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葫蘆和夜明珠:中國人的風雅之心
- (日)后藤朝太郎
- 1122字
- 2020-03-06 11:36:58
增補版序
該增補版比之前的舊版增加了大約260頁的內容,可以看作已經出版的《中國風俗逸話》的姊妹篇。中國的動亂已久。關于動亂的消息聽得多了,人們也就漸漸地感到煩了,就連今年蔣介石和戴季陶再次來日,也很難再引起大家的興趣,無非是幽幽地來一句“啊,又來了啊”而已。所以,我們要跳出中國的動亂,平心靜氣地去研究中國的意趣和風俗,這樣才符合當前時代的要求。在本書的上一版本出版后,我又多次到中國華南、華北、四川和南洋等地游歷,對中國人的風雅之心又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恰巧大阪屋號書店又建議我對之前的版本進行增補,所以我就將后來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了些小品文補充進去,一來可以擴大對中國意趣研究的廣度,二來也可以增加其研究深度。
中國是一個曾經輝煌過,但現在正在逐漸老去的大國。中國的風物、山水、人物以及美術工藝、金石等都有著無盡的意趣。我增補的頁數畢竟有限,無法窮盡所有的中國意趣。而且,在日本人心中還有一個誤區,覺得如果不是漢學家或者詩人、文人,就很難理解中國人的風雅之心,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壓根兒就不對中國人的風雅之心感興趣。從眼下的時局來看,中華民國已經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境地。英、美、日、法這些大國與其徒然對中華民國悲觀,還不如拋棄掉那些理論層面的東西,從柔性的傳統意趣入手,挖掘這個大國所蘊藏的深切內涵,進而幫助中華民國的年輕人找到事關其民族前途命運的閃光點。本書既然說的是“中國人的風雅之心”,那就必然不會拘泥于那些艱澀深奧的理論。我在書中談的是風俗嗜好、風土人情和歷史地理等,而且也會涉及一些國民性的研究。
我認為,中國眼下之動亂并不能簡單地視作一場單純的戰爭,而是由扎根于民族性中的野心得不到滿足所導致的。中國的問題非常復雜,如果不進行深刻研究,很難得出正確結論。我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以中國傳統意趣為中心,力求簡單易懂,希望它不僅能成為一本幫助日本人了解中國的小冊子,同時也希望它能給那些專門研究中國的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如果大家覺得本書對中國的意趣、風俗和人情的研究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那就不妨坐下來,叫一桌中國菜,大家邊吃邊談,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身為作者,我對此也會倍感欣慰。
昭和二年(1927)十一月二十六日,我在早稻田大學中國協會大會上發表演講,事后返回日本東京小日向臺的中國室并寫下此文。
后藤朝太郎(石農)
編輯注:
本書原名為《中國人的意趣》,共分四十章。
中文版重新整理了目錄,以便于讀者理解。后藤朝太郎,日本語言學家。1911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中文專業。日本大學教授、東京帝國大學講師。昭和初期被稱為“中國通”“中國研究者第一人”。擅長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的文化與民眾,并加以善意的解讀。著作超過100冊,主要方向為文字研究、中國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