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燥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治百問
- 吳素玲
- 747字
- 2019-12-29 18:16:34
15.你知道西醫認識干燥綜合征的發展史嗎?
干燥綜合征有確切記載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早在1888年波蘭外科醫師Hadden即首次描述了1例同時有唾液和淚液缺乏的患者,病程長,經各種治療未能取得療效,與干燥綜合征表現十分類似。1933年,瑞典的眼科醫師Sj?gren對干燥性角結膜炎患者進行研究,收集其中伴有口腔干燥癥狀的病例總結分析,發現其中大部分還同時伴有一些全身性的系統疾患如慢性關節炎、貧血等。盡管當時他未對這類疾病進行命名,但他推斷,本病是一種系統性全身性疾病,且多發生于婦女。這一理論為以后的研究所證實,故將其命名為Sj?gren(舍格倫)綜合征。1953年,Morgan和Castleman研究得出Mikulicz綜合征和Sj?gren綜合征屬同一種疾病的結論。1981年,Montborpe提出了干燥性角膜結膜炎、口眼干燥征的診斷標準,并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是指與其他結締組織病重疊者,原發性是指不伴有任一已分類的結締組織病者,兩者不論在臨床表現、病情輕重、預后好壞及遺傳因素、免疫學改變上均有明顯不同。1977年,制訂了現在仍在使用的哥本哈根標準。1992年,制訂了歐洲診斷標準。1998年在美國上市的毛果蕓香堿是緩解口干癥狀的有效藥物,是一種抗膽堿能的促分泌劑,隨后又上市了促分泌劑西維美林,然而由于價格及副作用等原因,這兩種藥物在我國應用并不廣泛。2000年,公布了干燥綜合征診斷的EU-US標準;同年,Vivino比較了多種不同制劑的人工淚液在干燥綜合征中使用的注意事項。人工淚液在我國有廣泛的應用。2002年公布的歐美共識(AEC)標準是現在研究本病最常用的診斷標準。2010年以來,多種單克隆抗體如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和利妥昔單抗被試用于治療干燥綜合征,在治療初期的試驗中有一定療效,而后期擴大的實驗結果則令人沮喪。2011年,在我國翻譯出版的權威著作《凱利風濕病學》提出本病的三大治療原則:腺體的替代治療、腺體的刺激治療和免疫調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