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
眩暈一證,多見于各類疾病之中。歷代醫家對本病的病因持有不同的見解?!秲冉洝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金匱要略》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保恢斓はf:“無痰不作?!?;張景岳認為:“無虛不作眩,當以補虛為主”。從歷代各家學說可歸納本證的病機為肝腎不足、心脾虧虛、痰濕中阻等。在治法上,如肝腎不足引起風陽上擾的,宜平肝潛陽以治標;如髓??仗?,宜填精補髓以治本;心脾虧虛,宜調榮補血;濕痰的,宜健脾而化痰濕;痰火的,宜清火化痰。在臨證上,三者?;ヒ姡穗S證施治,庶不致誤。
眩暈兼嘔吐
王×成,男,19歲,學生。
眩暈已二年,偶因著急上火,必然發作。重時不敢坐立,恐嘔吐不止,甚感苦悶。某日眩暈較重,已三日未減,延為診視。臥床不能起,起則天旋地轉,不能支持,且頻頻嘔吐,脈象弦數有力。斷為肝胃蘊熱相并上沖所致。治以疏肝降逆、清熱利濕之法。
處方:膽草六錢,茯苓六錢,白芍六錢,懷牛膝七錢,生赭石七錢,法半夏七錢,青黛三錢,黃連三錢,滑石五錢,甘草四錢,天麻四錢,膽星三錢。
共研細末,分為二十付,日三次,每次一付。
復診:三日內連服八付,即能起立,眩暈減輕,但仍稍有嘔吐,能進粥食,脈仍弦數。改為早、晚各一次,每次一付。
三診:藥服盡,嘔止能食,頭腦清晰,不感眩暈。因患者苦于進藥,停藥調理而愈。
按語:《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必赎帪轱L木之臟,少陽相火所居。風與火皆屬陽而主動,風火相煽,則頭腦為之旋轉。肝積有火,胃蘊伏熱,肝火伏熱相并上沖,沖于胃則嘔吐,沖于頭則眩暈。故用清肝胃之熱,兼降其沖逆之氣。藥證相符,收效甚速。
眩暈兼失眠煩熱
楊×昆,男,43歲,工人。
頭暈、記憶力減退已二年,伴耳鳴,失眠。延醫診治,癥狀未減,反而日漸加重,甚至耳聾,夜眠一二個小時,五心煩熱,口干不渴,小便微黃,大便時溏時燥,脈象浮緩,沉取甚弱。斷為痰濕中阻,濕郁化熱所致。治以滲濕解熱、和肝理脾之法。
處方:焦白術四錢,白芍四錢,清半夏四錢,桃仁四錢,瓜蔞四錢,茯苓八錢,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膽草三錢,郁李仁三錢,知母三錢,青黛二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
復診:連服五劑,耳鳴、煩熱較前減輕,頭腦清晰,夜間能睡四五小時??诓桓?,大便成形,脈稍有力。仍按前方加減。
處方:焦白術四錢,白芍四錢,清半夏四錢,柏子仁四錢,薏苡仁四錢,茯苓八錢,澤瀉三錢,豬苓三錢,膽草三錢,梔子三錢,竹茹三錢,青黛一錢半。
煎服如前。
三診:連服二劑,患者自覺癥狀較前更好。又繼服七劑,能睡五六小時,煩熱、耳鳴諸證悉除,脈象和緩。遂制丸藥,以緩服之。
處方:焦白術五錢,於術五錢,清半夏五錢,柏子仁五錢,薏苡仁五錢,茯苓一兩半,澤瀉三錢,膽草三錢,炒梔子三錢,青黛二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三錢,早、晚各一丸。丸藥服完,諸證悉平。數月后往訪,病未復發。
按語:濕郁既久,則脾濕生痰,阻塞清道,清氣不能升,濁氣不能降,致升降失常,上沖頭腦故眩暈。濕熱郁蒸,肝脾受困,加以肝氣郁、相火動,挾濕熱上沖,相助為虐,故現五心煩熱、耳鳴等癥。肝既受燥,則血液妄行,夜不歸舍,故失眠。處方五苓去桂,于滲濕之中兼能益脾;知、芍、柏子仁、膽草、青黛,于清熱之中又能和肝;半夏、郁李仁降其逆氣;佐以瓜蔞化其熱痰。如是則能清升濁降,濕滲熱除。
眩暈兼心悸失眠
金×先,男,29歲,工人。
初覺頭腦不清,眩暈,漸次夜睡四五小時,未曾注意,繼而漸重。醫治經年,時輕時重。有時頭痛,夜睡一二小時,甚至徹夜不眠,翌日則體倦神疲,時常健忘,心悸,恐懼,口干微渴,脈象沉緩無力,重按細弱。斷為心脾不足,不能生血所致。治以養心安神之法。
