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綜合診治
- 鄭月宏 劉麗
- 5字
- 2020-02-22 11:43:27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定義
糖尿病足具有三個要素:一是發生于糖尿病患者;二是足部存在潰瘍、壞疽、感染;三是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經和(或)血管病變。正因為糖尿病足是多種因素導致、表現形式各異,故稱其為發生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的一組綜合征。糖尿病足已經成為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殘致死最主要的病因,日益成為最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有學者曾形容:“每30秒世界上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失去他們的肢體!”并非夸張。
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糖尿病患者易發生足潰瘍且非常難愈合。早在兩千多年前,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有該病癥的記載:“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瘍科心得集》亦有“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腎水虧涸,不能制火也”的詳細描述,屬于中醫學的“消渴病”、“血痹”、“脫疽”等范疇,并說“此證形勢雖小,其惡甚大”。
西方最早記載糖尿病的是Claudius Gaken(公元130—201年),但直到1852年,Marchal De Calvi才首先認識到糖尿病與足壞疽存在密切關系。1934年,Elliott P Joslin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The Menace of Diabetic Gangrene”一文首先較系統地闡述了糖尿病足壞疽。1956年,Wilfred Oakley與M Mencer Martin首先提出了糖尿病足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首先將糖尿病足定義為“因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了感染的足。”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進一步將糖尿病足定義為:與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周圍血管病變相關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的破壞。
足是人體負擔最重、距離心臟最遠、構造最復雜的器官之一。每一只足由26塊骨骼、33個關節、20多塊肌肉肌腱、100多條韌帶以及不計其數的神經、血管、淋巴構成,特有的足弓結構形成了足的兩個部位、三點負重的力學分布,負擔了全身的行走、站立、負重、平衡等重要功能。足的特點決定了足非常容易發生病變、受到損傷。糖尿病會使足部病變與損傷雪上加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發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下肢血管病變標志著心腦血管病變的嚴重性,神經病變預示著自主神經病變的存在,微血管病變提示糖尿病腎病的嚴重程度,感染則可能合并全身炎性反應、局部骨髓炎等嚴重感染狀態,因此,由于糖尿病的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等并發癥以及糖尿病患者對感染的易感性,使糖尿病足不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成為一種難治性疾病。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糖尿病足認識的不斷加深、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展。糖尿病足的研究領域包括糖尿病足流行病學、糖尿病足病因學、糖尿病足分級分類分期、糖尿病足治療學、糖尿病足感染學、糖尿病足預防、糖尿病足患者教育等。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皮膚病變、糖尿病足畸形等所導致的糖尿病足前期狀態(高危足)等也成為糖尿病足的研究和治療的范疇。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糖尿病足不僅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也是可預防的疾病。
(顧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