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京都的麗莎
- 謝璿
- 970字
- 2022-01-16 19:58:43
雨水慢慢地從木質的飛檐掉落,又打在地上,發出一片沙沙的聲音。我站在連廊上,看著外面迷朦的細雨發呆。
這雨是忽然間下起來的,正是在我走進西本愿寺的大門前。不過,我并沒有打起傘,而是慢慢走進院門,按規矩凈手,來到御影堂前的臺階。和往常不同的是,我并沒有馬上進到堂內,而是先走到了御影堂和阿彌陀堂間的連廊處。
我在京都喜歡做的事情,除去前面提到過的在錦市場一帶閑逛,就是在西本愿寺和東本愿寺的御影堂或是阿彌陀堂內靜坐一會兒。無論是夏季還是當前的冬季,高大寂靜的佛堂,總有一種令人敬畏的踏實與祥和感。
這里原本是京都唯一的本愿寺,后來因東本愿寺的建立,為了區分兩個寺院,才分別有了不同的命名。
而此刻,站在連廊的位置,有一種淺淺的風雨交加的感覺,它們攜著手撲向臉龐的清涼感,不知為何讓我的頭腦中開始縈繞著麗莎昨天念白時的一句臺詞:That breathes upon a bank of violets(就像微風輕拂著紫羅蘭),以及一個穿著淺色風衣的身影。如果把這段畫面配上音樂的話,我想應該是用悠遠飄逸的愛爾蘭風笛和豎琴吧。
我搖了搖頭,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為什么要胡思亂想呢?畢竟,我們來自不同的世界,只能用語言進行基本的交流,甚至連麗莎是不是她的真名字都不清楚。那么我又在期待什么呢?
因阿彌陀堂仍在整修,我回身進到御影堂內,與絡繹不絕前來拜佛的人們一樣,跪坐在草席上。在我面前,有一隊小學生也排好隊,紛紛坐在草席上聽講解。而在御影堂正中央上方有一幅漢字寫的匾額,刻有“見真”兩個字。
我沒有考證過匾額的由來,不過,《菜根譚》里有一句:“本真即佛,何待觀心”,大概是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
一邊看著匾額,一邊靜坐在此,我試著把自己投入到一種安靜的狀態里,但還是會反復回想起夢境里揮之不去的那些場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欲蓋彌彰”吧。
漸漸地,時間似乎又來到了一個相對的路口,不知不覺我已在御影堂里坐了一個小時,感覺心境也恢復了很多,于是起身出殿,下了臺階準備離去。
出了寺門,我回身望了一眼高大的唐門。不知下次再見西本愿寺,會是何時?也許就是明天偶發的一個想法讓我再回到這里打坐,也許,是幾年后。此時的我,不知為何,竟然感覺到一種時間的模糊,似乎在我的頭腦中,它不再是一個線性的連續變化形態,而變成了一種堆疊在一起的印象。這印象,連同頭頂上不知何時因冬雨散去以及因夜幕即將降臨而出現的彩云,有一絲惆悵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