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精神動力學理論
Freud認為心理創傷及由此出現的精神障礙是因個體面臨緊急可怕的威脅事件而引發的心理失衡狀態。當出現突發事件時,個體往往難以客觀地面對并解決問題,而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否認、壓抑、投射、轉移、分離、升華等一系列防御機制,這些緩沖機制在認知上對突發事件進行調整或重組,達到調控情緒、維護理性、保持心身平衡的目的。但如果心理防御機制的應對能力無法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良后果,就會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心身失衡的狀態。創傷性焦慮與信號焦慮引起心理失衡,破壞了安全感的心理支柱,從而陷入抗爭與回避的矛盾中,出現PTSD的各種癥狀。
一、PTSD的創傷記憶
1895年,Breuer和Freud出版了《歇斯底里癥研究》,書中提出了精神障礙是源于心理創傷的觀點。該觀點認為一個想法或者經歷本身就可以致病。尋找到致病的想法或者有關創傷經歷的記憶就可以對其進行分析進而治愈疾病。PTSD就是無意識將相對被忽略的創傷性表象(imagery)再現于記憶,從而出現反復的闖入性記憶。
Freud最早通過對哀傷過程的觀察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當即有的記憶聯結由于逝者離世而消失時,如果“心力”從原有關系中被分離釋放出來,便會陷入過度性精神投入(hypercathexis)。哀傷經歷者的情感就會反復再現與逝者有關的每一個記憶,而同時持續地感覺到逝者不再存在這一現實,從而使其產生波動與分離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經過不斷再現和分離的經歷會逐漸轉移,直到經歷者的哀傷終止。如果這一過程遇到外在或內在異常的干擾,當事人就會一直處于某種與逝者矛盾或被內疚支配的關系之中,經歷者的精力難以轉移,從而形成類似PTSD的延遲、夸大或病理性的悲傷等癥狀。Janet提出創傷壓力會破壞個體有關創傷的感知、思維以及創傷后行為的整合過程,這種分離狀態導致遺忘創傷事件。但這種功能性遺忘只針對外顯記憶或有意記憶,創傷事件仍能以內隱的方式儲存,并通過夢、外在行為等途徑表現出來。
Breuer和Freud提出,創傷內在表征所包含的情感或意義會對個體造成的長久的影響,且這一影響遠大于創傷事件本身。Jung進一步提出,個體運用分離(壓抑和遺忘)技術把負面情緒或壓力轉移到多個“情結”(complex),尤其是進入“無意識”,創傷記憶不能完全被遺忘,就會產生包括PTSD在內的多種精神障礙。Breuer曾描述過一個個案,在這個病例的治療過程中,他采用了催眠技術去分析、識別、移除創傷記憶。他發現如果可以幫助患者尋找到導致某種癥狀和不良情緒的創傷記憶和經歷,該種癥狀就會消失,對各種癥狀重復這一過程后患者最終就可以達到治愈的目的。這種疏導式治療也就是第一種精神分析的方法。
隨著后來學者對創傷后心理的研究,對PTSD記憶的看法逐漸形成了兩個觀點。一種認為PTSD記憶不同于傳統記憶,有特殊的加工機制,即特定機制(the special mechanism),另一種認為PTSD記憶可以用傳統的記憶、情緒以及人格等心理過程予以解釋,即一般機制(the basic mechanism)。特定機制來源于對PTSD的臨床觀察。一般機制則來源于對記憶的實驗室研究,旨在研究影響記憶的不同背景。特定機制的理論假設包括:創傷事件或創傷體驗是創傷記憶的激活線索,有可能出現創傷情境分離(peri-traumatic dissociation)現象,個體感覺到強烈恐懼和不真實感,時間變慢,如在夢中。創傷記憶中的有意記憶(voluntary memory)被削弱,而無意記憶(involuntary memory)增強。無意記憶在創傷事件加工中發揮主要作用(“有意記憶”是指可控或受目標引導,“無意記憶”是指不受控制或無目標引導)。這些假設滿足于創傷記憶的特征,但在具有創傷經歷的人群中,罹患PTSD的個體與未患PTSD的個體可能存在區別。一般機制則有不同的觀點,認為經歷決定行為,創傷記憶會使個體產生PTSD癥狀,PTSD的癥狀水平會隨著記憶的累積而提高。這與特定加工機制中所認為的“有意記憶加工削弱”相對立。認為對事件的記憶而非事件本身會發揮對PTSD癥狀的持續及發展關鍵的作用。