處方:枸杞子四錢,山萸肉四錢,茯苓四錢,清半夏四錢,酸棗仁四錢,玄參四錢,麥冬四錢,生龍骨六錢,生牡蠣六錢,白芍三錢,生山藥七錢,生赭石四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每服一次送朱砂末五分。
復診:連服四劑,頭腦漸覺清晰,能睡二三小時,脈象沉緩有力。仍按前方繼服四劑,惟朱砂末改用三分,早、晚各服生雞子黃一枚。
三診:方服二劑后,自覺精神很好,眩暈減輕,心悸、恐懼諸證悉減。知藥已中病,囑其再服六劑。
四診:夜間能睡五六小時,不覺眩暈。因病兩年之久,內傷較甚,令服丸藥以固其本。
處方:炒棗仁八錢,生山藥八錢,枸杞子八錢,生龍骨八錢,清半夏六錢,茯苓七錢,生牡蠣五錢,麥冬六錢,朱砂三錢,茯神四錢,山萸肉四錢,橘紅二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三錢,早、晚各一丸。丸藥服盡,病已痊愈。
按語:勞倦思慮過度,必致耗傷血液,損傷心脾,心悸體倦;加以過勞生熱,致心陽浮越,不得下潛于陰,則發失眠;心氣虛復被熱擾,故心悸不寧;虛陽上越則眩暈。故用養心寧神補斂之品,補益心脾,則病自愈。
眩暈兼失眠
王×民,男,24歲,工人。
初覺眩暈,漸則失眠,已一年矣,日漸加重,經醫治無效,反而心煩,發熱口渴,夜不能眠,脈象沉緩有力,左部兼弦。斷為濕郁化熱,阻擾心陽,不得下潛。治以利濕清熱、降逆和肝之法。
處方:茯苓六錢,白芍四錢,天花粉四錢,澤瀉三錢,膽草三錢,黃芩三錢,梔子三錢,清半夏三錢,青黛三錢,蔓荊子三錢,川芎二錢,甘草二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
二診:連服三劑后,諸證均見減輕,夜間能睡二三小時,脈象同前。仍按前方服之,去蔓荊子,加生赭石末四錢,以降其逆氣。
三診:又服四劑,能徹夜安睡,但仍覺眩暈,病已愈七八。制丸藥服之,以收緩功。
處方:茯苓一兩,清半夏五錢,白芍四錢,澤瀉四錢,膽草四錢,黃芩四錢,梔子四錢,青黛三錢,甘草三錢,焦術五錢,生赭石末四錢。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三錢,早、晚各一丸。丸藥服盡,病遂痊愈。
按語:脈沉緩有力、心煩發熱、口渴,系濕郁化熱之實證。左脈兼弦,肝膽亦有郁熱。濕熱郁于中焦,郁熱阻擾心陽,不得下潛,故眩暈失眠。宜用清濕熱之劑,佐以和肝降逆之品。藥證吻合,切合病機,是以年余痼疾,一擊而中。
眩暈兼頭痛
韓×章,男,16歲,職員。
初覺眩暈,繼則頭痛,醫治不應,漸次加重,甚則作嘔,大便燥,尿色深黃,舌苔白厚微黃,口干微渴,脈象緩而無力。斷為伏熱與濕氣相助為虐,上沖頭部所致。治以滲濕清熱之法。
處方:茯苓五錢,澤瀉三錢,清半夏三錢,黃芩三錢,梔子三錢,白芍三錢,川芎三錢,茵陳三錢,連翹三錢,甘草三錢,膽草二錢,青黛二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二診:連服四劑,眩暈、頭痛仍未減輕,脈浮大有力,舌苔黃厚。此乃濕氣已解,而伏熱勃發也。宜兼治其伏氣之熱。
處方: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白芍三錢,茵陳三錢,黃芩三錢,梔子三錢,生石膏五錢,甘草二錢,川芎二錢,白茅根五錢。
煎服如前。
三診:連服六劑,眩暈、頭痛漸覺減輕,舌苔退去一半,脈已柔和。仍按前方服之,加青黛一錢半,生石膏改用六錢。
連服五劑,眩暈、頭痛霍然若失,脈象和緩,黃厚之舌苔已失,飲食如常。停藥調養而愈。
按語:此證乃伏氣之熱與濕氣膠結而成。蓋其人蘊有伏熱,復因傷水停濕滯于三焦脂膜之中,久而化熱,挾伏熱上沖腦部而為眩暈頭痛。故方用苓、澤、半夏以利濕,梔、芩、膽草、青黛以清熱。恐病久耗陰,佐以芍、草以滋陰退熱;芎、翹、茵陳以其能宣達伏熱,又能疏散濕郁以除濕熱。其濕熱已除,而伏熱又發,故脈由無力轉為有力,舌苔由白轉黃。在復診時,按前方重用生石膏以清之,服至十劑始收顯效,足見伏熱深潛,不能驟解。生石膏善清伏熱,足可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