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篇 乳頭狀尿路上皮良性腫瘤

第三章 尿路上皮乳頭狀瘤

一、聲像圖特征

1.正常膀胱聲像圖特征

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囊肌性器官,其在盆腔的位置、形態及大小與充盈的程度有關,在聲像圖上的表現是以膀胱壁與膀胱腔兩部分組成。膀胱壁自內至外由黏膜層、肌層與漿膜層構成,膀胱壁富有極大的彈性,膀胱充盈良好時膀胱壁厚度只有1~3mm。超聲斷面顯示膀胱壁為環繞膀胱腔的環形圖像,內側為黏膜軟組織與液體界面的光滑強回聲帶,如果黏膜發生腫脹或腫物時,則表現非常清楚。中間層為纖細的膀胱肌層,由淺肌層與深肌層構成,表現一條線樣的環形低回聲帶,光滑整齊。最外層是纖維組織構成的漿膜層結構,外側的漿膜層與周圍組織無明顯聲學差異的對比,回聲表現上難以顯示非常清晰的界限,但在腹水時由于有液體回聲的對比,膀胱最外層顯示非常清晰。正因為膀胱這種生理功能為超聲發現病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膀胱充盈400~500ml尿液時,超聲檢查效果比較滿意,過度充盈后效果并不是太好(圖3-1)。

圖3-1 正常膀胱聲像圖

膀胱縱斷面聲像圖。膀胱充盈良好,外形呈邊緣圓鈍的類三角形,箭頭指示膀胱后壁,膀胱壁厚度2mm,黏膜層、肌層及漿膜層層次清晰

2.尿路上皮乳頭狀瘤聲像圖特征

尿路上皮乳頭狀瘤臨床癥狀較輕,常因無痛肉眼血尿而就診,也可在體檢時被超聲偶然發現。超聲特點,腫瘤單發多見,體積大多小于3cm,腫瘤表面光滑,內部回聲均質,中等回聲或低回聲,前者多見。好發部位多見于膀胱三角區或膀胱頸部,兩側壁及后壁也均可發生,大部分瘤體向膀胱腔內突入,瘤體后方表現有瘤蒂或廣基兩種,帶蒂的腫瘤后方可見一較窄的瘤蒂與膀胱黏膜連接,膀胱肌層及漿膜層完整,用探頭振動腹壁或讓患者改變體位時,有時可見腫瘤在膀胱腔內擺動,后方基底寬的腫瘤活動不明顯(圖3-2,圖3-3)。

圖3-2 尿路上皮乳頭狀瘤

膀胱橫斷面聲像圖。膀胱左側壁可見中等回聲小腫瘤最大徑線0.57cm,表面光滑,回聲均質,向膀胱腔內突入,內部回聲均質細膩,腫瘤后方膀胱壁光滑完整

圖3-3 尿路上皮乳頭狀瘤

膀胱縱斷面聲像圖。膀胱三角區可見中等回聲腫瘤最大徑線1.8cm,表面光滑,內部回聲均質細膩,腫瘤后方膀胱壁完整

二、生物學與組織學特征

1.膀胱尿路上皮乳頭狀瘤(外生性乳頭狀瘤)

膀胱尿路上皮乳頭狀瘤發病率遠低于乳頭狀癌,其占膀胱腫瘤的2%~3%。多見于青年男性,也可見于兒童。常單發而多發者少見,病變直徑2~5cm。常發生于輸尿管口,后壁、側壁或尿道。約有8%病例復發。

腫瘤通常小而孤立,呈絨毛狀或呈簇狀乳頭結構。常有蒂。

顯微鏡下主要特點是具有纖細的纖維血管軸心,表面被覆正常尿路上皮的乳頭狀腫瘤。上皮偶可見局部輕度增厚。表層傘細胞完整,細胞層次在7層以內。細胞排列均勻,極性正常。一般無核分裂,偶爾可在基底層見正常核分裂。乳頭軸心上皮基底層平滑完整,沒有浸潤。有些病例乳頭可有分支,但無乳頭融合(圖3-4)。