Rubin等認為特定機制和一般機制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區分:①特定機制中認為創傷記憶是由于有意記憶受損,無意記憶增強,一般機制則認為二者都增強。②特定機制中,PTSD癥狀水平與個體對創傷記憶和其已有自傳體記憶(autobiography memory)的整合程度呈正相關,一般機制則認為PTSD癥狀水平與個體對日常生活事件的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的提取程度正相關。③特定機制中無意記憶負責加工負性信息,一般機制中兩種記憶加工的信息屬性無差異。④特定機制中,與有意記憶相比,無意記憶包含更多的感知覺和情緒成分,一般機制中這種差異不存在。⑤一般機制認為導致PTSD的外界刺激源包括創傷事件及日常應激事件,個體差異可影響記憶內容。特定機制并未提到此類內容。
二、防御機制在PTSD心理創傷中的作用
Freud通過對歇斯底里的觀察推測一些精神障礙患者壓抑著對創傷的記憶以便保護自己。但實際上,被壓抑的記憶并沒被忘記,它們仍然存在并活躍在患者的潛意識之中。Freud認為這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是“自我”對“非自我”的防御,即意識對潛意識的防御。這個過程中,記憶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不斷轉換,最終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當一部分創傷記憶進入意識范圍并以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時,患者會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穩態。所出現的癥狀也就是“自我”對抗創傷記憶防御的結果。例如,一個男人訴說他被一個經常出現的夢魘所困擾,他經常夢到家鄉的一家酒店倒塌。但他無法了解他為什么會夢到從未發生的事情。夢魘嚴重影響著他的正常思考和睡眠。治療師詳細了解他的過去經歷后發現,患者在海灣戰爭期間是一個戰地醫生,曾負責從一個被炸毀的兵營中拉出尸體。患者從沒有將這個關于家鄉的夢魘與令人毛骨悚然的戰爭記憶聯系起來,實際上是他一直有意回避著有關戰爭的記憶。(值得一提的是,治療師將兩者聯系起來后,他的夢魘停止了)。這種新的平衡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一些記憶被抑制在意識外后,實際上他或者她并沒有處在完全的真實狀態,相反地,患者進入了一個建立在自我愿望之上的生活狀態。理想狀態下,受害者會學會應付創傷帶來的影響并達成新的心理平衡,但是如果患者一旦陷入困境,則會產生嚴重或者繁雜的癥狀,并最終喪失各種能力。
Breuer和Freud曾認為創傷記憶是引起精神損傷的“異物”,一旦將其找到并“移除”,患者就會恢復健康。但隨著時間的進展,Freud認識到分析防御機制與尋找創傷記憶同等重要。因此,Freud以作業經歷法(working through)這一概念取代了原來的精神發泄方式,這需要徹底的反復的探尋和分析癥狀形成過程中的動態過程。從精神動力學角度來看,PTSD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障礙,它是自我對創傷進行管理的一種努力。精神動力學治療會引出并且詳細分析這一過程以使其從患者的潛意識進入到意識層面。患者對這一過程的了解和認識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心理防御。由上可以看出,精神動力學治療的前提是對癥狀的正確理解,簡單來說,在這一理論中,癥狀只不過是心理防御的最終結果和表現形式。
Heinz Kohut的自我理論也被應用到創傷心理病理的研究中。該理論認為,正常的自戀期會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感覺(調節系統會維持這種感覺),但是這種穩定的感覺會被與自我密切相關的創傷所打亂甚至擊垮。Krystal發展了一個心理學創傷的信息處理模式,他認為巨大的災難事件可以使人喪失利用焦慮來進行防御的能力。一旦心理防御系統被破壞,患者焦慮和其他的情緒對創傷的抵御能力就都沒有了,同時還會轉化為一種負性作用。當個體遭遇創傷事件,其內心會進行防御。最初的防御是一對矛盾體,個體會通過不斷的重復創傷回憶而又極力回避相同記憶來進行防御。如果這種防御情形時輕時重,則可以認為這種防御是成功的,個體已經建立了新的平衡。PTSD患者則沒有建立這種處于平衡狀態的防御,是因為其適應過程出現了問題。防御的失敗導致了癥狀的出現。
(陳云春)