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燥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治百問
- 吳素玲
- 842字
- 2019-12-29 18:16:35
16.干燥綜合征在我國的研究狀況如何?
國內對干燥綜合征的認識與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有關干燥綜合征的文獻僅限于個案報告,當時,干燥綜合征在我國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病。1981年,陳國棟主編的第2版《內科學》統編教材中未收入,這使得全國臨床醫師廣泛對干燥綜合征認識不足。1980年,南京鼓樓醫院葛民澤系統地報告了干燥綜合征25例,隨著研究的深入,認識到干燥綜合征有復雜的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異常,并從臨床與動物實驗資料提示干燥綜合征的免疫紊亂與淋巴瘤的發病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或有共同基礎,并提出中藥能減輕癥狀,宜作進一步探索的觀點。1984年,協和醫院董怡報告原發性干燥綜合征36例,推動了全國學術界對本病的重視和研究。董怡同時研究了抗體SS-A、SS-B的測定及其臨床意義,以及對干燥綜合征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并以抗SS-A/抗SS-B抗體陽性為其免疫學特點,使干燥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基本形成。1987年,陳灝珠所編第3版《內科學》即收入了干燥綜合征。董怡分析干燥綜合征所致的各種系統如腎、肺的損害,發表于1991年的《中華內科雜志》。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免疫組從1982年開始與眼科和口腔科協作,在國內首先用人脾浸出液建立了對干燥綜合征有較高特異性的抗SS-A、抗SS-B抗體測定法;對53例患者從臨床和免疫學分析看出,干燥綜合征除引起口、眼干燥表現外,對皮膚、肌肉、關節、肺、腎、肝、周圍神經等均可引起損害,個別的還出現胰腺的病變,是一種多系統疾病,這也很可能是我國原發性干燥綜合征的臨床特點。他們的研究發現,該病在我國并不少見,相對于國外,由于對本病的認識不夠,診斷水平較低,在一個150例樣本中平均從起病到明確診斷的時間竟長達6.5年,這使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早期診斷和針對性治療。各種系統性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國外病例。近年來,隨著國外對本病認識的發展,國內也觀察了本病對血液流變、免疫指標的影響,以及各種系統并發癥如腎小管性酸中毒、肝臟損害等的預后與治療。2010年,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制訂出我國的干燥綜合征診斷及治療指南,這對于規范我國的干燥綜合征診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