圖3-4 尿路上皮乳頭狀瘤,上皮細胞無異型性,排列整齊,有極性。最外層為扁平上皮

2.膀胱尿路上皮乳頭狀瘤,內翻型(內翻性乳頭狀瘤,內生性乳頭狀瘤)

腫瘤的特征是移行細胞呈內生性生長的乳頭狀瘤。尿路上皮內翻性乳頭狀瘤少見,約占尿路上皮腫瘤的1%。男性患者占79%,女性占21%。年齡10~94歲均有報道。高發年齡為60~70歲,占發病率的大約60%。臨床以血尿或部位性引發的癥狀為訴求。多發生在膀胱頸部或三角區。有一組194例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報告,發生在膀胱的160例,輸尿管13例,腎盂12例,尿道9例。

圖3-5 尿路上皮內翻性乳頭狀瘤。梁狀亞型。由相互吻合的梁狀尿路上皮組成

多數腫瘤是孤立的、有蒂或無蒂。膀胱鏡所見呈光滑的結節息肉樣結構。多數為1~2cm,但也有小于1cm和大于3cm的報道。

組織學特征為腫瘤表面被覆一層光滑正常或變薄的尿路上皮。表層上皮可隨機出現全層上皮向固有層凹陷返折,呈迷宮樣、團狀、索狀、囊狀等多種形狀的尿路上皮團。上皮條索互相吻合,聚集在固有膜內,但不會侵及膀胱肌層。有的腫瘤有鱗狀化生區域,或少數帶有杯狀細胞的腺體灶性區。可有廣泛的分散的神經內分泌細胞。核分裂象缺乏或罕見(圖3-5~圖3-7)。

圖3-6 尿路上皮內翻性乳頭狀瘤。表面被覆正常尿路上皮。腫瘤以內生性方式生長,可見相互吻合的尿路上皮條索呈乳頭狀深入固有層

圖3-7 尿路上皮內翻性乳頭狀瘤。上圖高倍。示固有層中的乳頭狀結構與膀胱乳頭狀瘤不同,其中心是尿路上皮,而周邊是柵欄狀排列的底層細胞

研究表明,內翻性乳頭狀瘤復發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本瘤可以伴有外生性乳頭狀腫瘤,或癌變存在。對于大的內翻性乳頭狀瘤應與低級癌進行鑒別。低級癌沒有迷宮樣結構,而呈分葉或片狀實性上皮團塊,且其表面常有乳頭。

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組織來源與Brunn巢和囊性膀胱炎相關。但組織學區別三者比較容易,內翻性乳頭狀瘤是真性腫瘤,有其特殊結構;Brunn巢只是灶性上皮下突;囊性膀胱炎則是突入固有膜的上皮團擴張成囊性結構。

(夏同禮 李淑清)

參考文獻

1.Epstein JI,et al.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urothelial(transitional cell)neoplasms of the urinary bladder.American J Surg Path,1998,22:1435-1448.

2.丁華野,等譯.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分類及診斷標準系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SteinBS,Rosen S,Kendall AR.The association of inverted papilloma an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urothelium.J Urol,1984,131:7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喀喇沁旗| 天门市| 临江市| 武宣县| 马尔康县| 镇平县| 兴仁县| 德令哈市| 富阳市| 沾益县| 仁怀市| 贡觉县| 十堰市| 松原市| 温宿县| 南乐县| 湖州市| 习水县| 凤凰县| 宝兴县| 青阳县| 涿州市| 开原市| 九龙城区| 阳谷县| 四子王旗| 北流市| 通辽市| 应用必备| 五原县| 漾濞| 区。| 开封市| 舟曲县| 麻江县| 星子县| 山西省| 临澧县| 广昌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