PICC專科護士負責科室中心靜脈導管的常規換藥,小組成員在工作之余(下夜班時)分別另外排班檢查及評估科室所有中心靜脈導管敷料情況,負責中心靜脈導管的非常規換藥,換藥時間視為加班。
5.建立并完善中心靜脈置管患者檔案 分別針對PICC、CVC患者建立置管患者檔案,具體內容包括:中心靜脈置管前評估單、中心靜脈置管患者知情同意單、中心靜脈置管過程記錄單、中心靜脈置管核查表(check list)、中心靜脈導管維護記錄單、中心靜脈導管并發癥記錄單等。
6.把握靜脈輸液專業領域的護理發展前沿 定期參加院級、省級、國家級等組織的關于靜脈輸液理論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講座或會議交流,以把握靜脈輸液治療方面的發展動向,及時了解及掌握相關理論或技能方面的新理念、新技術,并將其在全科范圍內推廣。
7.圍繞臨床實際需要開展研究工作,對輸液技術、質量和產品不斷進行研究、實踐和評估,針對科室靜脈輸液治療的特殊案例或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如如何降低PowerPICC堵管的發生率、PICC相關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并進行總結研究,制訂改善措施及流程或建立相關質量控制體系,并將其在科室內進行實踐評估及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