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葫蘆和夜明珠:中國人的風雅之心
- (日)后藤朝太郎
- 1321字
- 2020-03-06 11:37:00
其味如芝蘭:中國名器博山爐清賞
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中,博山爐的數量不少(7)。作為一種焚香的禮器,自古以來博山爐就非常受人珍重,不僅被收錄入各種關于鐘鼎彝器的圖錄中,而且像端方(8)這樣的社會名流也將其視作珍品,以能夠收藏到博山爐為樂。在日本也有名士收藏中國的博山爐。在住友春翠男爵的泉屋古銅寶庫中,我就曾見到過中國博山爐的珍品。
有學者認為博山爐最早是模仿新疆地區羅布泊岸邊的火山而做,不過這一說法是否可信還很難判斷。博山爐的器形呈山岳重疊的圓錐狀,上部鏤空,下部有軸柱和底座,其古樸奇特的造型透出一種別樣的雅趣。焚香時,香氣會從博山爐上部的孔洞冒出,就如同山水之間冒出香氣一般,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廣東和北京都有香山,四川有香溪,中國在給山水命名的時候非常喜歡用“香”字。在日本,僅在天皇病重或是期待天皇康復的時候才會用博山爐焚香。在中國,博山爐也僅會在一些非常莊重的場合使用,其發出的香氣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幽趣和默想。當前在波士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世界頂級的博物館中也都收藏博山爐。雖然博山爐中有很多贗品,但其樣式基本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即便是贗品也都充滿了高雅的韻味。
接下來談一下香筒。香筒的種類很多,其中不乏精品。大多數香筒都是圓筒狀的竹器,周圍雕刻樓閣、山水、人物等。在雕刻的時候會特意在一些隱蔽的部位穿孔。香筒內放線香或蘭花花瓣,其香氣可以透過小孔發散到外面來。我的家中也收藏了一根香筒,其顏色為暗褐色,蓋子和底兒都是用水牛角制成。如果外出時帶上這樣一件香筒,那就和出門刻意帶文明杖一樣,必然會心情大好。此外還有一種扁平的香筒,可以將長的線香放到里面,外面雕刻一些人物、山水等,顯得非常優雅,里面的線香也不容易斷,所以攜帶起來非常方便。很多扁平的香筒還會配一根用翡翠、瑪瑙或珊瑚等制成的穗子,人在帶著香筒行走時,香筒的穗子擺來擺去,顯得更有雅趣。
接下來再說一下香盆。中國的很多香盆都很有藝術價值,有白玉的、陶器的、景泰藍的、竹器的,等等,通常都是放置在書房內的博古架上供人們賞玩。香盆和鼻煙壺一樣,千姿百態,非常適合文人墨客把玩。故宮武英殿內收藏了很多香盆中的珍品,在意大利駐漢口總領事勞斯的住處,我也發現他收藏了一些香盆,而且件件都是精品。
另外,在進行焚香研究時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對象,那就是念珠。中國人用沉香木制成的念珠比玉石制成的念珠還要貴重。此外,中國人還可以把香的粉末團成珠子,然后串成念珠,這樣的念珠自然是芳香撲鼻。
中國人對香的喜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中國人隨身帶的扇子就可以窺見一斑。很多扇子的扇骨都是由自帶香氣的白檀木制成。炎炎夏日,風流雅士扇動手中的扇子,陣陣香氣迎面襲來,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扇子的主人也必然是一位高雅之士。
此外,在中國還有一種用樟木制成的硯臺,也會散發出獨特的清香。有些中國的墨在制作過程中也會被加入香料,像制墨大師胡開文和曹素功等人大多都會在墨中加香料,比起不喜歡加香料的程君房和方于魯制作的墨,很顯然胡開文和曹素功制作的墨更受歡迎。
總的來說,中國人不單是喜歡焚香,整個日常生活都是氤氳在一片香氣之中,可以說是達到了無香不能生活的程度。我們必須承認,對中國人來說,香的魅力真的是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